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友明
数学猜想,并不是凭空想象,而是在一定的数学基础上根据科学的数学理论进行一系列的猜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数学猜想,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下面就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谈点体会.
一、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的作用
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年龄相对较小,求知欲相对较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利用初中学生的特点,使他们养成认真观察的习惯,并在认真观察的同时对从中所发现的研究对象进行猜想.教师要对学生的猜想进行引导,将研究方向锁定在一个命题上,从而有利于新课导入.学生对新课的内容充满好奇,对自己所定的命题又急于求证,使新课的引入就相对容易,便于学生理解.通过数学猜想,学生不断提出新的论断,还能预见真理,思维能力与应用知识的能力都得到提高.
例如,在讲“二元一次方程组”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以往所学知识一元一次方程进行复习,让一元一次方程作为课堂导入.先提出一些一元一次方程的例题,让学生练习,然后引入第二个未知数进入例题中.学生对多个未知数求解充满好奇.这时教师可让学生进行猜想:对出现两个未知数的题,如何解答?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后,让学生进行发言,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教师对学生的思路进行评论,带着一丝神秘将学生引入新的课题的讲解.学生通过猜想燃起学习热情,对自己的猜想急于验证,对于老师的新课讲解格外感兴趣,内心充满求知欲,提高了新课的学习效果.
二、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需要教师引导
要想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在引导学生猜想时,教师在课前要做好精心的准备与策划工作,用巧妙的构思引导学生大胆猜想,使整个课堂环节充实有效.这样,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使整个课堂充满生机,使学生在学习上化被动为主动,有利于师生间的沟通交流,并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有利于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打破学生墨守成规的思想.学生只有对猜想有了兴趣,才会树立猜想意识.另外,教师要让学生明确自己的猜想范围是建立在数学知识之上的,杜绝天马行空的猜想.猜想只有方向正确,才能在教学中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
例如,在讲“二元一次方程组”时,对于七年级的学生,相对来说数学水平还不高,碰到这种问题难免出现不知所措的情况.如果学生只是一味地看课本或者听老师讲,就会对所学的新知识掌握不牢固,这种被动学习已经不适合现在的新课标教学要求.学生要深入到课堂中,才能更好地学习知识,所以猜想的积极作用就表现出来了.学生经过课前接触问题之后的猜想过程,不仅能寻找到解决问题的大致路径,还能对所思考的问题记忆更加深刻,了解更加透彻.
三、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必定要有合适的方法.让学生利用现有的知识去猜想陌生的新知識,提出问题,并猜想解决方法,能加深学生的印象,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可以利用以下方法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1)归纳法.这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要求较高.就是通过所学知识的积累,以及对一些例子进行分析与研究,归纳出这些例子的共同之处,进而猜想适用的结论.(2)类比法.通过两种事物的相似之处进行类比,进行推敲与研究,猜想出问题结果.(3)估算法.比较适用于一些代表性的问题,通过对特殊例子的理解去猜想出同类问题的结果.(4)实验法.对学生的动手能力有要求.通过学生的实验操作,使学生获得数学的结果.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选取适合的方法,使学生的猜想能力得到提高.
例如,在讲“二元一次方程组”时,学生刚刚接触时觉得无从下手.因为之前学生掌握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决方法,所以可以类比一元一次方程去解决二元一次方程组,大胆猜想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决方法.其实不难发现,解决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关键所在,就是利用二元一次方程组中的一个方程,把其中一个未知数用另外一个表示出来,再代入另外的一个方程中进行求解,其真谛就是化二元一次方程组为一元一次方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仔细探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过程,使学生知道猜想能力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的猜想能力得到培养,从而在以后的学习中加以运用.
总之,猜想不能随意去想,也是有一定范围与规则的,要将一切可能的结果都归根于数学知识之上.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采用适当的方法,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