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秀川
内容摘要:近几年以来,全球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全球化趋势在逐渐加快,市场经济环境也在不断发生转变,为了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市场发展要求,我国学习英语的程度在不断加深。在跨文化交际视野下,市场对于大学生的英语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不仅要掌握基础的英语理论知识,而且要熟练运用英语表达技能,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所以必须改变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因此,本文首先对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了跨文化交际视野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大学英语 教学模式
随着全球化发展进程不断加快,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越来越频繁。信息化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为各个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这也让跨文化交际的可能性不断提升。十几年以来,我国各大高等本科院校对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展开了研究,通过借鉴和吸收国外先进的教学经验,对我国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了优化改革,希望能够进一步完善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内容。但是根据相关的教学研究发现,我国的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必须加强对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研究探索,让当代大学生熟悉英语国家的表达习惯和思维,掌握丰富的英语知识,适应英语文化背景,从而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1.当前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
1.1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分析。英语作为大学课程体系中的必修课程,其对于开阔学生视野,帮助学生了解西方国家文化起到重要作用,这也是跨文化交际的主要语言工具。按照国家教育部门发布的《大学生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其中明确指出当代大学生,不仅要掌握丰富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而且要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熟悉英语文化表达方式,了解英语文化背景。但是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中国各大高等院校在英语教学中仍然以课本教材为主,让学生掌握基础的英语语言知识,教师在训练学生的英语技能时,主要以模仿英语句型、词汇、语法等方式来开展训练,没有让学生深入了解英语文化背景和英语表达习惯。结果导致学生的英语语言基本功非常扎实,但是对于英语文化不够了解,不熟悉西方国家的风土人情,容易出现交流习惯偏差。而且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主要通过四六级英语考试来评判学生的学习成果,有些学生虽然取得了较高的考试成绩,但是缺少良好的实际应用能力,无法在实践中利用英语知识和技能进行跨文化交际,教学评价模式过于单一、死板。
1.2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1.2.1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中跨文化交际意识匮乏。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于跨文化交际的研究时间比较短,而且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发展速度比较缓慢。最初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时,西方发达国家就开始对跨文化交际展开了深入研究,并且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形成了完善的跨文化教学模式。而我国对于跨文化交际的研究起步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并且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进程比较缓慢,没有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缺少跨文化交际意识,无法熟练应用跨文化交际理论。
1.2.2大學英语教学中对于跨文化交际理论的重视程度不足。自古以来,语言和文化之间存在一种密切相连的关系,语言属于文化的载体,对于宣传文化起到重要作用。所以在发展和宣传文化时,必须利用语言交流来进行文化传播。目前,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对于西方文化的重视程度不足,跨文化交际理论不够成熟,没有深入了解文化和语言之间的紧密关系,所以导致学生的学习的英语知识面过于狭窄,不利于学生的思维拓展。
2.跨文化交际下构建全新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策略分析
2.1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西方文化。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过于枯燥乏味,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引入英语国家的电视电影作品,利用这些趣味性、故事性的影视作品,带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感,让学生从这些影视作品中感受国外的文化价值取向,了解英语词汇的文化内涵,比如:在英语电影中红茶是“black tea”,而不是从字面上表示为“red tea”。因此,只有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深入了解西方文化内涵,才能和西方人们进行跨文化交际。
2.2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运用西方语言表达习惯。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需要运用外国日常语言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通过运用西方语言表达习惯来讲授英语知识,能够让学生融入西方语言文化表达氛围,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流畅地运用英语基础知识和表达技能,逐渐养成英语语言的表达习惯。
3.结语
综上所述,在跨文化交际视野下,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了解西方语言文化,学会运用西方语言表达习惯,融入西方文化语境,才能提升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欣.基于跨文化交际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分析[J].华人时刊旬刊,2011(11).
[2]姬璐.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J].林区教学,2015(11):41-42.
[3]刘阳.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J].速读旬刊,2015(12).
(作者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