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化学教学中学生“动静”转换最佳时机的捕捉

2017-07-07 13:12唐静等
中学化学 2017年5期
关键词:动静乙醇时机

唐静等

新课程理念下,不少学者提出,让学生采用“动静结合”的学习方法,转变学生的思维方式,在活动中学会学习。善于捕捉“动静”转换的最佳时机是成功的关键之处,抓住“动静”转换最佳时机,事半功倍。下面笔者将就如何捕捉“动静”转换的最佳时机做简单的介绍。

一、教学最佳时机的内涵

“时机”在《古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具有时间性的机会,指有利的客观条件”;在《辞海》中则以“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来解释。早在我国第一部教育学著作《学记》中教学时机已作为一条教育教学原则,即“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教育心理学中强调教学要抓住学生的“最佳发展期”(“关键期”或“敏感期”),著名教育家苏格拉底曾说过“最有希望的成功者,并不是才干出众的人,而是那些最善于利用每一时机去发掘开拓的人”。可见,在教学中,善于识别与把握最佳时机极为重要,在进行中要像千手神那样抓住时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二、捕捉最佳“动静”转换时机的意义

“动静”转换时机的捕捉是学生转变思维方式的有效保证,如果不能抓住最佳转换时机,在学生本应该需要静心思考的时候,打断学生的思维,强制让学生“动”起来,结果会适得其反,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同理,当学生的思维方式出现定势、出小差或者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等各种情况时,教师仍然坚持让学生安静地听讲,错失“动静”转换的最佳时机,整堂课将在平淡无奇中度过,久而久之,学生将散失学习兴趣,甚至产生厌烦感。因此,捕捉最佳时机,让学生“动”起来,具有以下几个功能。

1.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和内化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课堂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将知识传递给学生,学生进行知识建构、内化的过程。有效地抓住最佳“动静”转换时机,能够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和内化。例如,在进行“元素周期表”这一理论课的学习时,判断元素的“位置一结构一性质”既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沈阳一位化学教师在上“元素周期表”的公开课时,在学习了族与周期的理论知识之后,让学生分别判断Na、Fe、Ne是多少号元素,在周期表所处的位置,学生一头雾水。与此同时,这位教师观察到了学生座位表的分布情况,恰巧将其分为七个周期与七个主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位置说出自己是几号元素、第几周期、第几主族。该教师善于抓住“动静”转换的最佳教学时机,理论指导实践,在学生思维出现定势时,化“静”为“动”,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化“枯燥”为“生动”,还有利于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中构建新的知识,形成知识网络。

2.提高学生实验仪器的组装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自然学科。在中、高考中,为了考察学生实验能力,通常让学生根据题意自行选择实验装置图。比如,在进行Na与H:0反应的实验教学中,福州市十八中的吴瑶老师在其公开课上,让学生回忆金属活动性顺序表,让学生猜想:将一小粒金属钠投入硫酸铜溶液中,会有什么现象?是否也会置换出铜?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实验后发现并没有预期的单质铜出现,反而出现蓝色沉淀。这时,与已有知识出现冲突,学生开始躁动。教师抓住这个教学时机,让学生“静”下来,进行Na与H:0反应的实验。实验之后,教师并没有生硬地告诉学生产生的气体是什么。而是抓住“动静”转换的最佳时机,让学生根据教师所给出的实验仪器,结合已有知识(氢气与氧气的检验方法),自己动手组装实验仪器来检验气体,将课堂教学推向高潮。吴老师善于抓住让学生“动静”转换的最佳时机,不仅提高学生的实验仪器的组装能力,同时还实现了手脑并用,同化新的知识经验。

3.使知识化抽象为具体

化学是基于原子、分子层面上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和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學。在新出炉的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中提出,要求培养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等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这就要求教师善于捕捉“动静”转换的最佳时机。例如,福州有一位教师在“生活中常见的两种有机物——乙醇”的教学中,先让学生根据乙烷的结构式猜测乙醇的结构式,再通过乙醇与钠反应的实验现象推测出乙醇的结构式。传统课堂中,教师接下来会在黑板上画出乙醇的结构式,来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乙醇的结构式。这位教师并没有草率的结束课堂,而是抓住这个教学时机,让学生“动”起来,利用教师所给的橡皮泥,拼接乙醇的实物模型,借助乙醇的三维结构式帮助学生认识乙醇的空间结构式,为“选修3”杂化轨道的学习提供基础,还能在培养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核心素养的同时,将知识化抽象为具体。

三、捕捉最佳“动静”转换时机的方法

孔子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学要把握“度”,即教育教学要抓住时机,只有在学生处于“愤”、“悱”的积极求知状态时,才可以进行启发。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捕捉“动静”转换的最佳时机。

1.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捕捉“动静”转换的最佳时机

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行教学,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是学生学习的最佳时机,捕捉“动静”转换的最佳时机必须要视学生的学习经验、学习态度而定,否则,将功亏一篑。2016年9月30日笔者在福州市时代中学听一位初中化学教师上了一节“氧气的性质”的公开课,教师在讲到氧气的化学性质时,采取了“动静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小组合作,完成木炭、铁丝与氧气的实验,其中,铁丝与氧气的燃烧实验没有一位学生成功。该实验要求氧气的纯度非常高,还需要有火柴棍的引燃,对于刚刚接触化学的初中生来说无疑是一大难题,已经超出了学生的能力。这位教师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没有捕捉到学生“动静”转换的最佳时机,屡战屡败的实验经历势必会使学生的积极性下降。

2.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捕捉“动静”转换的最佳时机

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必须要以教学内容为依托,在进行概念课教学的时候更多的需要学生静下心来听。比如,物质的量的教学,在进行概念的讲授时要求学生“静悟”、“静思”,为接下来的“动”沉淀知识。当进行课堂练习时,教师要善于捕捉“动静”转换的最佳时机,让学生沉寂了半节课的思维“动”起来,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会学习。

3.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捕捉“动静”转换的最佳时机

教学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之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表述。任何教学活动都必须依据教学目标来进行,根据内容的不同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有些课题要求学生重点学习知识,比如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有些课题要求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一定的实验探究、分析问题及动手操作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捕捉“动静”转换的最佳时机,在“静”中掌握知识,在“动”中获得能力。

四、捕捉最佳“动静”转换时机的教学建议

海面上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波澜壮阔,带给人无限的深思和遐想,课堂亦是如此。课堂教学是教师带领学生遨游知识的海洋,仅有风平浪静,学生便会缺少遐想,仅有波澜壮阔,学生便会缺少深思。如何能在海浪汹涌而至时,避免翻船是每一位优秀舵手必须要掌握的技能;教师如同舵手,善于捕捉“动静”转换的最佳时机,使课堂教学既平心静气又扣人心弦,一张一弛,方能堪称和谐。

捕捉“动静”转换的最佳时机是对教师的一种挑战,同时也考验着教师的教学智慧。首先,教师必须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人而异,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活动,从而让学生进行“动静”转换;其次,在进行“动静”转换时,教师要注意时间的把握,教学之初,学生的注意力相对比较集中,适合静下心来学习,教学之中,学生的思维逐渐出现定势,需要调动积极性,教学之末,学生需要“静悟”,构建知识体系;最后,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方采取“动静结合”的教学方式,保证课堂的高效性。

猜你喜欢
动静乙醇时机
乙醇的学习指导
初探雨林
乙醇和乙酸常见考点例忻
微·视界
动静之间
世界主要国家乙醇燃料生产情况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第一课时)学案
球场揽胜 原汁原味 动静皆宜
时机与妙手
作战的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