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贝君
国际田联钻石联赛上海站是本年度中国承办的最高级别田径赛事。由于贾斯汀·加特林等众多名将缺席,“中日对决”被媒体渲染成此次百米飞人大战的最大看点。略显遗憾的是这场比赛并没有出现人们预想中的对决场面。比赛第一枪,美国选手伊塞亚·杨因抢跑被红牌罚下,第二枪又有运动员抢跑,日本名将桐生祥秀不幸“中枪”。最终,中国飞人苏炳添稳中取胜,以10秒09的成绩摘得冠军,并拿到了伦敦世锦赛的参赛资格。
伊塞亚·杨的抢跑动作用肉眼就能辨识清楚,判罚没有任何争议。然而,桐生祥秀感觉自己的起跑动作和时机都“恰到好处”,直到电视镜头对准他时,才意识到犯错的不是别人。这也是桐生祥秀职业生涯出现的首例抢跑事故。数据显示,桐生祥秀的起跑反应时间为0.084秒,低于0.100秒的标准。那么,桐生祥秀是不是“被犯规”了呢?答案是:有可能。
在1990年以前,国际田联认定起跑反应时间的极限值为120毫秒,之后标准修改为100毫秒,依据都是当时的生理学研究结果。目前国际田联主要设备供应商欧米茄与精工的电子计时系统均采用100毫秒这个标准。如果运动员的起跑反应时间低于这一数值,就会被判抢跑犯规。然而,这个问题的争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反应速度是快是慢,每一名运动员的情况都不相同。英国著名短跑运动员林福德·克里斯蒂有一句非常著名的口头禅,“我将在瞬间爆发”,意指自己的起跑反应之迅速。如今,英国曼彻斯特足球场旁坐落着一尊巨大的雕塑《爆发》,就是以此命名的。但是,克里斯蒂的“瞬间爆发”并没有给他带来好运。在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男子百米飞人大战中,克里斯蒂就是因为第二次起跑反应时间被测定为0.086秒而痛失继续比赛的资格。当时是“两枪毙命”。克里斯蒂一直认为自己的反应速度纯属正常,久不离场,以示抗议。
随着科技的进步,大量实证研究进一步显示,人体对于简单听觉刺激,如发令枪声的神经生理反应完全可以达到100毫秒以内。长久以来,外界对于抢跑标准的质疑也与日俱增。为此,国际田联曾专门设立了一个项目,并委托给芬兰于韦斯屈莱大学神经肌肉研究中心,以确定100毫秒的设定标准到底是否合理。研究人员最终得出的结论之一便是:运动员的起跑反应时间可以低于100毫秒,有些运动员的这一数值甚至会低于80毫秒,建议国际田联将此标准设定为80毫秒或85毫秒。事实上,历史上还真有过一只“漏网之鱼”。1991年东京世锦赛百米飞人大战,获得铜牌的美国名将丹尼斯·米切尔的起跑反应时间只有0.090秒,意外的是选手们并没有被召回。
通常来说,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起跑反应时间大多都在0.12秒至0.16秒之间。目前起跑反应时间的“世界纪录”是0.101秒,为加拿大名将苏林·布鲁尼在1999年塞维利亚世锦赛男子100米半决赛中所创。至于101毫秒与99毫秒之间到底有何本质区别,似乎并不重要。在各方面情况都很理想的情况下,桐生祥秀创造出一个低于100毫秒的起跑反应时间,在理论上也是有可能的。但是,不论标准值设定为多少,都不可能做到绝对合理,运动员能做的唯有去适应标准。
有意思的是,就在上海站的比赛结束没几天,5月18日,日本立命馆大学的一项相关研究成果便在《心理学前沿》杂志上正式发表。该校研究人员发现,准备提示音,即“Set”与发令枪响之间的间隔时间越长,运动员的起跑反应时间就相对越短。当间隔为1.465秒时,运动员的平均起跑反应时间为0.156秒,而当间隔为2.096秒时,他们的平均起跑反应时间仅有0.117秒,已非常接近临界值。在短跑比赛中,“Set”与发令枪响之间的间隔时间究竟是多少,完全因发令员而异。由于难以预判进而采取相应对策,所以这一研究结果的现实意义有待商榷。但毋庸置疑,日本人在短跑项目上确实做足了功课。
近些年,日本短跑界对于尽早实现百米“破十”的夙愿已急不可待。桐生祥秀曾在去年跑出10秒01的个人最好成绩,近来状态愈发神勇,是捅破这层窗户纸的最佳人选。从理论上讲,只要在起跑上动点小心思,似乎就足以成功“破十”了。赛后,日本媒体报道称,桐生祥秀与队友山县亮太平时训练中就在比拼起跑反应速度。在4月底举行的织田纪念赛上,桐生祥秀在逆风0.3米每秒的情况下跑出10秒04的出色成绩,当时的起跑反应时间仅有0.111秒。
在百米比赛中,运动员的起跑反应时间经常被单独挑出来,用以解读比赛。实际上,这个指标的意义没有传说中的那么重要。起跑反应时间对比赛结果并不起决定性作用,关键还是要看起跑阶段的整體衔接。人们熟知的短跑飞人卡尔·刘易斯和尤塞恩·博尔特都是典型的“反应迟钝者”,此类现象俯拾即是。况且,运动员到了22岁以后,即使通过刻苦训练,反应速度的提升空间都极其有限,没必要刻意追求。为了在听枪环节获得些许优势而去冒险,往往也会得不偿失。起跑反应时间从来都不是制胜的秘密武器,抢跑也只是精彩对决中的一个小小插曲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