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国庆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循序渐进教学原则作为教学实践的指导思想在化学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要想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承前启后地运用化学原理解决化学问题,教师就要在化学教学中秉承循序渐进的原则.
一、循序渐进原则的形成与内涵
早在朱熹的《读书之要》中,循序渐进就已被明确提出,并做出了明确的阐释.虽然当时只是简单的形而上学,但是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后,明代的王守仁以及明末清初的学者王夫之等对循序渐进有了新的阐释,使循序渐进得到发展.由此可见,循序渐进的历史久远.后现代编写的教育学论著中,明确地把循序渐进作为教学原则.随着人们对教育认识的不断深入,它的内涵也在不断加深,不断充实人们对教学的认识.循序渐进作为一个教学原则,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都被人们所认同.作为一个开放的、发展的概念,它具有合理性,以及对于教育教学独特的意义.循序渐进原则的内涵在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面向不同时间段学生的思维意识和心理特点,以学科知识为核心,充分体现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从简单到复杂,从易到难,逐渐引入,提高知识难度,使教学内容逐渐深化,优化课程内容结构.人们对于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不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从简单基础的知识开始向更复杂的知识迈进,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由低级走向高级,由简单走向复杂.
二、循序渐进原则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
1.由简入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虽然中学时期的学生相对于小学时期而言,学习意识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初次接触化学对学生仍然具有很大挑战性.因此,最初的教学内容难度不宜过大,否则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抵触的心理.相对其他学科而言,化学知识烦琐、抽象,实验、化学方程式较多,学生记忆起来比较困难.因此,教师要秉承循序渐进的原则,从简单入手,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分析以及实验,引导学生对概念进行理解,然后举一反三,反复贴近生活举例子,使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对化学学习更加有兴趣.例如, 在讲“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空气”时,[JP2]教师可以提出问题:空气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证明空气的存在吗?如,空集气瓶在满水槽中侧立,水槽内有气泡冒出;塑料袋开袋抖动再封好后会有压力;给汽车轮胎打气,会鼓起来.通过反复实验论证,消除了学生对化学的陌生感,使学生体会到生动形象的化学感知,并提高对化学的学习兴趣.[JP]
2.注重学生知识的承前启后与积累.在学生最初接触化学时,教师需要由表及里地运用形象生动的化学现象引入抽象的化学原理,使学生逐渐适应化学知识.在教学中期阶段,教师应注重承上启下,加快化学教学步伐,引导学生巩固旧知识,加强基础,由此引发新知识.首先,教师可以利用课前预习等方式,让学生对不理解的重点难点进行标注.其次,要进行课堂提问,使学生在学习新课的同时,不忘记对旧课知识的巩固.在学习新课之前,要把之前与新课有关的旧知识进行整理复习,为新课的学习作好准备.例如,在讲“燃烧与熄灭”時,教师可以联系“性质活泼的氧气”以及“奇妙的二氧化碳”,让学生结合之前所学的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等物质的性质及变化规律,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初步的衔接,然后在实验基础上充分了解燃烧的条件及灭火原理等.学生通过预习和复习,承上启下,学习旧知识,连接新知识,及时了解自身的不足,及时弥补学习中的空缺.
3.系统复习,巩固知识.教师应在教学的一段时期内,引导学生进行系统性复习,对零散的知识点进行整理和概括,使其成为一个整体,加强知识的连贯性,帮助学生巩固现有知识.通过系统化、结构化的知识加工后,学生掌握对化学知识的学习门道与技巧,有利于学生在以后化学知识的学习中掌握学习要点.通过整理,使学生对化学的学习更有条理性.在复习时,教师要注意教学课标,了解课标精神,以课标要求作为学生学习化学效果的评定标准,明确课标中哪些知识是需要学生了解认识的,哪些知识是需要学生掌握的.这样,在复习过程中,有利于学生抓住重点,使复习更有着重点,从而提高复习效果.通过重点的系统性复习,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化学知识,而且使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
总之,初中化学教学时间仅仅一年,但对学生有着重要影响.因此,秉承循序渐进原则,打好学生化学学习的基础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循序渐进、承前启后地引导学生,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