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王六郎》之本事考辨

2017-07-07 13:01许丽芳
蒲松龄研究 2017年2期
关键词:聊斋志异

许丽芳

摘要:既有研究以为,蒲松龄《聊斋志异》卷一《王六郎》有其本事,本文则另考辨其他故事渊源,以书写年代先后为原则,据目前检索所得,明末颜茂猷(?-1637)《迪吉录·松陵溪鬼忍淹泉下而不忍索代帝敕为神》之故事当更接近《王六郎》本事,本文同时分析王六郎故事与相关本事间之叙事异同与意义。《王六郎》描写许姓渔夫与王六郎之间的人鬼情谊,其间蒲松龄对于人与自然、人我之间的对待与感悟,展现相当的诗意与想象,使王六郎故事不限于劝善格局,而另有清逸空灵与世俗温暖之融通,透过本文对于相关本事渊源的探讨,或可提供更为具体阐释蒲松龄之书写意识与价值懷抱的基础。

关键词:聊斋志异;王六郎;迪吉录;感应类钞;诗性劝善

中图分类号:I207.419 文献标识码:A

前 言

本文拟探讨《聊斋志异》卷一《王六郎》之本事渊源,并比较彼此之书写差异与可能意涵。既有研究多已提及,《王六郎》故事对于人鬼情谊之描写与歌颂,然多限于文本之情节描述;至于本事渊源,亦有所主张,多着眼于明清文人笔记小说之记述,研究观点亦多以溺鬼传说之模式出之,而非着眼年代先后之本事与改写之角度。本文则以书写年代先后为原则,厘清相关文献与研究,以期对于《王六郎》之可能的本事渊源有更具体的判断。

一、既有研究的探讨

论及《聊斋志异·王六郎》本事之相关文献,主要有朱一玄编《聊斋志异资料汇编》,以为张泓《滇南忆旧录》中《成公祠》一文 ① ,而汪玢玲《聊斋与民间故事》与顾希佳亦皆提及《成公祠》与《王六郎》之关联,然并非强调本事渊源,而是将相关民间传说与《王六郎》故事并列,以论民间水鬼故事之模式。② 又马振方亦以为,《成公祠》之于《王六郎》,当属旁证,即写同一事件或同一传说,而非本事。③

本文则关注所谓本事与《王六郎》写作之年代先后与书写上的可能异同,因《滇南忆旧录》作者张泓为乾隆年间人,乾隆八年(1743)出仕云南,则其所记之《滇南新语》及《滇南忆旧录》当在其至云南,即乾隆八年之后。而蒲松龄《聊斋志异》约于康熙十九(1680)即已完成,年代差距甚远。① 若说张泓《成公祠》之地点为润州与瓜州,即现今江苏京口与镇江,属江苏之既有传说,则或许可视为与蒲松龄之取材具有共同来源,然顾希佳以为,《滇南忆旧录·成公祠》实为张泓出仕滇南所记录之当地传闻, ② 则显然又与蒲松龄所处山东甚至曾经出仕之江苏有一定距离。

就本事角度而言,《成公祠》既晚出于《王六郎》,亦无法证实故事时空与蒲松龄之经历或取材有明显相关,其中固然亦写人与鬼之相知,溺鬼得代却不忍代而后得以成神,成姓渔夫亦前往探视等情节,然实未具本事与接受改写之关联。

二、相关渊源的判断

据目前搜检所得资料,本文以为,《王六郎》之本事渊源或与李正渔夫与溺鬼故事较为相关,故事出于明末学者颜茂猷(?-1637)《迪吉录》 ③ 卷七“忍辱门”之“松陵溪鬼忍淹泉下而不忍索代帝敕为神”,并注明抄自《传芳录》。④ 其文云:

李正,松陵人,业渔,居一港甚僻。一夕得鱼,沽酒独酌。俄有一人立门外,正曰:“子何来?”曰:“予非世人,乃鬼也,丧此水中数年矣。见翁独酌,欲觅一杯耳。”正有胆气,乃曰:“子欲饮,可入坐。”鬼遂入对酌,少顷, 酒尽,鬼辞去。后因常往,如是半月。鬼谓曰:“明日代我者至矣!”曰:“何人?”曰:“驾船者。”明日伺之,果一人驾船来,略无少碍。晚,鬼至。正曰:“何不代去?”曰:“驾船者少年丧父母,养一幼弟。吾害之,彼弟亦不能生。故释之。”又半月,鬼又曰:“明日代我者至。”次日,果一人来岸,徘徊数转而去。少顷,鬼至。复问:“何以不代?”鬼曰:“此人有老母无依,故释之。”正曰:“子有此心,必不久堕泉下。”又数日,鬼曰:“明日一妇代我,特来拜别。”次日候之。晚,有妇人临岸,意欲下水数次,复登岸去。鬼又至,正问曰:“何以舍此妇?”曰:“予闻上帝好生,此妇怀孕在身,若损之,子岂能存?予为男子,没水滨数年,尚无生路;况此孕妇,何日超生?故又舍之。任予魂消魄散于水中,誓不敢损二命也。”潸然泪下。又别数日,见前鬼绯袍顶冠带,侍从甚众,来辞正曰:“上帝以吾仁德好生,敕为本处土地。”言讫不见。 ①

文后有颜茂猷评语,其文云:

此见人鬼一性也。幽魂沉冥,宁甘自忍而不忍人,一次二次至于三次,而此心不变,善根定矣。堕鬼道者,犹能格天,况生人哉?人若不忍辱不耐苦,纵有善心,一激即决,一折即堕矣。天降大任是人而必动心忍性,意正欲其透此一关耳。 ②

《迪吉录》此一记载亦由康熙九年史洁珵编撰《感应类钞》(后改名为《德育古鉴》)收录于其书之“存心类”,但无篇名,本文以开头李正二字为题,下文不赘注。③ 《感应类钞》之收录内容几乎全同,仅减少如“予非世人”“酒尽,鬼辞去”“正有胆气”“予闻上帝好生”等文辞,以及“如是半月”改为“越半月”,“衣绯袍顶冠带”改为“衣绯袍冠带”等若干文字差异,且文后记有颜光衷即颜茂猷评语,但有所节略,其文云:

颜光衷云:“宁自忍而不忍人,一而再,再而三,此心不变,善根定矣。堕鬼道者犹能格天,况生人哉?”

《感应类钞》共有十一类、四附录, ① 其编纂实与《迪吉录》关系密切,如“功过格”之类目与“七辨”等内容皆承袭或节录自《迪吉录》,除此一溪鬼与李正故事外,其他相关传说亦多所引录。《迪吉录》于明末印行,然普及程度或许不若袁了凡, ② 而就《感应类钞》收录内容以观,实具有《迪吉录》与《了凡四训》等明显影响,且普遍流传于庶民之中,或许较二者更具直接普遍的传播效应。

三、类似故事的厘清

此一故事亦收录于道光年间梁恭辰(1814-?)《北东园笔录·续编》卷二,题为《溺鬼自拔》,既有研究文献以水鬼故事类型角度加以比较,将《王六郎》与此一李正与溪鬼故事,以及其他水鬼故事包含《成公祠》并列分析,主要以民间故事模式而非本事加以观察,故所列举对照的相关水鬼故事并不考虑时间先后,也意识到此书之书写年代实晚于蒲松龄之书写《聊斋志异》。 ③

梁恭辰《北东园笔录·续编》既较史洁珵《感应类钞》晚出,其《溺鬼自拔》所述李正故事之内容也几乎相同,故事地点则由松陵变为吴江,实可视为同一区域,仅有若干文字叙述出入, ④ 然梁恭辰特别指出,此故事“载《感应篇旁证》,盖嘉庆初年事”,显然晚于颜茂猷《迪吉录》与史洁珵《感应类钞》,且文中所谓“后评云:‘宁自忍而不忍人,一而再,再而三,此心不变,善根定矣。堕鬼道者犹能格天,况生人哉?”所谓后评云云,实即颜茂猷之语,然梁恭辰却无明确指出,较史洁珵《感应类钞·李正》文末引用颜光衷之语更不确定,与《迪吉录》本文之关联显然较远。

又,由梁恭辰《北东园笔录·续编》自序云,“家大人谓必先成书而同人之助我采访者始至”,于《北东园笔录·初编》印行不数月,吴门即有翻刻袖珍本,且同人也因多所录寄,而有《续编》之纂,亦即所记录诸事来源实多由“同人所录寄”, ① 且《溺鬼自拔》后有《放雀获报》之记载,亦即《感应类钞》“存心类”之《镇江军范某妻》,由此辅证可推论,史洁珵或年代较晚的梁恭辰之编纂取材有其相类来源。而就《迪吉录》之文可知,此一溪鬼故事至少于明末崇祯之际即已流传,于相关相近之渔夫水鬼故事类型中当属较早出现者。

除了前述推论及考虑时间先后,《迪吉录·松陵溪鬼忍淹泉下而不忍索代帝敕为神》或后出之《感应类钞·李正》叙述句式较梁恭辰《北东园笔录·续编》之《溺鬼自拔》更接近于《王六郎》, ② 因此,当不仅以水鬼渔夫类型之民间故事模型视之,而应考虑其与《王六郎》有先后关联甚至改写之可能。

另一方面,与《迪吉录》内容有明显相关的《感应类钞》于康熙九年于江苏宜兴印行,当年蒲松龄亦前往江苏宝应任孙蕙幕宾,同时开始《聊斋志异》的写作,且具有相关题材改写之背景。③ 次年则徙至高邮,以此观之,无论是与《迪吉录》之《松陵溪鬼忍淹泉下而不忍索代帝敕为神》或《感应类钞》之《李正》故事,皆有时空相关之可能。同时,除了蒲松齡江苏游宦经历外,又据其生平与著作可知,其对于民间俚俗词曲多所涉猎与著作, ① 则所谓善书或相关文本之接触乃至题材之运用,并非无此可能。

结 语

既有文献所谓《滇南忆旧录·成公祠》为《聊斋志异·王六郎》本事之主张,因年代前后与故事空间多有扞格不符之处,实有待商榷。本文另主张明末颜茂猷《迪吉录·松陵溪鬼忍淹泉下而不忍索代帝敕为神》应更符合《王六郎》本事之可能。《迪吉录》之文字后为康熙九年史洁珵《感应类钞》抄录为《李正》一文,至道光梁恭辰《北东园笔录·续编》亦抄录为《溺鬼自拔》一文。无论是对照《松陵溪鬼忍淹泉下而不忍索代帝敕为神》或《成公祠》之文字,《王六郎》之情节敷演与想象书写皆有相当的取向差异。

善书如《迪吉录》与《感应类钞》,或文人笔记《滇南忆旧录》《北东园笔录》者,其之于生命关怀,在于敬慎修持,行善护生,叙述的角度为具体的人间修为,而蒲松龄之书写《聊斋志异》,则是意识到叙事文本成为梦想的空间,叙事对于作者的意义,则是精神的超越与寄托,也反映了叙事活动中的虚构想象与疗愈抒怀的特质。

参考书目:

1、史洁珵:《感应类钞》(《德育古鉴》),台北平阳制版印刷所影印,1939。

2、朱一玄编:《聊斋志异资料汇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3、吴震:《明末清初劝善思想研究》,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9。

4、梁恭辰:《北东园笔录·续编》,《笔记小说大观》,台北:新兴书局,1984。

5、张泓:《滇南忆旧录》,《丛书集成》,北京:中华书局,1985。

6、张友鹤辑校:《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台北:里仁书局,1991。

7、叶德均:《戏曲小说丛考》,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

8、宁稼雨编:《中国古代小说总目提要·文言卷》,济南:齐鲁书社,1996。

9、鲁迅:《鲁迅小说史论文集》,台北:里仁书局,1992。

10、蒲安迪:《中国叙事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11、刘天振:《明代通俗类书研究》,济南:齐鲁书社,2006。

12、颜茂猷:《迪吉录》,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藏明末刻本影印,《四库全书13、存目丛书·子150》,

台南:庄严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7。

14、吴震:《中国善书在近世日本的流衍及其影响——以中江藤树的宗教观为中心》,《江南大学

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2卷3期,2013,页10-18。

15、马振方:《聊斋本事旁证辨补》,《蒲松龄研究》,1989年1期,页136-156。

16、顾希佳:《清代笔记中水鬼渔夫型故事的比较研究》,《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2期,页

26-31。

Abstract:“Sixth Brother Wang”,from the first volume of Strange Tales of a Chinese Studio by Pu Songling,is believed to be based on other stories. This paper argues that a story in Di Ji Lu is most likely the source that inspires Pu to write“Sixth Brother Wang”and analyzes how the two differ in narrative strategies. Known as a didactic tale,“Sixth Brother Wang”depicts the friendship between a fisherman named Xu and a ghost named Six Brother Wang. Pu poetically and imaginatively addresses the bond between humans and nature,which makes the story not so much a didactic story as a lucid,refined story about human warmth. This paper compares and contrasts Pu's story and its sources,and would be expect that such research results can provide a basis for understanding and analyzing the artistic nature of Strange Tales of a Chinese Studio.

Key words: Strange Tales from a Chinese Studio;“Sixth Brother Wang”;Di Ji Lu;Gan Ying Lei Chao;poetic;didactic

(责任编辑:陈丽华)

猜你喜欢
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所见河南女性形象初探
《聊斋志异》:不一样的魑魅魍魉
从《聊斋志异》看蒲松龄的齐物观念
《清史稿》灾异卷及《聊斋志异》的形象设定
STRANGE TALES INDEED
论《聊斋志异》的悲剧意蕴
《聊斋志异》与前四史
从《聊斋志异》女强人现象看蒲松龄之妇女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