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1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并发表题为《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主旨演讲,强调坚持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携手推動“一带一路”建设行稳致远,将“一带一路”建成和平、繁荣、开放、创新、文明之路,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它将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一带一路”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2013年9月7日,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提出了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畅想。同年10月,习近平出访东盟,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两者共同构成了“一带一路”重大倡议。三年来,从顶层设计到项目落实,“一带一路”在建设中前进、在发展中完善、在合作中成长。
自“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以来,非通用语人才的需求被屡次提及。“一带一路”贯穿亚欧非三个大陆,前者从中国西北经中亚、西亚、俄罗斯至波斯湾、地中海、欧洲,后者从中国沿海港口经过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南太平洋。推动“一带一路”战略需要对相应国家、地区的综合、深入了解,掌握相关的语言是第一步。在此大背景下,小语种人才需求凸显。
据教育部数据,2012年以来,我国共有35万多人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其中国家公派人员1.19万人。仅2016年,国家就公派了42个非通用语种的1036人出国学习培训,填补了9个国内空白语种;同时,接受了17万人来华学习汉语,在沿线国家共有46万人通过孔子学院、孔子课堂学习汉语。
本期《留学生》策划专题“‘一带一路与小语种学习”,深入讨论小语种学习和到相关国家留学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