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延政
(东营市胜利第三中学,山东 东营 257000)
一、“整合点”理论的启发
初中(理、化、生)实验教学怎样与信息技术“整合”,才能提高实验效果和教学质量?信息技术怎样使用才能真正成为促进高效课堂的工具?东北师范大学钟绍春教授的“整合点”理论为我们指出了解决问题的方向。
钟绍春教授认为,教师应当抓住整合的关键之处,即“整合点”,不可滥用信息技术。解决有效整合问题的关键在于“整合点”的诊断和设计上。正如钟教授在他的报告《关于信息技术有效支撑教学的思考》中指出:教学过程中是否该用信息技术、用多少比较合适、如何应用?在学生学的过程中,信息技术能在哪些方面发挥作用?如何发挥作用?什么样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和软件是好的?
基于钟教授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我们在理化生等学科的实验教学中开展了“整合点诊断及解决方法”的研究与应用。具体研究内容包括:第一,选取一定数量的实验教学案例,按“整合点”理论开展教学设计;第二,归纳总结整合点诊断方法和应用模式;第三,针对整合点开展课件制作。
二、实验教学的探索
探索应用,理论先行。为了明确研究方向,做好课题研究的理论准备,学校首先对课题组全体成员进行了整合点理论培训,集中学习了《“整合点”诊断方法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方法与实践》等理论文章,加深了对整合点理论,特别是“理想教学法”的理解与把握,对课堂教学设计从内容设计逐步转为教学环节的设计。
开展教学研讨,探索研究经验。在课题研究的初期尝试中,我们先后选取了“维生素C的性质”和“粉尘爆炸实验”两节课进行研讨。从教学的重点难点、考点、教学环节、是否适用信息技术手段、还有没有更合适的方法等方面对课堂进行分析,采用“解剖麻雀”的方式反复打磨,对整合点、理想教学法等理论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把握,为以后的课题研究积累了经验。
之后,学校先后开展了多堂研究课,课题研究思路从迷惑走向明确。具体做法是:教学设计之初,首先抛开技术,只考虑教学内容的特点、教师风格和学生的情况,想象理想状态下一节课的各个环节,将各环节记录下来,然后逐一分析各环节需要的环境和使用的技术手段,从而筛选出适合用信息技术辅助的“整合点”。经过这样的设计与筛选过程,真正变“教学为技术”为“技术为教学”,充分发挥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有效增强了课堂表现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以此为基础,我们在初中物理、化学、生物实验教学方面达成了共识,即三者都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在实验教学环节有很多相似之处。传统的实验教学尤其是演示实验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一是教师的演示过程只有前面的学生能看清,后面的学生看不到或看不清楚;二是部分实验具有破坏性或毒性,不适合重复多次。这两个问题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却是非常容易解决的。针对第一个问题,教师可以将实物展台安装摄像头,连接投影机把实验情景放大后投在大屏幕上,既真实又清晰;针对第二个问题,教师可以把实验过程录制成微视频,把真实的实验过程保存下来,通过观看视频达到演示实验的效果。
因此,化学与生物学科的整合点应落实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利用实物展台连接投影机,增强演示实验效果;第二,利用微视频降低实验的破坏性与危害。
基于以上共识,课题组教师在实验教学方面做出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如化学中的“粉尘爆炸实验”具有危险性,不宜让学生独自操作。教师可以事先把实验录制成微视频,上课时播放,这样,既达到了实验的真实效果,又保证了教学的安全性。如“自制灭火器”教学、“鱼类解剖”实验教学,都充分利用了微视频的优势,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而“维生素C的性质”一课中植物的切片实验则发挥了实物展台的作用,切片环节用传统手段难以展示,于是教师利用实物展台,将操作过程通过投影展示在大屏幕上,学生对操作过程看得一清二楚,实验效果非常理想。总之,信息技术对实验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应用与成果
在探索的基础上,我们把研究方法向纵向和横向加以推广,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先后推出了“测定牛奶的密度”“杠杆原理”等优质课及课件,在中考实验教学方面,利用微视频大幅度提高了优秀率。在上级组织的课件、电教论文以及整合优质课评选中,我校先后有25件作品获奖,中心获奖22件,省级获奖2件,国家级获奖2件。其中,微课“粉尘爆炸实验”获山东省首届微课程评选一等奖,“自制灭火器”获第十三届全国初中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优质课大赛二等獎。
由于水平有限,我们的工作还存在着很多不足,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和困难,主要体现在理论基础相对单薄,需要继续加强整合理论的学习;研究的系统性有待进一步加强;研究成果还需进一步丰富与提炼。
注:本文系“十二五”全国数字化学习研究规划课题“初中实验教学整合点诊断及解决方法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