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动态生成须避免的几种倾向

2017-07-08 13:27袁汇仪
基础教育参考 2017年12期
关键词:动态预设规律

袁汇仪

自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语文课堂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现行课堂与教学理论提倡学习者对知识的学习,是以自己的经验为背景,基于自己已有的知识,鉴别新知识的合理性,最后重新建构个人化知识的过程。这就意味着现今的语文课堂,不再是教师按部就班地、原封不动地实施预设教案的过程,而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利用自己已有的经验和各种学习资源,通过各种活动而形成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因此,重视课堂动态生成是时代的呼唤,是新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倡导的新理念,它要求教师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教学。有动态生成的课堂才是真实的课堂,才是富有生命力的课堂。学生在课堂上对知识充满激情的向往,教师在课堂上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解答疑惑、教授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学习活动,师生间、生生间、学生与文本间,都会碰撞出许多精彩的火花。但在促成课堂生成的过程中,由于教师对课堂生成的认识常常发生偏离,也会导致课堂为生成而生成,或使生成流于形式、华而不实等现象出现。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课堂动态生成要避免以下几种倾向。

一、轻预设重生成的倾向

课堂预设是指教师为课堂教学所进行的规划、设计、假设和安排。动态的生成是指师生在教学活动中,偏离或超越了原有的思路和方案。课堂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因素,但如果过分强调预设,课堂教学将会变成教师的一言堂,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的知识,使课堂缺乏活力,不利于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如果过分强调生成,教师就会缺乏精心的准备,缺乏对教学目标的预设,课堂则容易变得无序、失控、自由化。因此,静态教案的预设与动态思维的生成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都是保证课堂实效、高效的重要因素。

以《中彩那天》的教学为例,文章以汽车的得而复失和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过程为线索展开叙述,这一动人的故事反映了一个普通工人崇高的精神世界,让人懂得,诚信是人的精神财富,它比物质财富更为珍贵。整篇课文最困惑学生的就是那个似懂非懂的“道德难题”,它在文章中是所有矛盾的汇聚点,主人公的情感变化皆因它而展开。只有理解了“父亲”的道德难题,才能深刻体会到“父亲”做出这样的选择是多么的不容易,“父亲”身上诚实的品质是多么难能可贵。可是,一位教师因未能把握好学生的实际情况,没有进行正确的预设,就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抛出了“假如你是父亲你会把车还回去吗?”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辩论。因学生这时对文本的理解还不够深入,思考该问题时只会依据自身的生活经验来作答,所以一部分学生就会有这样的看法:我不会将车还回去。这样的问题设置与引导,把原本应该是从文本中感受“父亲”诚信品质的教学重点,变为让学生思考在生活中该不该讲诚信,这是无法达成教学目标的。如果这位教师能将教学的预设确立在探究“父亲”面临的“道德难题”上,即理解“道德难题”之难,并学习作者是如何写“父亲”的为难,让学生体会到在如此为难的情况下,“父亲”依然坚持把车还回去,从而体会到人物的精神品质。学生在这样的预设中生成,才有利于正确理解课文内容。

没有经过精心预设的生成,是无根的、无效的。所以,教师在预设问题时,应站在生成的高度来优化课堂预设,使预设与生成和谐有效,使预设与生成在课堂上能达到一种平衡。

二、忽视生成规律的倾向

课堂动态的生成使语文课堂变得鲜活、灵动,充满了情趣。动态生成的原因是教师与学生的思维火花发生碰撞的结果,而不是学生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师預设的问题,它往往具有不确定性,是难以预测的。虽然生成是灵动的,但并非无规律可循,如果忽视课堂动态生成规律的存在,则可能会使生成变得盲目、毫无价值。

一是忽视课文朗读生成规律的指导。课文朗读指导在课堂上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朗读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阅读教学的首要要求,不仅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有规律、有方法,朗读课文时学生的动态生成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在朗读过程中,因为学生的个体语感、语言表达能力、成长经历、生活经验不一样,故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也不一样,呈现出来的朗读效果也有差异。大多数学生在朗读时最易生成“无情感朗读”和“读音不准”的现象,教师如果能把握这一生成规律,就能更好地预设学生在朗读时可能出现的情况,并对学生朗读时出现的偏差进行有效指导或评价。

二是忽视语言训练规律的生成。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在语文课堂中教师经常会对学生从听、说、读、写这几方面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在进行口语交际这一语言训练时,学生最易生成“表达意思不完整”“语言表达不规范”等现象,教师如果能准确发现并把握这些生成规律,就能发现学生在语言表达时存在的问题,并给予有效指导。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自主学习、书写作业、合作学习、探究过程都有其生成规律,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握生成规律,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三、漠视非预设性生成的倾向

生成是课堂教学中最美丽的“风景”,预设性生成与非预设性生成都是课堂上师生互动的结果,两者相互辉映,展现学习之美。对于非预设性生成的处理,有些教师担心把握不好、运用不当会偏离教学目标,因此在面对课堂的非预设性生成时多采取漠视的态度,如果长期如此,势必阻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面对非预设性的生成,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善于捕捉、判断、取舍,从容应对,在正确把握文本价值取向的基础上,巧妙引导,让精彩的非预设性生成成为有价值的课堂资源。这就要求教师有更充分的心理准备和资源储备,才能在这种情况下发挥处变不惊和随机应变的智慧,提高对课堂的驾驭能力。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上的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更有利于课堂动态生成。当然,动态生成的课堂也给教师带来新的挑战。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中,教师要及时反思总结。当肤浅无效的生成和偏离文本的生成出现时,教师就要巧妙处理,避免走入动态生成的误区;当有意义、有价值的生成出现时,教师就要灵敏捕捉,充分利用生成性资源,调整预设,使师生间产生新的思维碰撞和交锋,使师生都有所发现、有所思考。只有对课堂动态生成进行精心的预设,对生成规律准确地把握,多关注课堂上非预设性生成,善于抓住课堂上的瞬间,从学生的认知需要出发,因地、因时、因人实施新方案,才能将课堂教学进行到底。

(责任编辑 郭向和)

猜你喜欢
动态预设规律
一课三磨:浅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论德语网络新闻标题中的预设触发语
找规律
一道中考试题解答的预设与生成
巧解规律
找规律
2014年5月27日—2014年6月24日
2014年4月22日—2014年5月22日
浅析预设的应用
《氮和磷》中的一般与特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