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翔翔
第一次听到“果阿(Goa)”的名字,就觉得不大符合印度地名经常字母多且拗口的特点;第一次见到果阿,稻田青青、溪河绵延的乡间,干净、有序、不拥挤的城市,椰林摇曳中的海滩,清新得仿佛一处世外桃源;第一次碰到果阿人,头戴礼帽、身着马甲,吹拉弹唱着欧洲名曲,脸上的笑容让人不禁想起南欧热情的骄阳。
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里,大约总会存在着几个“异类”,在成长过程中命中注定或是机缘巧合地遇到了某些人、经历了某些事,顺着一条“非主流”的道路,最终成了一个独特的自己。果阿,就是这样一个地方。
15世纪末以前,果阿的历史轨迹与印度,特别是以德干高原为主的南印度其他各邦并没有太大的偏差。它曾属于强大的孔雀王朝,之后随着南印度的政权更迭而不得不“城头变幻大王旗”。命运的转折始于1498年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到达印度。进而,1510年葡萄牙贵族阿尔布克尔克领兵打败了当地苏丹。从此,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中被描绘成乐园的“果帕拉施特拉”(也作“果瓦拉施特拉”)变成了葡萄牙殖民者口中的“果阿”。
一次航行、一场战争改变的是果阿450年的命运。自1510年开始,葡萄牙的统治大概是果阿历史上最长的单一政权。1961年,印度独立后的第14年,不敌印度大军的葡萄牙人才被迫撤离果阿,直至1974年才正式承认印度对果阿的主权。
也难怪葡萄牙对果阿难以割舍。葡萄牙虽然先于其他欧洲国家到达印度,但后继乏力,争来抢去的结果是只剩下了印度西南阿拉伯海沿岸的几块属地,果阿是其中最大的一个。况且,从阿尔布克尔克拿下果阿开始,葡萄牙人不仅将其打造成内陆、海路通吃的商业要冲,而且一门心思地致力于以里斯本为榜样重建果阿。加上天主教的兴盛、葡萄牙人的定居并与当地人通婚,果阿身上已经打上了深深的葡萄牙印记。
现在的果阿是印度最小的一个邦,首府帕纳吉曾是葡萄牙殖民地的首府。它的老城也称“拉丁区”,平整、干净的街巷串连起五颜六色的房屋,圆拱窗勾着雪白的宽边儿,家家户户门前窗外花草茂盛,怒放的三角梅跃上了褐瓦屋顶, 无事的老者闲倚着二楼阳台的雕花栏杆,如果跟他用葡语说声“欧拉”(olá,你好),肯定会得到同样的回应……葡萄牙语算是拉丁区的语言传统,而用红、黄、蓝、绿、橙、赭进行大面积粉刷,再用白色勾边,则是拉丁区的建筑传统。有些老屋改成了餐馆、展室或是家庭旅社,老照片、老家具、老口味,让人仿佛时空变换到了万里之外的葡萄牙小城。
初到帕纳吉时,葡萄牙人只是把它当作军事、物资基地。1843年以前,葡萄牙人在印度的殖民地首府一直设在旧果阿城。18世纪后期城内爆发了数起疫病,人口锐减,幸存者包括政府、教会不得不迁往10公里外的帕纳吉,旧果阿逐渐衰落。现在的旧果阿已没有城的模样,三百多年的旧都只剩下了长不到两公里、宽不过六七百米的一段,集中了16-17世纪天主教倾力所建而硕果仅存的十余座礼拜堂、教堂、修道院,1986年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
因为众多的教堂和修道院,果阿曾有“东方罗马”之称,今天能够看到的乃是历经坎坷、犹存于世的幸运儿。圣卡杰坦教堂规模虽小,却是意大利修道士仿照罗马圣彼得大教堂所建;圣奥古斯汀教堂曾经是全印度最大的教堂,如今只剩下一座46米高的钟楼;阿西西修道院已经改成了考古博物馆,毗邻的教堂里仍然可以看到一座金碧辉煌、雕工精美的主祭坛;圣卡特德拉鲁教堂号称亚洲最大的教堂,目前已重装一新;圣卡塔琳娜礼拜堂历史悠久,曾一度是果阿唯一的教堂……
果阿的教堂博采众长,巴洛克式、哥特式、科林斯柱、多立克柱等等,同时也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它们通常用红色砂岩建造,质地坚硬但表面粗糙,因此会用石膏整体涂白、美化、加固。如果是刚粉刷不久,比如圣卡特德拉鲁教堂,蓝天艳阳下雪白耀眼;如果是年久失修,岁月会在白墙上留下或多或少或深或浅的斑驳,甚至干脆露出砂岩的本来面目。
仁慈耶稣大教堂却是一个例外——1956年进行修整时,不仅没有重新粉刷,反而剥掉了石灰层, 露出了360多年前巴洛克风格的红色墙体。如此差别对待也许正是要突出该教堂的超然地位——南亚第一座被罗马教皇册封为“乙级宗座圣殿”的教堂。换而言之,在天主教世界,其地位仅次于圣彼得大教堂等四座特级宗座圣殿。如此之不凡乃是因为圣徒方济各·沙勿略的遗体安放于此。说起来,这位圣徒与中国还有些许渊源。1542年他作为耶稣会教士来到果阿传教,也去过东南亚、日本。他向往去中国发扬传教事业,无奈当时明朝海禁让他难得其门而入,最终病逝并暫时葬于离广州不远的一座海岛,一年后运回果阿。
几百年来,无论果阿如何改变,仁慈耶稣大教堂一直是全世界罗马天主教教徒的朝圣地。大教堂的内墙刷得雪白,从头到脚没有被雕刻、图案或是画像装饰得密不透风。祭坛、讲道坛、圣室算是最精致、最华丽的几处,以东方匠人精湛的技艺展示着西方传统的宗教内容,还顺手融进了当地元素——长着一副印度人面孔的小天使便是一例。
去旧果阿的那天正好是个假日,当地人大约把这里当作了郊游的目的地,十分热闹。大教堂里里外外更是人来人往。没有祈祷的,只有自拍、合影的,多的是好奇的打量,少的是虔诚的目光。熙熙攘攘的人流不仅把教堂惯常的宁静肃穆冲得七七八八,甚至蒸腾出一股让人放松的市井烟火气。此情此景怕是不可能在欧洲教堂里出现,可想一想也没什么可惊讶的,毕竟是印度的果阿,天早就变了,再深的印记也是往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