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建林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新课标所倡导的一个重要理念,如何立足教材、利用课本题为学生提供探究的平台,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是我们在教学中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问题,下面仅以一例说明本人的初步做法,供大家在教学中参考。
在人教A版高中必修(二)2.3.2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的教学中,我给学生的课堂练习题就是69页的课本题,题目是:如图,正方形 中,E、F分别是 、 的中点,D是EF的中点,现在沿SE、SF及EF把这个正方形折成一个四面体,使 、 、 三点重合,重合后的点记为G,则在四面体 中必有( )
A. 所在平面 B. 所在平面
C. 所在平面 D. 所在平面
在学生完成课堂练习的基础上,增加条件:正方形 的边长为 ,让学生课后以小组为单位,探究4个问题,下一节课在课堂上展示探究结果。探究不设定路径,不给出结果,让学生自由发挥,培养他们的探讨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现将课堂上展示的探究结果归纳如下:
探究Ⅰ:探究点G在平面SEF上的射影点O的位置,并求出OG的长度?
探究结果1:连接EO、FO并延长分别交SF、SE于点M、H,易证SG⊥平面GEF,所以SG⊥EF,SO是SG在平面SEF上的射影,因此SO⊥EF,同理FO⊥SE,故点O是△SEF的垂心,故 。
教师点评:上述结果表明、三棱锥的三条侧棱两两垂直,顶点在底面上的射影是底面三角形的垂心,注意掌握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高的计算方法。
探究结果2:因为GE=GF,所以OE=OF,点O在线段EF的垂直平分线SD上,按探究结果1的方法求得 ,从而 , , ,故点O是SD上靠近D的一个八等分点, 。
教师点评:将点O的位置定位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再用线段SD的等分点描述其准确位置。
探究结果3:因为GF⊥平面SGE,所以GF⊥SE,其射影FO⊥SE,点O在△FSE的高线FH上;同理点O也在△ESF的高线EM上;故点O是△SEF的垂心。OG是Rt△GFH斜边上的高,故 。
教师点评:视角不同,方法与结果1类似。
探究结果4:因为∠GSE=∠GSF,所以点O在∠ESF的角平分线SD上,将OG视为三棱锥G-SEF的高,由 ,求得 , ,故点O到点S的距离为 。
教师点评:用体积变换法求距离及描述点O的位置的方法,都值得借鉴和把握。
探究结果5:易证平面GSD⊥平面SEF,点O在两平面的交线SD上,在Rt△SGD中,由 得 , ,故点O在SD上,且 , 。
教师点评:用面面垂直的性质判定垂足O的位置非常重要,在直角三角形中根据射影定理进行计算值得参考。
探究Ⅱ:探究GS、GE与平面SEF所成角的一种三角函数值?
探究结果1:由探究Ⅰ中的结论知,在Rt△SOG和Rt△EOG中, , 。
教师点评:直接根据线面角的定义,按一作二证三计算的步骤完成,思路清晰。
探究结果2:在Rt△SGD和Rt△EGM中, , 。
教师点评:将所求角放在另一个容易计算的三角形中考查,可达到简化计算的目的。
探究结果3:用体积变换法直接求出 ,不作而求直接得到GS、GE与平面SEF所成角 、 的正弦值分别为 , 。
教师点评:用体积变换法直接求出斜线上一点到平面的距离,可达到不作而求的目的。
探究Ⅲ:探究二面角 和二面角G-EF-S的一种三角函数值?
探究结果1:由探究Ⅰ知,上述二面角的平面角分别为∠GHO和∠GDO, , 。
教师点评:抓住垂线段GO,寻找二面角的平面角,这是作二面角平面角最重要的基本方法。
探究结果2:因为△SEF和△GEF均为等腰三角形,点D是底边EF的中点,所以二面角G-EF-S的平面角为∠GDS, 。
因为FG⊥平面GSE,过点E作GH⊥SE,连接FH,易证二面角G-SE-F的平面角为∠GHF, 。
教师点评:抓住两个等腰三角形,用连接特殊点法找到平面角,抓住垂线段FG找平面角与结果1类似。
探究结果3:设上述二面角的平面角分别为 、 ,根据公式法得到 , 。
教师点评:按 计算运算量就要大一些。变换视角,灵活运用公式,按上述方法,显然减少了计算量。
探究Ⅳ:探究三棱锥G-SEF的外接球和内切球半径?
探究结果:将三棱锥G-SEF视为长方体截下的一个角,则其外接球就是长方体的外接球,半径 。
设三棱锥G-SEF的内切球球心为 ,则三棱锥可分割成以 为顶点,以三棱锥的四个面为底面的四个小三棱锥。这四个小三棱锥的高均为三棱锥G-SEF的内切球半径 ,所以 ,即
,由此得 。
教师点评:将三棱锥放到长方体中求其外接球半径,将三棱锥分割后用等积法求内切球半径,这是立体几何中割补转化的思想方法,同学们要认真体会和把握。
通过挖掘课本题的探究功能,为学生提供了探究的平台,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解题能力得到提升,可达到激发兴趣,增强信心,归纳思想方法,优化思维品质的教学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