王春娟
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曾益其所不能。”这话说明,凡是有成就的人,都是经过了一番艰难困苦的磨炼后才成功的。纵观今天的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身上既具有时代赋予的优点,又表现出明显的弱点:生存能力弱、责任感不强、承受能力差等。故对孩子进行磨难教育,让孩子从小体味苦难,学会“吃苦”,从而提高孩子的毅力、耐力和承受能力,对孩子的一生都有好处。那该怎样对孩子进行磨难教育呢?笔者认为,可从如下几点做起。
一、家庭树立榜样,设立磨难教育场所
君不见,好些孩子在家里养尊处优,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有些家长在理智上支持磨难教育,在情感上却又怕孩子受苦:孩子参加夏令营时面包、饮料、火腿肠塞满了大包小包;还有的与孩子一路同行,“俯首甘为孺子牛”,没座位自己站着让孩子坐着,这样只能让孩子更加娇生惯养。而在一篇关于青少年教育的文章中谈到:“我们为人父母的不欠孩子衣食开销,不欠孩子昂贵的学习费用,不欠孩子婚嫁支出……只欠一条,就是教育孩子如何做人,那么,我们为人父母的就要围绕这唯一的一笔‘债务而全身心投入进去。”
所以在生活中,家长要给孩子设立磨难教育场所,从孩子的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及时的给予适当的启发和引导,如吃饭时不能挑三拣四,穿衣服不能喜新厌旧,还要让孩子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帮助父母洗碗、扫地和买草坪之类的劳动……从而有意识的培养孩子吃苦的精神;同时可以向孩子讲述一些名人在磨难中成长并获得成功的事例,让孩子知晓遇到挫折、困难是正常的,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鼓励孩子以这些名人作榜样,勇敢面对,一定能战胜它们!此外,家长要以身作则,“身教胜于言传”,家长对待磨难的态度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对待磨难的方式。
二、学校步步为营,打造磨难课堂
学校不要把磨难教育作为工作中的“一手鲜”,组织一两次野营、旅游……做做样子,这只能让学生感到新奇,根本起不到磨炼的作用。而是要立足于日常学习生活,打造磨难课堂,真正让孩子得到磨炼。
(一)在学习中引导学生克服困难,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师要以课堂40分钟为突破口,让学生克服自身的好动性,养成认真听讲的习惯,培养自律、自学的品质;在学习过程中适当地设置一些难题,让学生在付出大量的劳动后获取成功的喜悦,加强克服困难的自信心,使意志力得到锻炼。
(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加劳动,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
如参加个人的自我服务劳动、值日、分报等;参加社会公益劳动,例如,打扫敬老院、铺路、打扫街道卫生等;参加技巧性劳动,如做风筝比赛,扎灯笼比赛等。让学生积极参加劳动,在磨难中锻炼,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
(三)通过体育课、品德课等,设置一些能够锻炼意志和体能的项目
对于野营、夏令营等活动,应轻形式、重效果。此外,还可以让孩子到农村、企业、军营等条件艰苦的地方去体验生活。
三、在进行磨难教育时要因材施教,把握适当的度
磨难教育,还必须以符合儿童发展的身心发展规律为前提,把握适当的度。要引导孩子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设定目标,并循序渐进的完成。这样孩子不会有过多压力,也会因为阶段性的成功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前进的信心和毅力。在体验中,还应针对每个孩子的特点来开展磨难教育,才有利于儿童的发展:一些成绩好的学生,由于生活在赞扬声中,养成了骄傲,受不了批评等缺点,对他们着重要进行“胜不骄”的教育。而一些成绩差的学生,受的挫折太多了,要让他们体会成功,恢复他们的信心,对他们要进行“败不馁”的教育,否则将适得其反。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梅花因为经受住了风雪严寒,所以开出了不凡。磨难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奏效的,必须长期坚持。孩子学会了吃苦,能吃苦,那么他就能克服学习中的种种困难,顺利地完成学业,将来走向社会,必以最坚韧昂扬的姿态迎接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