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材编写看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

2017-07-08 05:23吴慧蒋金陵
文学教育 2017年7期
关键词:人文性工具性

吴慧+蒋金陵

内容摘要:教材的编写方式和内容都凸显了教材编写者的意图,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两大特点也在教材中各有体现,本文将从人教版和苏教版两种教材的课文编写、单元导语的编写、课文作业系统的编写三个方面作详细对比,讨论教材编写中所体现的人文性与工具性。

关键词:語文教材 人文性 工具性

“比较同一文本在不同教科书中的不同设计,对于贯彻和落实新课标的精神、领会教科书编写者的意图、深入分析和把握选文乃至理性地审视教科书编写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教材的编写方式和内容都凸显了教材编写者的意图,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两大特点也在教材中各有体现。

一.课文编写

在苏教版中《念奴娇·赤壁怀古》一文编写在高中必修二的第三部分——历史的回声,在人教版中位于必修四的第二单元——宋词。

1.单元的组合

从表1可以看出,在苏教版中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组成同一单元的选文在主题一致的基础上,体裁和创作的朝代不尽相同,重在强调让学生感受回荡在历史的回声,体现教材的人文性;而人教版在体裁和创作朝代相同的基础上,作品的内在主题多样化,重在强调让学生学习宋词本身,体现教材的工具性。

二.单元导语的编写

“助读系统是由单元说明、注解、思考与练习、课文学习提示构成的帮助学生有效地进行自学的提示性的文字说明。”[2]其作用不在于授予学生知识,而在于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新知识,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

两种版本教材在编写时都有自己相对独立的单元或部分,在每一单元或部分的开头均有一段提示性的文字,在给予学生以本单元所学知识全貌的同时,也作为学习的导向,引导学生学习。

苏教版的单元导语在《历史的回声》这一主题之下,明确了学生在学习本单元的文本时所要感受的一切,它引导学生认识历史、反思历史,从历史的烟云中获得今天的智慧,它也是提示,提示学生在学习时对历史的直觉感知,它引导学生“通过历史文本,我们进入当时的语境,抵达历史的现场。同时,我们还应立足当代,寻找历史在当今的意义。只有这样,才是真正读懂了、读活了历史。”[3]相比之下,人教版的单元导语在内容上并没有一致的主题,它从宋词的角度出发,从总体上简单介绍了本单元即将学习的词的风格、句式与体裁的特点,并简单介绍了学习的方法,明确提出了学习宋词的学习目标“欣赏时要反复吟咏,体会其声律之美;也要在理解作品内容的同时,运用联想和想象,领悟其中情与景浑然交融的意境。”[4]更明确的说,人教版的教材将本单元中的任意一首宋词都作为一个“工具”或者说例子,通过它们能让学生更加具体准确地把握宋词的基本知识和学习方法;而苏教版则将其中的每一篇文章或则宋词作为一个“载体”,通过它们让学生深刻感知历史的回声,这是人文性的主题,通过单元的学习,学生所得到的不仅仅是关于历史的知识,而是置身于历史世界中的情怀,同时还是在找寻历史在当今的意义,读懂历史、读懂现在、读懂未来。在找寻历史的过程中感悟到的教益,是一种思想层面上的收获,这种影响往往说不清道不明,但是却会在学生心中埋下一颗种子。

三.课文作业系统的编写

1.课后作业

课文作业系统,也称课文练习系统或语文实践系统,“指的是教材为帮助学生复习、巩固语文知识、培养提高语文能力而有计划的各种思考与练习”[5]。课文作业系统的编写是对本单元所学知识的巩固与提升,它最能反映教材编写者单元教学目标的落实、对课文教学功能的理解,甚至也最能反映教材编写者对语文课程性质和语文教学目标的认识理解。好的作业系统能在主题的基础上进行升华,凸显学习语文的意义所在。

尽管在单元导语中所透露出来的学习目标和方向不一致,但两种版本的课后作业系统颇有相似之处,它们通过不同的问法,都强调了《念奴娇·赤壁怀古》是通过对景物的观赏引发词人的自我情怀,试图让学生回答词是怎样表达意境的,都注重引导学生对文本的鉴赏。如苏教版文本研习中的问题“这两首怀古词所抒发的情怀和所用的表现手法有什么异同?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就侧重词人的情怀和表现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方法来鉴赏词;同时人教版中则有“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既有景物描写,又有任务刻画和情感抒发,作者把这些内容融合在一起,营造了一种壮阔的意境。试分析这首词是怎样表现这种意境的?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感情?”侧重挖掘怎样表现词的意境,与苏教版不谋而合的是学习和鉴赏词的方法。人教版的课后作业系统还引起学生对自身经历的思考以及对加点词语的韵味体会,如“在《定风波》中,作者通过途中遇雨这件生活小事,表达了自己怎样的生活态度?对此你又什么看法?”及“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等加点字的赏析,引导学生感受词的美和用字的准确,并将所学词与作者先前的作品相比较,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和《赤壁赋》都作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试将着三篇作品比较一下,看看他们在表达思想感情方面有什么异同?”体会表达思想感情方面的异同,凸显了人文性与工具性并重的特点;而苏教版的课后作业系统注重诗词的写作手法,以及和不同的词做比的表现手法异同,更强调语文的运用,如“借古事比今事以抒发感情,是诗词中常用的手法。请你说说《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了哪些“古事”,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并分析引用这些“古事”对书写辛弃疾爱国情怀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可见苏教版教材课后练习编写在兼顾人文性的基础上,更侧重工具性特点。

2.单元主题写作

由于编排方式的差异,人教版是在所有单元之后集中编排“表达交流”,训练学生写作能力,其中写作主题分别为“解读时间 学习横向展开议论”、“发现幸福 学习纵向展开议论”、“确立自信 学习反驳”、“善于思辨、学习辩证分析”,可以看出其四个主题的写作内容和单元中的课文学习并无直接关联,它更强调学生对于议论文的写作技能,凸显体裁的写作方式,彰显了语文的工具性特点。

而苏教版在每单元之后有“写作”一栏,其中设有写作指导和写作实践,在写作指导中“言之成理,持之有故”虽然也强调写作技巧,但此部分更强調读者的感受,从读文的感受出发,找到写作的技巧支撑,合理准确表达所想所感所思,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使自己的见解有足够的道理,并用恰当合理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落脚点都得在思考上多下功夫。写作实践旨在通过写作指导后,通过实践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实践的练习有:(三选一)

A.苏轼在赤壁怀古,辛弃疾在京口怀古。当你驻足历史遗迹,倾听历史的回升时,你是否有自己独特的遐想和感悟?请你写一篇咏史的诗歌或散文。

B.历史时不能说“假如”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历史实践作个性化的思考,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如六国兴亡、赤壁之战、戊戌变法、法国大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等等,成了经久不衰的话题,对这些实践,你是否想提出自己的见解呢?请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话题,搜集资料,写一篇读史随笔。

C.在日常生活与阅读中,你可能会有一些对问题或现象的思考,这些零散的观点与评论未必成文,但不乏独特的思想价值。整理自己的“随想录”,不拘形式,每则100字左右,可以不断增加。

通过两种教材在三个方面的对比,可以看出,人教版与苏教版都在语文基础知识教学、语文基本能力的训练和对学生自身能力的提升方面都有各自的侧重点,从教材的编写来看,人教版是按照文体来进行编写,更侧重知识点的梳理,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等工具性方面的特点,同时兼顾人文性;而苏教版则从人文内涵的角度来编写的,更侧重学生对文本之上、自身经历的感受和感知,对事件抒发自己的感想等人文性特点,同时兼顾工具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6]因此,工具性是语文的根本属性,人文性是语文的重要属性,两者缺一不可。两种教材都兼顾人文性与工具性于一体,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知识与技能运用的能力,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由此教学者在运用教材的同时,要适应课程改革要求,不断更新观念,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与工具性进行有机整合,加强对教材的有效挖掘和利用,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注 释

[1]钟峰华.高中语文新课标教科书相同文本不同设计的比较———以《雷雨》为例[J].语文建设,2006(1).

[2]黄淑琴,桑志军.语文课程与教育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52.

[3]高中语文必修二,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04.

[4]高中语文必修四,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5]阎立钦.语文教育学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88.

[6]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介绍:吴慧,蒋金陵,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人文性工具性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向量的巧用
浅谈语文学科的学科本质
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的俄语专业实践教学
由《星际穿越》看科幻电影的人文性
译林版英语教材的人文特点研究
呼唤语文教学的回归
中职语文工具性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