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玉霞
(桓台县渔洋中学,山东 淄博 256400)
随着《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传统文化,关注经典作品。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提倡和强调学生阅读古代优秀文学作品,使学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中学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精华,是经典中的经典,无论在语言学习还是主旨内涵方面,对于学生的学习都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文言文教学一直是教学难点,因为高考的时候要考字词,所以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还是以“言”为主,把文言文知识当做教学重点进行讲解。长此以往,学生学起来会感觉枯燥乏味,慢慢地不再对文言文学习充满期待,学习语文的热情也会消减。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呢?笔者认为,不妨做一个“朗读者”。
有学者曾指出:“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汉字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文字,音形义三位一体,汉语语音具有韵律美的特质,最适宜朗读,经典文言文作品更离不开朗读。笔者结合本校学生实际情况,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以下教学方法。
一、教师示范,带动朗读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管理者自身端正,做出表率,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会自觉行动起来。这种说法同样适用于教学中。相对于录音朗读来说,教师精彩的范读更容易贴近学生、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对培养学生的语感有重要的作用。
虽说《滕王阁序》是一篇以语言流光溢彩、美不胜收而成为千古传诵的佳作,但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却没有那么大的吸引力。生僻字多,典故多,使很多学生望而生畏。笔者决定用最简单的方式——范读,在教室里字正腔圆、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地背诵,学生的目光里有惊讶,有赞叹,随即琅琅的读书声响彻课堂,学生的学习热情油然而生。
二、跨越时空,情景美读
在接二连三的考试和升学的压力下,有的学生会在一个晚上一口气读完郭敬明的《幻城》,待窗外泛白,还意犹未尽;也有的学生一到课间便拿出自己最喜爱的《三毛》,直到上课铃响教师站在身后还未发觉……学生喜欢读书,读书可以达到废寝忘食的快乐程度,只是不喜欢读文言文。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不能轻松地读,不能畅快地读,因为各种教学任务等待着他们组织语言去完成,此时,教师不如暂且放下这些问题,让他们尽情地朗读文章。
学习《兰亭集序》时,且不说真的要去会稽山阴切身感受下茂林修竹,流觞曲水,假如此时教师可以和学生漫步在绿意葱茏、优美幽静的校园里,或边走边吟释放真情,或席地而坐品味意境,岂不快哉!或许无需过多阐释,文章的真谛便自在心中了。
让学生放下负担,尽情畅快地读吧!教师可以设置情景,带动学生将自己的热情融入文章中,带动学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朗读中,使学生在课堂上成为朗读的主角,充分享受读书的乐趣。
三、有感而发,个性解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解读文本往往传达的是共性的理解和自己的感悟,尤其是对文言文,担心学生看不懂,理解不透彻,教师讲得过多,忽视了学生自己的想法。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不同的家庭生活和个人经历让每一个学生有了自己独特的思想和理解。不妨给予学生充分展示的舞台,让学生尽情朗读文中那些让自己心动的句子,让学生的情感能够释放,让学生的思想能够自由飞翔。
学习《项脊轩志》时,一个学生选择朗读了“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这一极其普通的生活细节。他读得很短,读得很慢,声音不高,却感动了全班学生。这样极其简单的动作,极其平凡的话语,当时只道是寻常,可是一旦不再拥有,却发现如此珍贵。或许父母很爱唠叨,或许他们管得太多,可是你们所烦恼的正是“我”所羡慕的。多么希望每个人能好好理解并珍惜身边的亲人,最琐碎的生活细节里蕴含着最真挚的爱。一席话哽咽着说完,班里寂静无声。言有尽而意无穷,《项脊轩志》之“悲”何须多言!
学习《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时,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读出来。一位学生有声有色地读了曾晳,表示自己非常向往曾晳描绘的理想画面。接着话锋一转:这种想法虽然得到了孔子的认可,但是感觉孔子还是最喜欢子路。原因何在?随即援引《论语》其他章节的内容,论证孔子对其他弟子总很有礼,对子路却最不客气。孔子“哂之”,还多次毫不客气地提着名儿训他:“由,诲汝知之乎?”“野哉!由也。”“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俗语道:爱之深,责之切。众多弟子中,子路最真率,对孔子最忠诚,经常跟在夫子身边等等都可以看出孔子对这个弟子的偏爱。这个论断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導学生分析文章,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生动的孔子形象和众弟子形象。正如杨绛先生所说“读《论语》,读的是一句一句话,看见的却是一个一个人,书里的一个个弟子,都是活生生的,一个一个样儿,各不相同”。言为心声,细细品味,大有滋味。
总之,相比于今日流行的由符号、数字、英文字母等杂糅的网络语言,我们渴望简洁优美的纯正汉语。而中国语言的优美在典籍中体现得最为充分。古人学文,或高声朗诵,以昌其气;或浅吟低唱,以玩其味,最后琅琅可诵,真意自来。这种传统学习方式在现在的教学中仍具有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我们要不断探索思考,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不同文章的不同特点,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