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数学差异性教学的探究

2017-07-08 08:24闫景莉
基础教育参考 2017年12期
关键词:起点解决问题差异

闫景莉

学生之间必然存在差异,而教师应根据这种差异,布置不同的任务,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都能够参与学习。研究学生的差异性,实施差异教学,也是新时期小学数学教学的必然趋势。

一、传统课堂与差异课堂的区别

1999年,美国的卡罗尔·安·汤姆林森(Carol Ann Tomlinson)提出了传统课堂与差异课堂的区别,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学生差异的重视度不同。传统课堂只有在出现问题时才会想到学生的差异性,而差异课堂将学生的差异性贯穿于教学的每个环节。二是评价时间不同。传统课堂教学评价在课堂教学之后进行,差异课堂则将评价融入整个教学过程,并可即时调整。三是对“优秀”的定义有差异。传统课堂上的优秀比较单一、固定,而差异课堂的优秀则是根据学生起点和进步而定义的。四是教学方式不同。传统课堂采用“一刀切”的方式,而差异课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采用分层教学法。五是教学安排的依据不同。传统课堂主要根据教材安排教学,差异课堂则主要根据学生的水平、兴趣安排教学。六是教师角色不同。传统课堂上教师居于主体地位,而差异教学中教师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七是作业类型不同。传统课堂上布置相同的作业,而差异课堂则布置多种类型的作业供学生选择。以下将分别从不同方面讨论学生的差异性及相应的教学策略。

二、根据学生学习起点的差异性设计教学

起点差异是指针对某个知识点,不同学生对其了解程度不一样。针对起点差异,教师需要设计不同层次的指导语,采用不同难度的任务,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帮助,引导起点较高的学生拓宽视野,帮助起点较低的学生夯实知识基础。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起点上有所提升,这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信息时代的学生,拥有不断拓宽的学习渠道,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往往已经获得了一些相关的认识。因此,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找准学生新知识的认知起点。

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教师通过与学生的问答,发现学生认识的起点有五个层次。第一层,在与教师的一问一答中,能发现圆半径和直径的特点,如半径和直径有无数条,且长短相等;第二层,教师提出问题“如果让你在圆里画出半径,可以画多少条,每条有什么关系?”,学生能够自己探究该问题的答案;第三层,学生通过自己动手画,发现圆半径和直径的特点,但还不能对其进行解释;第四层,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找出圆半径和直径的属性,并能对其进行解释;第五层,能够利用圆半径和直径的特点,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于是教师根据学生对圆认识的起点差异设计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三个问题。问题1:圆有什么特征?通过圆的特征解释为什么车轮是圆形的。问题2:用尺子从不同角度量一量圆的半径并总结特征,如果不用尺子,你怎样发现这些特征?问题3:在圆中画出半径,试试可以画多少条?用尺子量一量,看看这些半径是否相等。用同样的方法画直径,并测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学生如果能够顺利解决问题1,则无需再处理问题2和问题3;如果在解决问题1上有困难,就转向问题2,以此类推。这样,就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课堂,并都能够在自己的起点上有所突破。

三、根据学生思维的差异性设计教学

数学教学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也能反映出学生之间的思维差异。如有的学生思维创造性强,但不够严谨;有的学生思维有序性强,但不够灵活。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开展分层教学。如在教学“搭配的问题”之前,为了解30名三年级学生的思维差异性,教师设计了以下问题:男子足球1/4决赛有八组球队,如果将其分为A、B两组,A组包括葡萄牙队、德国队、洪都拉斯队、尼日利亚队;B组包括阿根廷队、南非队、丹麦队、哥伦比亚队。A组每个队和B组每个队都要踢一场,组内不进行任何比赛,共需要踢多少场?

通过测试发现,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尽相同,有的用连线法,有的用计算法,其中有12名学生解答错误。在错误解答中发现,有些学生连线很随意,说明对题意还不理解;有些学生连线时出现了重复或遗漏,说明思维无序或混乱。教师根据全体学生的解答,将学生的思维情况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题意理解不清楚,无法独立解决问题;第二层,能看懂题意,但是思维较混乱,不能将直观图转换成数学符号,解答有疏漏;第三层,思维有序,能够将问题转化成数学符号进行计算,能够独立解出正确答案;第四层,思维有序,能够利用数学符号计算,能独立正确求解,还能够清楚解释算式的含义。在此基础上,教师设计了三个级别的问题。问题1:两件上衣和三条裤子有几种搭配方式,用算式表示,并通过画图解释算式。问题2:两件上衣和三条裤子有几种搭配方式,在头脑中想象画面,记录答案。问题3:两件上衣和三条裤子有几种搭配方式,通过辅助工具摆放,记录答案。如果学生能够顺利解决问题1,则无需再处理问题2和问题3;如果学生不能解决问题1,则转向问题2,以此类推。

以上分层设计的任务,使一些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在问题1中体会乘法和搭配的关系;另一些学生在问题2中充分体验有序思维;只能解决问题3的学生,通过实物摆放,在操作中思考,为思维的进一步发展积累了直观经验,增加了表象素材,因此也使思维得到了锻炼。

四、根据学生探究能力的差异性设计教学

所谓探究能力是指学生在特定情境中通过观察发现问题,通过收集资料、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教师要考虑到学生探究能力的差异而设计有梯度的任务。

如怎样用12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怎样计算这个长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这是典型的探究性问题。教师可以设计从易到难的三级任务,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探究。如A层次,能够想出一种拼法即可,可利用工具擺放;B层次,拼出所有拼法;C层次,不仅能拼出所有拼法,而且要找出其中的规律。其中A层是所有学生都可以探究到的直观解决问题的水平;B层在A层的基础上鼓励思维发散,并引导学生深入探究;C层在B层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综合利用更多知识解决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探究能力。

总之,教师需要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实施差异化教学,这样才会使学生不会因为差异而阻碍了发展,反而因为差异而找到更适合自己发展的途径。

(责任编辑 郭向和)

猜你喜欢
起点解决问题差异
相似与差异
浅谈列方程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教学实录与反思
六月·起点
找句子差异
男女生的思维差异
两只想打架的熊
在高中数学中渗透“解题差异论”的实践研究
疯狂迷宫大作战
智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