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七)

2017-07-07 14:25韩延明
试题与研究·高考语文 2017年2期
关键词:林风眠黄狗意境

韩延明

本试题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22题,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意 境

吕玉华

“意境”在中国古代艺术批评及评论中的地位并不突出,只是到了中国近现代各类艺术批评语境中,意境才成为重要的审美术语,成为评价标准和工具概念。一般来说,无论任何形式的艺术作品,有意境为优,无意境则劣。

“意境”产生于唐代。佛教繁荣昌盛,佛经翻译事业发达,助推了这个术语在唐代出现。唐代各类艺术的繁荣兴盛又为理解“意境”提供了天然的材料,艺术成就辉煌的诗歌,更是可靠的文学阐释基础和语料。“意境”首先就是一个诗学术语,而且是以唐诗为论述对象的。后代人对于意境所做的种种理解,以唐诗的艺术特点为意境的基本内涵,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了。可以说,“意境”令后人信服,正是因为它产生在一个创作与理论两相适宜的年代,为后人的阐释提供了坚实的作品基础和想象升华的空间。

“意境”一词,在目前所见的诗学文献中,首次运用是唐代王昌龄的《诗格》:诗有三境,物境、情境、意境。王昌龄认为,物境是对实有的山水进行艺术化描写,侧重于景。情境是对情感或情绪的描写,重在以情感人,侧重于情。意境传达的是思索,侧重在事理,要求真实不虚。它们是根据诗歌抒写的内容来命名的,此处的意境确实不能统摄物境和情境,与后二者相比,意境并无明显的优越性。

“意”和“境”这两个字的意义含蕴都是无限的,二者组合,其实际的审美包容量远远大于“三境说”中的意境。中国古代文论的言说方式重体验,具有模糊性、可延展性,意境也不例外。正是因为“意”这个语汇具有统摄性,“意”可以认识“物”和“情”,“物”和“情”却无法涵盖“意”,尽管“三境”原本是并列的关系,在传递式的继承中,意境能够的内涵却更加深广。王昌龄对“意境”下了一个判断,又因为他本人以及后人对“意”的广泛运用,客观上使得“意境”内涵超越了其原本的规范。

一首诗中,应该有景物,能传达意兴,“凡诗,物色兼意兴为好。若有物色无意兴,虽巧亦无处用之”。所谓“意兴”,应该是感兴起意,是“意”的一种表现方式。只是单调写景,不能传达“意”,无法感兴,写得再巧,终究不为好。对于诗来说,“意”好是最重要的。

“意境”从唐代发展至今,一直被建构,多方面的因素共同塑造这个术语,最终形成了系统化的理论体系。如果以王昌龄“三境说”中的“意境”为核心语境,那么,构成意境系统的语词单元,以及被意境整合了的同类词汇,都属于外延语境,是“意”与“境”的合理延伸与充分发挥,而被后人归入了一体化的“意境”。

唐诗作为中国古代艺术最辉煌的存在之一,能体现中国特有的审美文化,对唐诗之美的界定,也完全可以推广到其他艺术领域。这是意境理论在唐代诗学中建立,最终又推广到其他艺术领域的基础。后人继承并发扬意境理论的时候,即使对意境的具体内涵理解不同,均不脱离作品分析。

意境的发展演变过程,可以说是中国古代诗学美学概念进行现代化转型的一个范例。从它的普遍应用来看,平常人也能掌握它的内在含义,并且能恰当应用,使之成为一个活跃的沟通古今的审美词汇。

(节选自《文史知识·依诗立论》2016年第7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艺术批评和评论中,审美术语意境在古代地位不高,到了近现代才成为评价艺术作品的标准和工具,而且古代、近现代对意境内涵和外延的理解有异。

B.从目前能见到的诗学文献看,审美术语意境最早出现在唐代王昌龄写的《诗格》中,王昌龄认为意境只是诗歌的三种境界之一,不能够统摄物境和情境。

C.意兴的意思是感兴起意,是意的表现方式,一首好诗应该不是单调写景,而是能通过景物描写传达意、可感兴,否则诗歌就是再巧妙也不算好诗。

D.意境能界定唐诗之美就奠定了它能界定其他艺术领域之美的基础,到了现代,评论家就通过对具体唐诗体现的意境分析来类比赏析其他艺术之美。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意境”这一术语产生于唐代,开始是一个以唐诗作为论述对象的诗学术语,后被推广到各类艺术批评中的原因是唐代是一个创作和理论两相适宜的朝代。

B.因为意、境两个汉字的含义特别丰富,所以组成术语“意境”后的审美容量也大于王昌龄所下的定义,客观上也使术语“意境”的内涵超越了其原来的规范。

C.若把现代社会中对意境系统中使用的词汇认定为外延语境,是意、境的合理延伸和发挥后的归类的话,就必须以王昌龄“三境说”中的“意境”为核心语境。

D.现代社会中,人们能恰当地使用审美术语“意境”,即便是平常人也能掌握它的内涵,这是中国古代诗学美学概念进行现代化转型的一个很好的典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术语意境在唐朝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唐代佛经翻译事业的发达、各类艺术的繁荣兴盛以及唐诗的辉煌等,再加上这些内容为理解术语“意境”提供了材料。

B.王昌龄的“三境说”是根据诗歌抒写的内容命名的,“三境”的偏重点不同,物境偏重于山水的描写,情境偏重于情感和情绪的抒发,意境偏重于事理的传达。

C.古代文论表达重体验,使得术语“意境”具有模糊性、可延展性,也使术语“意”有了统摄性,因此在术语“意境”的发展过程中,意境最终涵盖了物境和情境。

D.术语“意境”从它产生那天起就一直被多方面的因素共同影响,在传递式的继承中以王昌龄对意境的判断为基础而不断被构建,最终形成一种理论体系。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一百元

张玉清

我想好了要画一张很好的画——房东一家。

在我的画上,小孙子和黄狗已有了一个轮廓,我画得非常用心,每一笔都是全身心投入。

小孙子和黄狗不知为了什么事欢呼着跑进了院子里,我歇下画笔,走出屋。我正好要观察一下黄狗眼睛的颜色。

老汉这天收工早,正坐在葡萄架下守着烟笸箩吸旱烟,黄狗讨好地围在老汉身边转,小孙子却几乎骑到了老汉的脖子上。想起又该交房租了,我转身回屋把事先叠成了小元宝的一百元钞票拿出来交给老汉,老汉接过来,未及收起,却被小孙子一把抢过去。

老汉说了声:“别弄破了,这是钱,玩会儿给我。”就任小孙子把玩去了。

我把黄狗搂过来,看它的眼睛,它温顺地与我对视,眼珠黄色,透明,近看很清澈,有一种单纯却又说不清的神情在里面,好像它也有心灵。

我的内心被一种柔软的东西触动了一下,默记着它的眼神,我想我要好好画画它的眼睛。我正要回屋去接着画我的画,高咏梅表姐的声音从外面传来,她又是来叫我去她家听电话。我知道准是张骏,肯定还是为那事,我烦闷地出了门,跟着高咏梅表姐往她家去。走出不远,发现黄狗也跟来了,我说:“回去,别跟着我。”黄狗不听,仍然跟着,贴着我的腿走。高咏梅表姐就踢了它一脚,说:“你跟着干什么?回去!”我说:“别踢它。”高咏梅表姐说:“我家小花最怕狗了。”黄狗挨了踢,情绪受到打击,犹豫了一下,停住,坐下,又目送我走出十几步,转身回去了。

接了电话,果然是张骏,他让我马上回城里去,说是那个要画的主顾已经把价码涨到了四十万,这么好的事打着灯笼也难找。

我不想跟他废话,就没有直接拒绝,只说我现在正在画一幅非常好的画,等画完了再说吧。

张骏焦急地说:“等你画完了,黄花菜早凉了,创意已经被另一个画商知道了,那家伙正在找画家运作呢,如果被他抢在前面那就全完了。”

“那让他运作去好了。”我说。

张骏说:“那怎么行!那就没咱们的份儿了,你得明白是这个创意值钱。谁抢在前边就是誰的。”

我不管他,挂断了电话。

回到房东家,已是黄昏,走近院门,忽然感觉空气有些异常,让我莫名其妙地起了一身鸡皮疙瘩。进了院门,好像一柄巨大的铁锤猛地击在了我的胸口,一幅惨烈景象出现在我的面前,我叫出了声:“啊——”

院门里,那棵矮桃树上,黄狗血淋淋地吊着,已被开了膛,白花花的肠子正从敞开的腹腔里挂出来,腹腔里面是残忍的空荡。一根细绳系住了黄狗的颈子,另一端拴在桃树的横枝上,黄狗早没了气息,松松垮垮地悬垂着,头颅倒因绳子的拉扯而向天昂起,一双眼睛却紧紧地闭上了。

一旁,小孙子哼哼叽叽在哭:“赔我的狗,赔我的狗。”

房东老汉和老婆儿不理他,自顾自地在忙碌。老汉持一把尖刀,将一个血污的肉团剖开来(后来我知道那是黄狗的胃),翻转,从里面找出了一个小东西。打下手的老婆儿端来了一盆水,老汉忙把那小东西放在水盆里面清洗。待到老汉伸出手来,我才看清楚那是我叠的那个一百元的小元宝。

老汉仔细检视,说了声:“没事儿。”

扭头看到我在一旁,他就跟我解释说,是小孙子逗狗,把小元宝抛起来,让黄狗吞了,幸亏将狗杀得及时,这钱才没有损坏。

我的心尖一阵颤动,好像嗅觉刚刚复苏,这才感受到巨大的血腥污秽气息伴着恶臭正从黄狗的身上,从倒挂的白花花的肠子上,从翻转的血污的胃上,铺天盖地压过来。我的胸腔一阵翻滚,急忙紧紧捂住嘴巴,不让自己呕出来,逃也似的跑进了自己屋里。

我扑倒在炕上,胃里阵阵揪痛,很想号啕大哭,但我只是用被子蒙住头从喉间发出几声压抑不住的哽咽。我不能让房东家听到我的哭声,我不能像小孙子那样,我哭黄狗名不正言不顺,我甚至不知道我应该发出什么样的声音,我只是蒙住了头悲怆地自语:“我不该赶它回来,要是让它跟着我去接电话……”但我终于明白在这个世界上,总会有突兀的事情发生在你的身上或是出现在你的眼前,猝不及防,而“假设”不能解决这个世界上的任何问题。

第二天,我收拾东西离开了房东老汉的家,离开了那个小村庄。

那幅画我卷起来带走了,但我知道我不可能完成它了,我甚至不知道我该怎样处置它。我差一点儿完成了它,只差一小处空白,但这空白永远无法补上去了。

(节选自《小说月报》2016年第4期)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小说中写“我”要观察黄狗的眼睛,引出了后文对黄狗眼睛的细致描写,这也与后来黄狗死时眼睛紧紧闭上的情节相照应。

B.老汉虽然杀了黄狗,但目的是取出被黄狗吞下的一百元钱,这还不能说明老汉是个凶残、见钱眼开的人。

C.小孙子哭,是因为他喜欢黄狗,而对财物之类的东西不感兴趣。如果他年纪大些,也许还会为与之相类似的事情哭泣,也许真就不会再哭了。

D.作者对老汉杀狗的场景描写很细致,其用意就在于让人警醒,不能因为蝇头小利而大开杀戒,要懂得生命的可贵。

E.作品最后,“我”在极度的失意和伤心中离开小村庄,原因就是黄狗已经被杀掉,自己的画作再也无法完成了。

5.文中为什么要加入“我”去接电话的情节?请结合文本内容进行概括分析。(4分)

6.有人说,是贫穷造就了老汉杀狗的悲剧,也打碎了“我”美好的梦。你怎么看?请简要分析。(5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林风眠:一卷20世纪艺术百科全书

郭 珊

林风眠出生于广东梅县,19岁赴欧游学,曾担任国立北京艺术专门学校(现中央美术学院)校长,也是国立艺术院(现中国美术学院)首任校长。他先后培养了一大批享誉世界的艺术大家,如吴冠中、李可染、赵无极、朱德群、苏天赐、席德进等。

新文化运动的狂飙突进,抗战的滔天洪流,“文革”的牢狱之灾,远走香江的韬光晦迹,作为20世纪的同龄人,林风眠见证了百年来民族文化所遭受的困厄与磨难、“中西融合”所历经的波折与流衍。诚如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所言:“林风眠是一卷世纪性的艺术百科全书。”从林风眠独特的个案身上,“能看到百年知识分子艺术家的忠诚和激情,也能从他和时代的关系中去领会艺术家的责任,重新捡回那些被忽视的价值”。

1900年11月22日,林风眠出生于广东梅县阁公岭村一个石匠家庭。同乡挚友林文铮曾用“痛苦”一词来概括林风眠毕生创作的基调。林风眠的艺术具有一种“罕见的苦味”(许江语),发源于命运开篇一抹寒凉的底色——幼年时,母亲与人私奔未果,险被宗法私刑处死,后被卖到他乡,再无音讯。他因此大病一场,卧床半年,变得沉默寡言。

1919年底,林风眠赴法勤工俭学。在欧6年,林风眠游学于法、德,曾先后投师于法国第戎美术学院和巴黎高等美术学院柯罗蒙工作室。

1924年5月,在法国斯特拉斯堡举行的中国美术展览会上,林风眠的作品引起轰动,尤其是高2米、长4.5米的油画巨作《摸索》。当时中国《艺术评论》的报道称,“全幅布满古今伟人”,从荷马、耶稣到托尔斯泰、歌德,“个个相貌不特毕肖而描绘其精神,品性人格皆隐露于笔底”,“皆有摸索奥秘之深意”。这幅笔法粗犷、写意,色调灰黑、沉郁的作品,据说他只用一天时间一气呵成,深得学界泰斗蔡元培的器重。

1926年,在蔡元培的提携之下,未满26岁的他被聘为北京艺专校长。两年后,又赴杭州出任我国第一所综合性国立高等艺术学府——国立艺术院的首任校长。执掌中国南北两大美术阵营的十年时间里,林风眠在中国艺坛一举成为众所仰望的风云人物,一度被称作“艺术界的胡适之”。在主持校政上,他抱定“为中国艺术界打开一条血路”的决心,投身“改造艺术院校”的事业。在北京,他力排众议,邀请当时被正统国画家讥为“野狐禅”的齐白石来校讲学,又大胆将裸体艺术引入教学;在杭州,他尝试将西画系与国画系合并,毫不避讳地延请与自己观点针锋相对、强调国画独立性的潘天寿任教,颇具蔡元培兼容并包、唯才是举的风范。在社会活动中,他更矢志以“我入地狱”之精神,將美术作为开启民智、移风易俗的利器。他撰文、作画怒斥政治腐败,在白色恐怖下掩护进步学生;他发起、组织了以“艺术社会化”为宗旨的北京艺术大会,主办西湖博览会艺术馆;1928年,他在杭州牵头组建了“艺术运动社”,发出了“集中全国艺术界之新力量”“促成新时代艺术之实现”的豪迈新声。

抗战爆发后,经历迁徙、并校、学潮和辞职等一系列风波,林风眠将妻儿安置于上海,辗转浙、赣、湘、云、贵及香港、越南,避居重庆。从少年得志、才彦环绕的艺专校长猝然跌入残山剩水、乡野民丛,由此迎来了一生由显转隐的分水岭。林风眠坚持艺术的非功利主义态度,拒绝转投写实主义,不喜欢“照相式刻板与平俗”,理由是“在艺术的价值上是微细的”。他将精力集中于宣纸彩墨创作,偏爱风景、花鸟、仕女、苗疆与戏曲人物等“小众”题材;在技法与材质上,他打破油画、水粉、国画等边界,探索方形构图、瓷绘笔线、空间糅合、光线透视、色墨层叠等形式构成,将西方的写实与东方的写意进行挪移、错置、嫁接和重组。

1977年,林风眠在叶剑英家族帮助下被批准出国探亲,赴巴西探望阔别20年的妻女,此后移居香港。客居香港的10多年间,林风眠先后在日本、法国、香港、台湾成功举办个展。1991年7月,林风眠突发心脏病入院,绝笔之作是应邀为“傅雷纪念音乐会”题的字。一个月之后,一代宗师长眠香江。

(节选自《人民周刊》2016年第12期)

相关链接:

①在香港,林风眠听闻有爱国华侨愿意捐款在其杭州故居建纪念馆,他婉言谢绝,表示愿将资助之经费,用于培养青年深造。有人建议将款项命名为“林风眠奖学金”,他说:“那就应该从我自己的口袋里拿出钱来,不能占个空名。”

②许江用细腻的文字为林风眠描绘了一幅《永恒的肖像》:“鼻梁之上立着圆拱顶一般的隆光引着你潜入他的内心。”“这眼中有火,而双唇却又似冰一样的沉默。”林风眠仿佛知道“那悲惨而恢宏的命运的意义”,“他从孤寂中产生对孤寂的爱,并把这种爱化作艺术的烈焰,温暖着他的时代和人间”。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林风眠出生于广东梅县阁公岭村一个石匠家庭。幼年时,因为家中的一段痛苦经历,他的艺术创作也带有一种“痛苦”的基调。

B.林风眠的作品笔法粗犷、写意,色调灰黑、沉郁,在法国斯特拉斯堡举行的中国美术展览会上,引起轰动。

C.林风眠担任北京艺专校长后,又赴杭州出任我国第一所综合性高等艺术学府——国立艺术院的首任校长,因而,他拥有了“艺术界的胡适之”的美誉。

D.林风眠投身“改造艺术院校”的事业,组建了“艺术运动社”,倡导“集中全国艺术界之新力量”“促成新时代艺术之实现”。

E.林风眠的一生,命运多舛,有显有隐,但他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始终没有改变,在艺术创作方面则时有融通,革新创造。

8.怎样理解“林风眠坚持艺术的非功利主义态度,拒绝转投写实主义”?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3分)

9.林风眠的人生经历丰富、坎坷,但也正是这样一种不平凡的人生境遇造成了他优秀的艺术品质。林风眠的经历与他一生所取得的成就有何关系?请简要概括分析。(4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陆树声,字与吉,松江华亭人。家世业农。树声少力田,暇即读书。举嘉靖二十年会试第一,选庶吉士。三十一年,遭父丧,请急归。久之,起南京司业。未几,复请告去。起左谕德,掌南京翰林院。寻召还春坊,不赴。久之,起太常卿,掌南京祭酒事。严敕学规,著条教十二以励诸生。召为吏部右侍郎,引病不拜。隆庆中,再起故官,不就。神宗嗣位,即家拜礼部尚书。

初,树声屡辞朝命,中外高其風节;遇要职,必首举树声,唯恐其不至。张居正当国,以得树声为重,用后进礼先谒之。树声相对穆然,意若不甚接者,居正失望去。一日,以公事诣政府,见席稍偏,熟视不就坐,居正趣为正席。其介介如此。北部要增岁币,兵部将许之,树声力争。岁终,陈四方灾异,请帝循旧章,省奏牍,慎赏赉,防壅蔽,纳谠言,崇俭德,揽魁柄,别忠邪。诏皆嘉纳。

万历改元中官不乐树声屡宣诣会极门受旨且频趣之比趋至则曹司常事耳树声知其意连疏乞休居正语其弟树德曰:“朝廷行相平泉矣。”平泉者,树声别号也。树声闻之曰:“一史官,去国二十年,岂复希揆席耶?且虚拘何益。”其冬,请愈力,乃命乘传归;辞朝,陈时政十事,语多切中,报闻而已。居正就邸舍与别,问谁可代者。举万士和、林燫。比出国门,士大夫倾城追送,皆谢不见。

树声端介恬雅,翛然物表,难进易退。通籍六十余年,居官未及一纪。与徐阶同里,高拱则同年生。两人相继柄国,皆辞疾不出。为居正所推,卒不附也。已,给廪隶如制,加太子少保,再遣存问。子彦章,万历十七年进士。树声诫毋就馆选,随以行人终养。诏给月俸,异数也。树声年九十七卒。赠太子太保。谥文定。

(选自《明史·陆树声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万历改元/中官不乐树声/屡宣诣会极门受旨/且频趣之/比趋至/则曹司常事耳/树声知其意/连疏乞休/

B.万历改元中/官不乐树声/屡宣诣会极门受旨/且频趣之/比趋至/则曹司常事耳/树声知其意/连疏乞休/

C.万历改元/中官不乐/树声屡宣诣/会极门受旨/且频趣之/比趋至/则曹司常事耳/树声知其意/连疏乞休/

D.万历改元中/官不乐/树声屡宣诣/会极门受旨/且频趣之/比趋至/则曹司常事耳/树声知其意/连疏乞休/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祭酒,职官名,汉置六经祭酒,秩上卿;后置博士祭酒,为五经博士之首。

B.政府,唐宋明朝时期称宰相处理政务的地方,现在指国家权力的执行机关。

C.岁币,封建社会,中原周边的附属地方或国家向中原朝廷缴纳一定财物。

D.通籍,做官;籍是挂宫门外以备出入查对的写有姓名、年龄、身份的竹片。二尺长的竹片,上面写有姓名,年龄,身份等,挂在宫门外,以备出入时查对。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陆树声不慕荣华,能够认清自我。陆树声有多次被朝廷征召没有上任的经历,得知朝廷要任命自己为宰相时,陆树声认为脱离朝政二十多年的史官,希望得到宰相的位置是贪图虚名。

B.陆树声端正耿直,不愿阿附权贵。张居正以晚辈的礼节拜见陆树声时,陆树声神情肃穆好像不愿意接近张居正,虽然后来的官职是张居正举荐的,但陆树声最终也没有依附张居正。

C.陆树声不惧朝廷,敢于直言陈述。有一年年终,陆树声上书请求皇帝遵循旧章,察看奏书文牍,慎重赏赐,防止被人蒙蔽,采纳正直的劝谏,推崇节俭,总揽权柄,识别忠良邪恶。

D.陆树声教子有方,得到朝廷认可。陆树声的儿子陆彦章是万历十七年的进士,为回家奉养父母就听父亲的话不参与翰林院选拔,朝廷为表现对陆树声的认可就每月发给超量的俸禄。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初,树声屡辞朝命,中外高其风节;遇要职,必首举树声,唯恐其不至。(5分)

(2)其冬,请愈力,乃命乘传归;辞朝,陈时政十事,语多切中,报闻而已。(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西 郊

杜 甫

时出碧鸡坊,西郊向草堂。

市桥官柳细,江路野梅香。

傍架齐书帙,看题检药囊。

无人觉来往,疏懒意何长。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诗人看到西郊沿途的细柳,闻到路边飘来的梅香,从视觉和嗅觉两种感官上表露出自己的愉悦之情。

B.杜甫弃官后历尽千辛万苦到达成都,在西郊盖了一间草堂,从此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喜不自禁,写下这首诗。

C.在西郊的草堂里,诗人平日里整理书籍,检视药囊,生活显得清幽、闲适。

D.“疏懒”即“懒散”的意思。诗人久在草堂,少有人来往,不免感到有些失意,心生懒惰之情。

E.杜甫的诗以沉郁为主,情感深厚﹑忧愤﹑蕴藉,但偶尔也流露出轻松喜悦的情趣,如《西郊》和《江畔独步寻花》等。

15.王安石曾说:“老杜之‘无人觉来往,下得‘觉字大好。”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要赏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在《鱼我所欲也》一文中,作者认为人生于世,肯定会有比死还令人厌恶的事情,所以,即便身临祸患也不可逃避的句子是“

, ”。

(2)谈及从师学习,韩愈认为有些人在“句读之不知, ”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人们只知道学习前者却放弃了后者,这是一种不高明的表现。

(3)《赤壁赋》中,苏轼仿用《离骚》的句子格式进行歌唱,借“ , ”来表现自己在月下赤壁划船时的美好情景,从而为后面歌唱政治失意作铺垫。

第Ⅱ卷 表达题(80分)

三、语言文字应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里约奥运会前夕,巴西治安状况却是差强人意。近期,巴西盗抢案件频发,已发生多起中国公民遭盗窃、持枪抢劫事件。

②嘉陵摩托曾是中国工业制造的神话,曾用30多年的时间,厉兵秣马,将一个单一的兵工厂打造为国家级大型企业,促成中国成为摩托车第一大消费国。

③歹徒黔驴技穷,只好掏出藏在身上的匕首,朝追上来的警察狠狠地扎去。但警察手脚利落,几下就将歹徒掀翻在地。

④对于河北衡水中学的学生来说,考前宵衣旰食、埋头读书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因为要博得一个光明的未来,必须付出努力。

⑤当地时间周三晚,中国长征七号火箭重新进入大气层,刚好经过加利福尼亚附近,美国人着实吓了一跳。有些人粤犬吠雪,甚至怀疑这些火球是飞机解体。

⑥大災大难面前,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始终同人民群众休戚与共,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吃苦在前,冲锋在前,成为人民群众的主心骨。

A.①②⑥ B.③⑤⑥

C.①②④ D.③④⑤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7月13日,美韩决定将“萨德”反导系统部署在韩国东南部庆尚北道星州郡。此举不仅将严重损害东北亚地区国家的战略安全利益和地区战略平衡,而且会给朝鲜半岛局势增加新的风险点。

B.会议指出,要全力推动地籍管理和不动产登记工作再上新台阶,确保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全面落地,确保年底前全面完成“发新停旧”。

C.在抗日战争胜利之后,中国营造学社出来的成员又投身到社会建筑和规划当中,包括后来梁思成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梁思成对北京市政规划的建议。

D.《通知》指出,各要素市场要提高风险防控意识,合法合规经营,建立健全风险防控和责任追究机制,进一步突出风险防控重点,全面落实风险防控主体责任。

19.填入下列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① 有数千年文化的中国来说,信息化和技术时代带给我们的冲击更为猛烈,产生的问题 ② 更加复杂。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快速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反映在文化领域, ③将使我们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注定要面对传统与现代并存、高雅与低俗共舞的现象。对大众审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主流文化的建设者固然 ④ 过分沉溺文化乡愁、伤感于“吾道衰也”,也不能闭关自守、以和大众文化划清界限来标榜自我, ⑤ 更应该防止文化上的劣币驱逐良币,为整个社会的文化水位划定警戒线, ⑥ 担任守护者。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科学研究和生产经验都告诉我们,生活在水中的鱼类,有许多是会发声的。不同的鱼会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① ,例如大黄鱼,在洄游过程中和产卵时发出的声音也不同。有的鱼为了躲避危害而发声,有的为了招引异性而发声,可见,鱼类之所以发声,② 。现在,沿海居民会通过听鱼的声音,来判断鱼群的特点,从而采取捕捞措施。因此,研究鱼类发声现象,③ 。

21.下面是某校语文组进行“语文知识竞赛”的初步流程图,请把这个基本流程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得当,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个字。(6分) [语文知识竞

六、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在高三(1)班举办的“学习经验交流会”上,同学们踊跃发言,气氛热烈。小明说,高考之路是用试卷铺出来的,多做题,熟能生巧;小华说,做题固然重要,但方法更重要,有了科学的方法,就可以事半功倍;小敏说,只有练就强壮的体魄,才能迎战高负荷的学习,加强锻炼,积蓄体能,才是王道……

你怎样看待这些不同的声音?请根据材料,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参考答案见第90页)

猜你喜欢
林风眠黄狗意境
黄狗和红公鸡
林风眠《静物·瓶花》
林风眠——孤独的灵魂,沉郁的浪漫
春色满园
小黄狗
说与做
赵无极救恩师
一朵花的意境
理解彼此的差异
快快停止大扫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