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巍
摘要:在聊斋学研究过程中,蒲松龄的生年曾出现过1622年和1630年两种错误,1622年的错误见于阿理克院士的聊斋小说选译本和陈铨的《中德文学研究》,从错误来源看,可能来自德文资料;1630年的错误来自于1920年3月天宝书局印刷、中华图书馆发行的石印本《聊斋全集》,其中有蒲松龄“享年八十有六”的错误,这一错误影响了鲁迅先生,他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曾引用此说。胡适曾撰写《蒲松龄的生年考》一文,详细考证了蒲松龄的准确出生年份。但直到20世纪80年代,国内仍有人因袭石印本《聊斋全集》中蒲松龄生年的错误,而在俄罗斯汉学界,蒲松龄生年的错误直到1970年才由阿理克的学生艾德林改正。陈铨书中的错误直到1997年《中德文学研究》再版时才得以更正。
关键词:聊斋学;蒲松龄;生年;阿理克;陈铨;鲁迅;胡适
中图分类号:I207.419 文献标识码:A
引 言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人,以《聊斋志异》闻名中外,是饮誉世界的杰出短篇小说大师。蒲松龄于明崇祯十三年四月十六日出生于蒲家庄故宅北房,蒲松龄的《降辰哭母》一诗云:“此身何役役?年年客他方。……因言‘庚辰年,岁事似饥荒。儿年于此日,诞汝在北房。洗儿抱榻上,月斜过南厢。逡巡复尔许,晓鸡始鸣窗。念儿曾几时,儿女已成行?” [1] 521 蒲松龄卒于康熙五十四年正月二十二日,享年七十六岁。
蒲松龄的生卒年月日现在都已十分明确,蒲松龄生于公元1640年6月5日,卒于1715年2月25日。但在聊斋学研究历史上,关于蒲松龄的生年,曾出现过1622年和1630年两种错误。胡适(1891-1962)的《蒲松龄的生年考》对蒲松龄的生年进行了考证,论证了蒲松龄的准确生年,此文及其论证方法后来产生了较大影响,得到了学术界的肯定。
一、蒲松龄出生于1622年的错误
曾把蒲松龄生年误作1622年的有著名汉学家瓦·米·阿列克谢耶夫(В.М.Алексеев,1881-1951,中文名字阿理克)院士和《中德文学研究》的作者陈铨(1903-1969)。
阿理克是苏联汉学的全面开拓者和阿理克漢学学派的奠基人,是国际汉学界翻译和研究《聊斋志异》的权威汉学家,他翻译的聊斋小说忠于原作,译笔高超,享誉国际汉学界和聊斋学界。阿理克一生共翻译聊斋小说160多篇,生前出版了4个聊斋小说选译本:《狐魅集》(1922)、《神僧集》(1923)、《异事集》(1928)和《异人集》(1937)。1922年,《狐媚集》由著名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Максим Горький,原名А.М.Пешков,1868-1936)主持组建的世界文学出版社出版,阿理克在译本前言中关于蒲松龄生卒年的标注是1622-1715。陈铨《中德文学研究》的出版时间是1936年,他也把蒲松龄的生年误作1622年。《中德文学研究》原是陈铨在德国克尔大学以德文撰写的博士论文,首次全面系统地梳理研究了中国纯文学对德国文学的影响。1934年2月,陈铨回国,受聘于国立武汉大学,他随即把自己的博士论文译成中文,题为《中国纯文学对德国文学的影响》,于1934-1935年在武汉大学学报《文哲季刊》上分4期连载,1936年,上海商务印书馆结集出版,书名仍用《中德文学研究》。
陈铨在《中德文学研究》中谈到《聊斋志异》时写道:“关于鬼怪的故事,最重要的就是《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生于一六二二年,山东磁州人。” [2] 56 胡适曾为中央研究院评议会撰写关于陈铨《中德文学研究》的短评,在阅读该书过程中,胡适发现了两处错误,他在1937年2月19日的日记中说:“看陈铨的《中德文学研究》,此书甚劣,吴宓的得意学生竟如此不中用!书中有云:《西游记》(小说)的作者邱长春(1208-1288),他还不知道《西游记》小说不是邱长春的《西游记》!他记长春生卒(1148-1277)都迟六十年,不知根据何种妄书!他又说《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生于一六二二年(实则生于1640),山东磁州人!真不知何以荒诞如此!” [3] 655
至于蒲松龄生于1622年的错误是如何产生的,我们不得而知。虽然不排除陈铨参考阿理克说法的可能,但《中德文学研究》一书之后所附的参考书目都是德文书目,所以这一错误很可能来自德文材料。而阿理克院士十分熟悉英国、法国和德国的汉学研究状况,他在翻译聊斋小说的过程中充分参考了欧洲汉学界的相关成果,有证据表明他参考了英文和德文的材料。
阿理克在翻译聊斋小说的过程中曾参考过英国汉学家翟理思(H.A.Giles,1845-1935)的聊斋小说英译本。翟理思是欧洲较早翻译聊斋小说的著名汉学家,阿理克在翻译过程中参考了其译文,但他关于蒲松龄生年的说法不可能来自翟理思,因为翟理思对蒲松龄的生卒年不甚了然。翟理思提到蒲松龄生卒年的时候只是根据《淄川县志》的记载大体推测,他在其聊斋小说英译本序言中说:《聊斋志异》的作者是山东淄川人。他姓蒲名松龄,号留仙。……但是,现在大家都只称他蒲松龄。我们都不知道他的生卒年。然而,根据《淄川县志》不完善的记载,我们可以猜测到蒲松龄的生卒之年 [4] 289 。从阿理克翻译聊斋小说时所作的注释来看,他还参考过德文聊斋学研究材料 [5] 717 。因此可以推测,蒲松龄生于1622年的错误很可能来自德文材料,因为阿理克和陈铨都参考了德文资料。
阿理克的聊斋小说译文在他逝世后曾由其学生编选校订多次再版。1970年,关于蒲松龄生于1622年的错误在阿理克的学生、阿理克学派的重要成员艾德林(Л.З.Эйдлин,1909-1985)编选的《狐魅·聊斋神奇故事集》中得到更正。但是有的材料仍然因袭1622年,比如,维基百科俄文网页上有关蒲松龄的生年曾一度作1622年。这一错误还影响到聊斋小说俄译本《异人集》前言的相关内容。《异人集》于1937年出版,前言中提到《淄川县志》中有关蒲松龄的记载时,因为生年不对,所以注释中出现了“1711年蒲松龄89岁”的错误,1988年,阿理克的女儿班科夫斯卡娅(М.В.Баньковская,1927-2009)编选的聊斋小说俄译本通过注释特别予以纠正。2000年圣彼得堡东方学中心出版的《狐魅集》《神僧集》《异事集》和《异人集》的综合本也特别注明蒲松龄的生卒年是1640-1715,所以1711年他是七十一岁而不是八十九岁。但2007年的《异事集》和《异人集》合集本不知何故仍因袭旧说,没有改正注明 [6] 177 。1971年,台湾学生书局再版了陈铨的著作,书名为《中国纯文学对德国文学的影响》,书中没有更正蒲松龄生年等错误。1997年,辽宁教育出版社再版了陈铨的《中德文学研究》,对蒲松龄的生年等处进行了修改:“关于鬼怪的故事,最重要的就是《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生于一六四○年,山东淄川人。”但该书有一处仍把《淄川县志》误作《磁州县志》:“如果我们要读《磁州县志》,我们可以发现蒲松龄的为人恰好同希密忒所说的相反。” [7] 40
由于阿理克院士的聊斋小说译文在国际汉学界广有影响,陈铨的《中德文学研究》也是出版较早的研究中德文学关系的重要文献,两人著作中关于蒲松龄生年的错误于再版过程中进行了一些更正,但阿理克聊斋小说译文2007年版本有一处相关错误未得更正;陈铨著作台湾学生书局1971年版完全没有更正,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更正了蒲松龄的生年和籍贯,但《磁州县志》一处,显然是《淄川县志》之误,仍未进行更正,再版时需要注意改正。
二、蒲松龄出生于1630年的错误
鲁迅(1881-1936)对《聊斋志异》曾进行过研究,但在蒲松龄的生年问题上也曾出错,他在《中国小说史略》的第二十二篇“清之拟晋唐小说及其支流”中说:而专集之最有名者为蒲松龄之《聊斋志异》。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山东淄川人,幼有轶才,老而不达,以诸生授徒于家,至康熙辛卯始成岁贡生(《聊斋志异》序跋),越四年遂卒,年八十六(一六三○——一七一五),所著有《文集》四卷,《诗集》六卷,《聊斋志异》八卷(文集附录张元撰墓表),及《省身录》《怀刑录》《历字文》《日用俗字》《农桑经》等(李桓《国朝耆献类征》四百三十一) [8] 218-219 。
《中国小说史略》原为鲁迅在北京大学授课时的讲义,后经修订增补,先后于1923年、1924年由北京大学新潮社以《中国小说史略》为题分上下两册出版,1925年由北京北新书局合印一册出版,1927年再版,1931年北新书局又出版修订本,影响很大。《中国小说史略》中蒲松龄生于1630年的错误,1946年有人提及。1946年,赵景深在其《〈中国小说史略〉勘误》 ① 一文中提到:此外较新的发见,如《封神演义》的作者非许仲琳,乃陆西星;……蒲松龄的生卒年乃一六四○——一七一五;《西游记杂剧》作者非吴昌龄,乃杨景言。凡此,都是应该修正的 [9] 411 。
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小说史略》曾于1938年和1947年两次被收入《鲁迅全集》。被收入《鲁迅全集》的《中国小说史略》中关于蒲松龄生年的错误直到1956年编辑出版《鲁迅全集》时才得以更正:“一六三○应为一六四○,年七十六。——编者”。 [10] 170 但1973年版《鲁迅全集》并未进行更正,1981年版《鲁迅全集》在第九卷第二一八页的注释中加以更正。《中国小说史略》的单行本直到1958年版才在第一六六页的脚注中进行了更正:“一六三○应为一六四○,年七十六。——编者”应是根据1956年版《鲁迅全集》更正的。
鲁迅出错的原因是参考了民国石印本《聊斋全集》,此全集1920年由上海中华图书馆发行,天宝书局印刷,全集共六册九卷:第一、二册为《聊斋文集》上、中、下卷;第三册为《聊斋诗集》上、下卷;第四册为《聊斋词》上、下卷;第五、六册为《聊斋笔记》上、下卷。民国石印本《聊斋全集》加入了伪作,其中附录了张元(1672-1756)的《柳泉蒲先生墓表》,误说蒲松龄活了八十六岁,鲁迅进行了参引,因此出错。
虽然胡适和路大荒(1895-1972)等学者早已对民国石印本《聊斋全集》进行了辨伪,但蒲松龄“享年八十有六”的错误直到20世纪80年代国内还有人因袭。1981年3月27日,《北京晚报》第三版刊载了署名萧云题为“蒲松龄应是活了八十六岁”的短文,题下的编者按语说:“本文对《辞海》等书的一条解释,提出了不同看法。”作者对《辞海》等书中蒲松龄生于1640年提出疑义,根据的即是1920年的石印本《聊斋全集》。
1988年,邵海清针对这一讹传,在《浙江学刊》发表《蒲松龄和〈聊斋志异〉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一文,文章第一部分专门就“蒲松龄存活的年岁问题”进行了辨正。作者指出:20世纪30年代中期,关于蒲氏存活年岁的问题,曾经引起过一场争论。由于路大荒在淄川蒲松龄墓上寻得了墓碑,拓印了张元的《柳泉蒲先生墓表》,七十六岁说已为学术界大多数同志所接受。这虽然是一桩半个世纪前已基本澄清的旧案,但既经有人旧事重提,而且今后还可能有人继续产生类似的疑问,因而对此作一番回顾和考索,从而得出一个明晰的结论,应该说也还是有意义的 [11] 52 。20世纪90年代初,杨海儒撰写了《民国石印本〈聊斋全集〉辨伪新证》一文,针对民国石印本《聊斋全集》给文学史料特别是聊斋文献造成的极大混乱,在肯定胡适和路大荒等学者辨伪成果的基础上继续进行辨伪。此论文1991年10月曾提交首届国际聊斋学讨论会,后发表于《蒲松龄研究》1994年第3期。
三、胡适对蒲松龄生年的考证及其他
胡适看到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蒲松龄活了八十六岁后,发现这与卢见曾(1690-1768)的《国朝山左诗钞》中张元墓表“卒年七十六”的说法相冲突,于是利用《国朝山左诗钞》《济南府志》《述刘氏行实》及蒲松龄的《降辰哭母》《折狱》中几条确凿的证据,证明蒲松龄的生年是1640年,享年七十六岁。胡适还进一步就石印本《聊斋诗集》中《八十述怀》《己未除夕》《戊寅仲夏》等假诗中所涉时间,与各种版本《聊斋文集》都有的《述刘氏行实》中蒲松龄之妻刘孺人(1643-1713)的出生年进行比对,发现存在矛盾,从而认定石印本《聊斋诗集》系伪作,并从《聊斋志异》的部分篇目中一一找出了这些伪诗造假的根源。
后来,胡适把论证过程写成了《辨伪举例》(后改为《蒲松龄的生年考》)一文,此文作于1931年9月,初刊于1932年3月10日《新月》第四卷第一号。胡适在文中说“张元的《墓表》全文,我那时没见着”。后来,为了考证《醒世姻缘传》的作者是蒲松龄,胡适撰写了《〈醒世姻缘传〉考证》一文,此文作于1931年12月13日,初刊于1935年10月17日天津《益世报·读书周刊》第二十期,此文同时附录了张元的《柳泉蒲先生墓表》和胡适的《跋张元的〈柳泉蒲先生墓表〉》。胡适这时已经得到了路大荒的碑文拓片,他在《跋张元的〈柳泉蒲先生墓表〉》中指出:碑文中说蒲松龄死时“享年七十有六”,与《国朝山左诗钞》及《淄川县志》所记相合,可证各本作“年八十六”之误。这一字之误,关系不小。前几年有一个妄人捏造了二百多首假诗,托名为“聊斋诗集”,石印行世,其中有五首诗,全是根据这一个误字假造出来的(看我的《辨伪举例》)! [12] 315 胡適的《蒲松龄的生年考》和《〈醒世姻缘传〉考证》两篇文章后被收录于1935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胡适论学近著》第一集,在这两篇文章中,胡适的学术思想和治学方法得到了集中体现。
1935年7月,北平《晨报》刊登了一篇署名“履道”题为“蒲松龄死年辨”的文章,主张蒲松龄享年八十六岁说,指名批驳了胡适考证蒲松龄生年的文章。此文缺乏最基本的时间概念,捏造证据,谬误百出,胡适见了很生气,他在1935年8月5日《晨报》的“艺圃”专栏刊文说“履道”是“捏造证据而诈欺取财,是不可恕的”。胡适在批驳了“履道”捏造的证据后写道:“最后,我可以报告,张元的《柳泉蒲先生墓表》,至今还在淄川,全碑完整,我已得着两份拓本,碑文中正作‘以康熙五十四年正月二十二日卒,享年七十六。八十六是错的,现在已无可疑了。”胡适进而要求《晨报》重新刊登他的考证文章“以赎失察之罪”,他还写道:
再启者:我的《辨伪举例》是我生平最得意的一篇考证学的小品文字,最初登在《新月》第四卷一号,现在已不易得;后来改题为《蒲松龄的生年考》,收在亚东图书馆本《醒世姻缘》的附录里。今送呈一册,此文最可作初学考证者的教科书读。贵报登此诈欺文字,毁坏我的考证名誉,可否请重登我此文,以赎失察之罪?[13] 64
胡适的《蒲松龄的生年考》开启了聊斋学辨伪的先河,对后世影响较大。历史学家罗尔纲(1901-1997)曾师从胡适,1931年3月,胡适为了证明《醒世姻缘传》的作者西周生就是《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叫罗尔纲校正整理《聊斋全集》 ① 。关于校勘整理蒲松龄《聊斋全集》一事,罗尔纲在其《师门五年记 胡适琐记》(1995)一书中有详细记载。除了当时最流行的上海中华图书馆出版的石印本《聊斋全集》,胡适还借了两部《聊斋全集》的抄本:一部是清华大学图书馆藏本,一部是淄川马立勋藏本,他安排罗尔纲校勘三种版本的异同,目的是最后编一部新的《聊斋全集》。胡适的《蒲松龄的生年考》和《〈醒世姻缘传〉考证》两篇文章即充分参考了罗尔纲的校勘成果。
《聊斋全集》于1931年秋天编成,但罗尔纲交给胡适后一直下落不明。1986年,罗尔纲在为《〈聊斋文集〉的稿本》一文所作的后记中不无遗憾地说:“五十年代末,有一位东欧女作家看了这篇文章,到南京来要和我谈《聊斋文集》。当年这件工作是胡适叫我做的,编了《聊斋全集三种目录对照表》和编成那部二百一十九篇的新编《聊斋文集》后,已交回胡适,故无可奉告。” [14]
在编辑国家清史工程所属文献《清人诗文集汇编》时,上海古籍出版社的编辑人员发现由北京大学图书馆送来的《聊斋全集》,竟是失踪近八十年的由胡适安排罗尔纲校勘并抄写的新编《聊斋全集》。这部稿本在1999年出版的《北京大学图书馆善本书目》中被著录为“曲阜孔氏抄本”。此稿本最重要的部分是“三种目录对照表”,这个对照表是罗尔纲整理《聊斋全集》所做的第一步工作。胡适叫罗尔纲把《聊斋全集》清华本和马立勋藏本中的文、诗、词的目录和上海中华图书馆出版的石印本对照,列一个对照表。罗尔纲把对照表列好后交给胡适并告诉他,石印本的文和词,除了极少数之外,都是清华本和马立勋藏本所收的。石印本的诗中有262首,不见录于清华本和马立勋藏本。对照表不仅对三个版本的目录进行了对照,还对正文题目一一进行了核实,遇有实际篇名与目录不符的,则注于每页表格左边。
据罗尔纲回忆,他当年跟胡适做学问,在学习如何运用“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这十字要诀时,胡适的《蒲松龄的生年考》和《〈醒世姻缘传〉考证》给予了他不少启示,他在《师门五年记 胡适琐记》一书中说自己做学问的态度和方法,是亲承胡适之教读了这两篇考证文章得来的。罗尔纲后来仍十分注意蒲松龄的生卒年问题,他在1948年7月20日写给胡适的信中说:
适之师尊前:
樊逵羽先生带来自传稿经于前日奉到,蒙师在百忙时候给学生细改一遍,尤其是其中蒲松龄生卒考一段,似乎是师新做的,不是旧日原文,尤为可宝。这份稿子,学生要保存吾师手稿,打算另钞一份送学原社。[15] 87
后来不少学者在胡适聊斋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了拓展和深入研究。例如,邵海清在《蒲松龄和〈聊斋志异〉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一文中辨正“蒲松龄存活的年岁问题”时,即充分参考了胡适的研究成果。邵海清同时根据蒲松龄的诗《南山寿毕年伯母》和蒲松龄撰写的《毕母王太君墓志铭》,又找出了一条能够证明蒲松龄享年七十六岁的证据。再如,张扬的博士学位论文《胡适与古典小说研究》(2012)第六章《胡适〈聊斋志异〉、〈醒世姻缘传〉等小说的研究》也充分参考了《胡适全集》中包括《蒲松龄的生年考》和《〈醒世姻缘传〉考证》在内的成果。
胡适论著中与《聊斋志异》相关的文章还有《十殿阎王》。在参考胡适论著的过程中,张扬在其博士学位论文中说,胡适的《十殿阎王》一文在《胡适全集》中未见有收录。实际上,《十殿阎王》一文在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胡适文集》第十卷和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胡适全集》第九卷都有收录。在《十殿阎王》一文中,胡适肯定了《聊斋志异》吕湛恩注本给读者带来的便利,同时指出,吕湛恩标出但未注的《刘全》中的“刘全献瓜”和《阎王宴》中的“忤官王”在小说《西游记》中已出现过:“刘全献瓜”的故事见于小说《西游记》第十一回。忤官王又作“仵官王”,是道教的十殿阎王之一 ① 。《西游记》第三回及第十一回记“十殿阎王”,忤官王列在第四。又第五十八回记十殿阎王,忤官王分明列在“九殿” [16] 561 。
关于“忤官王”,在《聊斋志异》的《阎王宴》一篇中曾被提到。张友鹤辑校的《聊斋志异》三会本引冯评解释为:伍官,四殿阎君也。一作忤,见佛书。《聊斋志异》详注新评本(2016)的注释是:“忤官王”,或作“五官王”,中国佛教所传十个主管地狱的阎王之一。赖亚生《神秘的鬼魂世界——中国鬼文化探秘》第二章(人民中国出版社1993年版)据《玉历宝钞劝世文》《玉历钞传警世》等书,十殿阎王即秦广王蒋、楚江王历、宋帝王余、五官王呂、阎罗王仓、卞成王 ② 毕、泰山王董、都市王黄、平等王陆、转轮王薛。诸王各居一殿,故称。蒲松龄《历字文·十殿阎君圣诞日期》所记十王名目、次第略同,唯五殿称“阎君天子” [17] 1809 。
十殿阎王的名称并不固定统一。“楚江王”也作“初江王”,“五官王”也作“伍官王”、“忤官王”和“仵官王”,卞城王也作“变成王”,“泰山王”原作“太山王”,“平等王”原作“平正王”,“楚江王历”或作“楚江王厉”,“阎罗王仓”或作“阎罗王包”,因为中国民间后来把“阎罗王”与铁面无私的包公联系在一起,传说包公昼间治阳世人间,夜间司阴曹地府,故号“阎罗天子”。胡适根据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所藏的11本《阎罗王授记经》认为,十殿阎王之名五代之前已有,“十王”的名字显然是无知的和尚捏造出来的,“阎罗王”即是“琰摩天”,“太山王”是“太山府君”,即后来的东岳帝君。各本第一段里及S.4805卷独有的一段里,都提及“太山府君”。此外八王的名字都没有任何典据,全凭捏造,也可以随时改换,故“初江王”后来改作“楚江王”;“五官王”又作“仵官”,又作“忤官”,也作“伍官”;“变成王”又作“卞城王”。“平正王”在八个敦煌本子里作“平正王”,在S.2489卷里作“平等王”。后世都作“平等王”了。例如《西游记》的三回,十一回,五十八回,都作“平等王,楚江王,卞城王”。“五官王”在《西游記》三回与五十八回作“忤官”,在十一回作“仵官”;在《聊斋志异》卷十五“阎罗宴”条作“忤官王” [18] 579 。《阎罗宴》一篇目前不见手稿,其中“五官王”,《聊斋志异》各抄本均作“忤官王”,但蒲松龄在《历字文》的“十殿阎君圣诞日期”一篇中却作“五官王” [19] 2125 。因此,蒲松龄在《阎罗宴》原稿中有可能并不写作“忤官王”。顺便提及,除了把位于五殿的“阎罗天子”称为“阎君天子” ① 外,蒲松龄的“十殿阎君圣诞日期”所记十殿阎王名称及所在殿顺序均和《玉匣记》所记一致,因此蒲松龄有参考《玉匣记》之可能。《玉匣记》亦曾出现于《红楼梦》第四十二回,因此,《红楼梦》的原作者和蒲松龄可能都比较熟悉《玉匣记》。
结 语
蒲松龄生年的确定对于研究蒲松龄及其作品具有重要意义。在国内外聊斋学研究过程中,受限于当时学术环境和研究条件,蒲松龄的生年曾出现过1622年和1630年两种错误说法。后来胡适虽对蒲松龄的生年进行了考证,但由于民国石印本《聊斋全集》的干扰,蒲松龄的生年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被学术界最终确定,陈铨《中德文学研究》一书中蒲松龄生年的错误直到1997年再版时才得以更正。有关蒲松龄生年的两种错误在20世纪得以澄清更正,解决了聊斋学研究中一个看似微小但却十分重要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蒲松龄.蒲松龄集[M].路大荒,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2]陈铨.中德文学研究[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3]胡适.胡适日记全编(第6卷)[M].曹伯言,整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
[4]山东大学蒲松龄研究室.蒲松龄研究集刊(第三辑)[C].济南:齐鲁书社,1982.
[5]Пу Сун-лин.Странные истории из Кабинета Неудачника(Ляо Чжай Чжи И)[M].Пер.
с кит.,предисл.,ст.,коммент.Акад.В.М.Алексеева.Сост.,подгот.Текста,послесл.М.В.Бан
ьковской. СПб:Петербургское Востоковедение,2000.
[6]Пу Сунлин.Странные истории. Рассказы о людях необычайных[M].Пер.с кит.,преди
сл.,коммент.акад.В.М.Алексеева.Отв.ред.Б.Л.Рифтин.М.:Вост.лит.,2007.
[7]陈铨.中德文学研究[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8]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2.
[9]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鲁迅研究室.1913-1983鲁迅研究学术论著资料汇编(第四卷)
[G].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7.
[10]鲁迅.鲁迅全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
[11]邵海清.蒲松龄和《聊斋志异》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浙江学刊,1988,(2).
[12]胡适.胡适文集(5)[M].欧阳哲生,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3]胡适.胡适文集(10)[M].欧阳哲生,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4]杨勇军.《聊斋全集》:胡适、罗尔纲抄校本近日被发现[N].中华读书报,2009-7-19.
[15]罗尔纲.罗尔纲全集(21)[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16]胡适.胡适全集(9)[M].楼宇烈,整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
[17]蒲松龄.聊斋志异详注新评[M].赵伯陶,注评.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
[18]胡适.胡适学术文集:中国佛学史[M].姜义华,主编.北京:中华书局,1997.
[19]蒲松龄.蒲松龄全集[M].盛伟,编校.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research on Liao Zhai Zhi Yi there are two errors of Pu Songling's year of birth: Pu Songling was born in 1622 and in 1630.The first error appeared in the translation into Russian of Liaozhai stories by academician V.M.Alekseev and Chen Quan's monograph Sino-German Literature Research . From the source,the first error may come from the German data. The second error appeared in lithographed edition of The Complete Works of Liaozhai,which was printed by Tianbao press and published by Chinese Library in March 1920. There was an error in the complete works of Liaozhai:Pu Songling died at the age of 86. Mr. Lu Xun quoted the error in his work A Brief History of Chinese Fiction. Hu Shi wrote the article The Research on Pu Songling's Year of Birth,in which Hu Shi conformed that Pu Songling was born in 1640 through clear and accurate evidences. But until 1980s,an auther has plagiarized the wrong Pu Songling's year of birth from The Complete Works of Liaozhai. In Russian data the wrong Pu Songling's year of birth was corrected
by V.M.Alekseev's disciple L.Z.Eydlin until 1970. The error in Chen Quan's book was not corrected until the second edition of Sino-German Literature Research in 1997.
Key words: Research on A Collection of Fantastic Stories;Pu Songling;the year of birth;V.M.Alekseev;Chen Quan;Lu Xun;Hu Shi
(责任编辑:朱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