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
摘 要:教育是一个长期并且复杂的过程,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会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世界观。传统的应试教育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所以教师的教学方式也难免急功近利,而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所以教师也逐步将教育的眼光放得更长远,学校教育不意味着与社会隔绝,而是要教导同学们如何正确的在社会中有自己的人生态度。品德与社会课程就是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生活的有效途径,课程的性质也要求这门课与其他课程不同,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是提高这门课的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本文围绕“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思考”这一主题展开了探讨。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 教学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7-0218-01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开门授徒,不仅要求弟子在学术上有自己的见解,更注重的是弟子们德行的培养,是他们在行为处事上的态度,品德与社会这门课正是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了解社会生活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当给予高度重视,而如何让这一门课发挥最大的效用,结合这门课的教学性质和广大教师们的实践成果,将课堂教学生活化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因此,笔者展开了以下讨论。
1 转变教学理念,让课堂回归生活
在基础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要求每一位品德教师都要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特性,转变自身的教育理念,在传统教育中,教师更注重学生的学科成绩,尤其是语文数学这些主要课程的学习,对于品德教学,更趋向于一种基本道德准则的记忆,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道德意识的形成和培养并不是建立在学生自主的理解的基础上,而是一种被动式的记忆,这样的教学根本不符合教育初衷,所以教师要从转变自身的教育理念开始,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那么教师如何转变自身的教育理念?
首先,教师要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效果的好坏取决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否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探索研究,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观点,比如让学生分析教材中的事例时,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真实看法,而不是一味的把道理灌输给他们,而是要了解学生们的想法,再进行引导,让学生从思想和心理上都去认同教师所提出的观点,把一些知识和道德观念变成他们自己的思想,并且能够以这些为原则进行思考和实践,而并非只是试卷和习题中的“硬道理”。
其次,要明确课程性质。品德与社会课程与语文数学这些科目的性质不同,其本质就是教育学生如何生活,所以让课堂回归生活是必要的,帮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道德情操。
2 丰富活动体验,让课堂贴近生活
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所以,品德与社会课程应该更加关注社会,学生们在课堂上的学习要与生活体验紧密结合,所以教师要丰富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用自己的思想去思考,以一个独立的姿态去研究社会。比如,在教学《逛商场》这节课时,可以在班级中模拟超市购物的场景,让学生分别扮演部门经理、营业员、顾客、收银员等,真实感受自己的角色,教师可以加入学生的活动中,为学生制造一些意外的情况,让学生自己思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进而去思考如何成为一个文明购物的顾客。还可以以主题活动的形式,展开各种实践活动,比如“拾金不昧的精神的发扬”,在一个月内记录学生们捡到并且归还的他人的物品,并且让学生说一说还给失主时,面對对自己说“谢谢”的失主,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把品德培养和社会生活体验渗透在学生的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学生能够广泛的接触和了解社会生活,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被影响,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
在课堂中,教师的讲课态度,讲课方式也要尽量的贴近生活,以朋友的姿态和学生进行交流,以谈话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且要明确自己的形象定位,在课下,也要和学生们多多交流,关心了解学生们的生活状态和真实思想,及时地在教学中有针对地帮助学生提升综合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
3 积极关注学生,让课堂源于生活
现代科技发达,学生们每天所接受的信息量是非常大的,那么如何让学生把生活中所接受到的信息与课堂紧密结合起来,就需要教师仔细考虑。
教师要积极关注学生群体,了解他们比较关注的东西,以及他们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在课堂中以学生的真实生活为原型,进行场景再现,比如班级中的两个学生因为喜欢不同的偶像而争吵起来,说对方喜欢的偶像不如自己喜欢的,就这件事情而言,涉及到学生的追星问题,教师如果不加以正确的引导,会从班级问题上升到学生的意识问题,学生会形成不正确的追星观,教师及时的了解到这一情况之后,可以组织学生们进行一堂主题课,让学生们说说自己喜欢的偶像,为什么会喜欢他,他身上的哪些品行值得我们去学习,这样学生们就能够学会透过表象看本质,去思考品德的重要性,同时,学生的思想是单纯的,当别人的偶像都有那么多好的品行的时候,如果自己的偶像品行并不好,那学生就会不再去喜欢,这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也是一件好事,能够让学生以好的人物和事物为榜样。并且,以学生们共同关注的话题为讨论主题,让教学课堂源于学生们的生活,学生的积极性会更高。
4 结语
总而言之,品德与社会的学科的性质要求教学必须生活化,教师要打破传统教学,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教学课堂回归生活,用丰富生动实践活动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让教学课堂更加贴近生活,同时,教师要积极的关注学生,从他们的生活中选取教学素材,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让课堂源于生活,也让学生意识到课堂中所学习的内容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从而更加身体力行的去实践学习到的道德准则,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潘茂春.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优势及不足[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09).
[2] 敬洪斌.探析时政教育是初中思想品德课贯彻有效教学理念的方法之一[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