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娟
以前乖巧的宝贝,突然变得不听话起来,什么都要和你“唱反调”。其实,这“反调”后面体现的是孩子的另一种成长,你了解之后,才能“四两拨千斤”,有效应对。
1叛逆场景
我要试试为什么不让?
妈妈说 宝贝两岁,什么都想试一试,可有些事情是他做不了的,比如我在切菜,他说要来帮忙,我告诉他,你现在还小,不能使用刀具,等长大一点再帮妈妈切菜。可他不听,一定要过来抢,每次都要以大骂收场。该怎么办呢?
宝贝心里话 “我可以的,我要自己来”“妈妈做的事太有意思了,我也想试”。
专家分析 两岁左右的宝宝自我意识萌芽,凡事希望能自主支配,又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什么都想去尝试;同时缺乏对自己能力的客观评价,在生活中往往显得“眼高手低”。对孩子安全有威胁的事情,家长的确应该拒绝,但是采用“大骂”的方式显然不合适,反而会增强孩子尝试的欲望,激发孩子的反抗心理。
建议温和坚定地拒绝,告诉宝宝:“这个工具属于爸爸妈妈,只有爸爸妈妈才可以使用(不以孩子年龄小拒绝,而是界定工具归属)。宝宝想要切菜,我可以给你买来属于宝宝的工具,那样宝宝就可以和妈妈一起切菜了,好期待啊。”可以为孩子添置安全健康的儿童专用切菜工具,给孩子创造尝试探索的机会。
2叛逆场景
我就想按照自己的想法做!
妈妈说 宝贝三岁多,特别执拗,有些事他做得不对,比如穿鞋,我发现他穿错了,要帮他改过来,他都不肯,说“不要不要,就这样”,真是气人。
宝贝心里话 “我这样穿又不难受的,也挺舒服啊。” “鞋子穿错,妈妈是在说我不能干吗?哼,我才不要自己笨笨的。”
专家分析 对于低龄的孩子来说,鞋子只要穿上不难受,正穿反穿并没什么区别。对有着这样感受的孩子来说,家长一定要把穿好的鞋子换过来,他们会觉得是成人多此一举。
还有一部分孩子则是认为,家长这样说,是否定了自己。三岁左右的孩子最喜欢说“宝宝自己来,宝宝可以的”,孩子们很享受这种能够自主完成一些事情的成就感。所以,当妈妈说“你错了”“这样不对”时,孩子会觉得自己被否定了。建议家长采用更适合孩子的方式与之沟通,可以用拟人的手法模仿鞋子说话,如“我想换个穿法,宝宝帮帮我吧(激发孩子能力感)”或者把全家人的鞋子都拿出来,和孩子一起玩给鞋子找朋友的游戏(学习方法),可以加入有趣的形式,比如一边摆放一边念儿歌,在游戏过程中示范引导孩子学会正确的摆放方式,引导孩子穿鞋子之前先摆放整齐再穿鞋。
3 叛逆场景
你不让干的,我偏要干
妈妈说 宝贝最近特别爱和我唱反调,我不让他干的,他偏要干,比如刚进门,我和他说,把鞋放到架子上,他偏放到地上;我说,先洗手再吃饼干,他偏先去拿饼干。怎么纠正都没用,嘴上还犟着“我就不我就不”。该怎么应对呢?
宝贝心里话 “我长大了。”“自己的事情,我自己做决定。”
专家分析 说“不”是这个时期孩子的普遍特点,什么事情都喜歡“不”字当头。这是孩子们新学会的一个本领,说明孩子们开始思考,并有了自己的主意。建议家长给予规则的同时给孩子自我决断的空间。比如,有限选择,“你打算马上把鞋子放鞋架上,还是五分钟以后再放?”“我们是一起洗手吃饼干还是不洗手饿肚子?”家长需要接受,孩子正是通过一系列无意识的“不”,才开始形成自己的想法和态度,在思想上慢慢趋向于独立。
两三岁的时候,是人生的第一个“叛逆期”。在这个阶段,孩子的自我意识快速发展,对独立、自主、自由有了迫切需求。如果父母能够了解该年龄段的发展特点,读懂孩子每个“不恰当”行为背后的心理需要,学会聆听、尊重孩子,那么孩子将在我们的协助下建立自信积极的自我,逐渐走向真正的独立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