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崇华+郝志敏
摘 要:传统木构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主要形式,这些木构架体系被现代设计师隐喻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加以提炼运用。在古代,其并未被当成一种艺术美学,甚至做活之人充其量被称作木工,殊不知正是这种心手相传、技由人作的智慧生活造就了后人对先人的敬仰和塑造,同时,将这种手工美学运用于现代室内设计中,既是一种美的装饰,也是对空间营造的一种表现。
关键词:传统木构;手工美学;室内设计;现代应用
中图分类号:TU23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2945(2017)19-0117-02
1 传统木构的发展现状
历经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史,既是人类物质世界的产物,也是人类精神层面的意识流。中国古代建筑以“木”为建造材料,“构”为建造形式,营造适宜古人聚居和共生的生存环境,表现为人类崇尚自然的客观世界和主观能动的表现性。随着历史进程的发展演变,传统木构形式是古代木工技艺的深层表現,是灵活的空间范畴和深度的时间记忆,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历史投射。
2 传统木构的基本特性
研究古代传统木构建筑形式的古籍和古文献资料,记载颇多。木构形式以原始社会巢居、穴居的生活理念为搭建方式,来营造共生的居住环境,是古人依据自然属性,以木为生,以与大地紧密相连的木作为生存动机,凭借自身的智慧和当时的营造技术形成的一种时代符号,表现为自然美、生态美、意境美、匠心美和结构美。
2.1 自然之美
木材作为物质材料,通过匠人的手工搭接、拼合,在房屋构成形式上营造出生动的空间氛围,架构活的空间属性。老子《道德经》中提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记录了万物是生生相息的,人类必须遵循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用辩证的态度来看待事物。中国的自然观一向是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形成属于自身的环境属性。北方木结构表现最为突出的当属于官式建筑,北京紫禁城的宫殿建筑是我国的标志性建筑,是我国的一大成就,无论从建筑技术、建材、形式、美观上都具有可借鉴性和研究价值。
2.2 匠心之美
心手相传便是我国古代木构建筑形成的唯一模式,它没有多余的真理,也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师徒制。“技由人作,艺自心开”,直到宋朝李诫编撰的《营造法式》,记录了古代匠人在没有先决条件的基础上,依然制定了譬如“材分制”这样的规则,将梁、枋、柱、檩、攒、斗拱的形式表现得淋漓尽致,分毫不差。
2.3 生态之美
从古代神话故事“钻木取火”中发现,通过木棒与木头之间的摩擦规律得到火苗,验证了木这一材料在当时的可利用性。生态、自然、环保是当下最热点的话题,传统木材恰恰提供了设计灵感,根据木材的可建造性原理,结合人在空间环境里的行为特点和对木材的情感依托,实现人、物、环境之间的密切联系。
2.4 意境之美
气韵、生动、含蓄和感性等这一类语汇常被用来描写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气度不凡、雄浑别致。建筑材料的使用,既迎合了时代特征,亦捕捉了人类精神层面的包容性。木构承接着传统建筑的用材与形式,不仅在结构上形成中国独有的文化魅力和民族特性,在文化理念上也寄托了先人对自然的崇高敬意,成为中国木文化盛行的时代。然而,古人对待木材这一自然属性,自古以来遵循天人合一的艺术意境,追求儒释道精神思想,崇尚自然,倡导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统一和相互融合的价值观。木材散发出独特的艺术性、审美度,是古代人甚至是现代人所无法抵抗的实质内涵。
2.5 结构之美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形式都有一定的秩序感。在早期的历史发展长河中,最早的木构形式源于西安的半坡遗址半地穴式和浙江的河姆渡遗址干栏式结构形式,形成房屋的主要承重结构,历代古建筑主体结构在前后木柱之间架构多层木梁,与梁垂直的部分搭建木檩,从而形成由上到下的荷载力,形成不以墙为承重构建的围合空间,形成一定的秩序感。传统木构建筑外观形成上、中、下三部分,有屋顶、柱子、门窗、基座形成的结构,传播规律和形式美。屋檐下部形成组合式的东方式构件-斗拱,这种形式由木块层层叠置而成,主要构成由栌斗、泥道 、华拱、交互斗、散斗、瓜子拱、慢拱、华头子、齐心斗和散斗、慢拱和令拱、耍头、下昂、交互斗和散拱、瓜子拱和慢拱、下昂、散斗和交互斗、令拱和慢拱、齐心斗、衬方头形成构件,各个构件之间相互配合,程序复杂却叠落有序,是建筑艺术的语言符号,形成古建筑上不失华美的标志性形态。以直线穿插形成构件的组合方式,利用木材的长短、粗细、宽窄、大小,木构造形式游刃有余,利用稳定而坚固。随着文化变迁,明清时期形成装饰性构件,使房屋兼具功能和实用的前提下增加美观性。
3 手工美学的艺术媒介及应用法则
3.1 艺术媒介——木艺美学
传统木构的艺术媒介即木,传播媒介即人通过手工对木的塑造,创造新颖独特的艺术品。木材相比较其他硬质原料,轻巧、含蓄、感性是它的特征。室内设计界需要这样的材料作为连接点,在传统木结构建筑中,如果把木头作为一个点,无方向感,梁、柱、檩、枋、椽形成一条线,有张力,有方向感,那么整个屋架就是一个完整的面。木头与木头通过咬合形成各个单体构件,柱上架梁、梁上支柱、柱上挂檩条等等形成线与线的交叉、细分,从各个方向观察,点逐渐形成运动的线的轨迹,从水平方向到垂直方向实现冷暖的属性,木构形式中歇山顶、庑殿顶均是斜的、曲的线条形成的外部轮廓,随着结构形式的不断发展,木构架也采用斜撑的手法,实现室内设计学原理中冷暖均衡、相互平衡的一种艺术语言符号。
3.2 应用法则
3.2.1 形式美法则
任何事物都遵循一定的法则,正可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凡是美的都是和谐的和比例合度的”英国美学家夏夫兹博里曾经这样说过。合度即“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古代西方以人作为标尺来衡量事物,可见人在建筑空间中密切性。作为东方人引以为傲的传统木构,在尺度和比例上均体现了古人高超的技艺和实践能力。功能决定形式,古人将“材”作为拱的计量单位,分设不同等级,来进行计算房屋梁柱枋的尺寸,使之形成区分不同房屋的规模和性质。在人与自然对立统一的前提下,延续到清朝,以“斗口”为单位来计算,并逐渐发展成为可以省去但又不能失去木为支撑的结构学。舒适、美观是基于人与自然的和谐。
3.2.2 艺术美法则
在掌握了基本的实用性和功能性之后,才能通过色彩、空间、尺度来表达艺术美,达到平衡的惯性。我国木构形式通过手工的创造方式来营造艺术性,不失装饰美。艺术是合乎尺度和比例的,有一定的规律性和本质属性。古代建筑的斗和拱是木构形式上一种重要体现,斗起到垫高的作用,拱用来处理悬挑作用。斗拱,俗称铺作,构成方式层层累加,兼具实用性。汉代斗拱是用来承托屋檐、承托平座的,经历隋唐、明清之后,它的作用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成为装饰构件。
4 传统手工美学的价值表现
4.1 对于形的塑造——心手相传
承袭古代匠人的智慧,自新石器时期到明清时期,传统木构建筑各个构件通过手工创造既能满足古代人生活的环境,也体现了营造的技艺性。古代人采用原木建筑房屋均在各个构件上考虑到其应用价值。木材的构成组织形式皆因它本身的生长规律,细胞内部组织结构从种类、大小、色彩、排列、分布组合方式各式各样,形成不同木纹图案美,在建造等级上选材也会得到重视,对木材的工艺认识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也是精神上的。
4.2 对于意的提取——艺自心开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古代人追求形神兼具,儒道学说的原则。比拟手法也是常用的表现方式,每一种装饰都源自所要传达的意图及所向往的生活方式。在古代代表木构件的传统装饰元素颇丰。例如,传统木雕、木挂落、匾额、花罩等,题材多样,通过动植物、花鸟提取相应的含义,创新设计,艺术手法多元化,技艺精湛,刀法纯熟,每一处木雕、挂落涵盖的意义都反映出主人修身养性的優良品德,体现了浓郁的文化气息和民俗风情。
5 现代室内设计对传统木构形式的活化表征
5.1 硬的手工,软的生活
各个构件要素从功能、造型、形态上,都汇集了古人细致入微的匠技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愿景。自唐到明清,民居门窗形式从不成熟到成熟,形式变化繁多。古代木工通过锯、刨等工具,对木材进行加工打造,创造具有自身特性的艺术。
5.2 大空间,小符号
古建筑形制的确立,好比文章的脉络,需要横向和纵向、时间和线索的联系和交融,逐渐发展、推演,寻找新的材料,形成新的组织结构,形成内在联系和外部空间的统一。早在《鲁班经》一书中鲁班发明了榫 技术,通过木头与木头之间的咬合连接各个构件,结实而严谨,稳固而踏实。
6 当代思考
无论是建筑的外部空间还是内部空间,古人在材料的应用上给予了现代人设计上的恒常性。这种心手相传的建筑技艺值得我们来借鉴和学习。专心和虔诚地研究古人遗留的物质文化,融入艺术和美学理念,实时对传统木构形式进行有机的重生,回归木构这一传统形式,是建筑内外部空间中联系的有机体,具有前瞻性和历史研究价值,借鉴传统木构的优势解决现代室内设计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参考文献:
[1]王其钧.中国民居三十讲[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5.
[2]楼庆西.楼庆西文集[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