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新竹
日前,江淮汽车和德国大众在沃尔夫堡的大众总部正式签署了合资合同,双方持续了一年多的“暧昧”也随着这次“合体”正式尘埃落定。该协议的签署,为合资企业的建立,包括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的研发、生产、互联技术、汽车数据服务等领域的发展创造了更多良好的条件。
大众梅开三度,与江淮成立合资公司
大众在30多年前率先进入国内市场,并充分享受到了当年“占得先机”的红利。目前,在整车领域,大众在国内有两家合资公司,分别是一汽大众和上汽大众。近年来,无论是上汽大众,还是一汽-大众,在华的销量都是排行榜单上数一数二的企业。2016年,大众品牌在全球卖出了600万辆汽车,其中中国市场贡献了将近300万辆。其中上汽大众的大众品牌全年销量达到近170万辆的成绩,更是成为中国乘用车市场一个伟大的里程碑。纵观大众品牌在华发展,从最开始的捷达、桑塔纳,到后来销量十分出众的宝来、速腾、朗逸,在消费者的心中普遍是实惠、稳重的品牌。
此次合肥市政府、江淮汽车、大众汽车三方签署协议,将共同投资、成立江淮大众合资企业,将是大众在国内的第三家乘用车合资公司。
前期,我国已经发放了一批新能源乘用车资质,但目前审批已经收紧,更有消息说“大门已经关闭”了。而江淮大众能够搭上新能源资质的末班车,虽然是意料之中,但仍然引发很多品牌关注,原因有二:一,品牌影响力大,忌惮大众品牌在传统能源汽车上面的市场占有率以及消费者口碑都十分高,担心会出现消费者分流;二,技术联合,大众在新能源汽车技术的积累较多,再加上江淮过去十年在新能源领域的实践,双方的进一步合作将加速产品的优化。
江淮大眾面临两大难题
但是,摆在江淮大众面前的仍然有两大困难:一,国内新能源市场已经初具规模,江淮大众如何追赶,甚至后者居上?二,自主新能源品牌的竞争能力在国外都已经获得赞誉,如何让消费者认可?
众所周知,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一直被寄予厚望,国家希望在传统能源车领域存在差距的情况下,从这片蓝海市场抢占先机。但在出台具体政策时,相关部门难免有些纰漏,留下了空子,也影响了市场的发展。但是,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经开始逐步回归理性。乘联会公布的新能源汽车产销量数据显示,5月市场上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为5.1万辆和4.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8.2%和28.4%。其中纯电动汽车产销分别为4.4万辆和3.9万辆,增长52.5%和49%。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认为:“以新能源乘用车为例,今年一季度延续月递增1.1万辆的加速上升态势,而4月份销量环比增长0.17万辆,5月份环比增量达到0.9万辆,体现了政策和市场逐步回归正常后产销逐步走强的特征。”
随着玩家的增多,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也逐步激烈。放眼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除了“钢铁侠”马斯克的特斯拉,销量最大的当属比亚迪。无论是从技术层面还是价格层面,这个品牌都广受国际好评,获得热销也是顺理成章。随着技术的愈加先进,目前上汽乘用车、北汽新能源等品牌纷纷扩大自己的新能源产能,加快技术研发,寄希望于在全球新能源市场上占有一隅之地。
江淮大众的首款车型
根据规划,江淮大众只生产电动车,并将于2018年正式投产首款电动汽车,目标产能规模是达到年产量36万,折合平均每个月卖3万辆。江淮大众的首款车型,尤其值得关注。
面对着市场上如此多的劲敌,江淮大众此先传言将会用引进的MEB平台与之抗衡。但是从最新签订的合资合同来看,更有可能先引进大众的PQ平台,进行电动化改造,旗下车型都将基于PQ平台打造。
目前,根据网络上曝光的谍照来看,江淮大众生产的首款车型很有可能是e-up!。不得不说,如果江淮大众将首款车型定位这一款,是个十分稳妥的策略——微型车不会给定价带来太大压力,电动微型车也能够更加容易的融入都市消费者的使用需求中。
相比其他合资品牌,大众无疑又扮演了一次先锋角色。如今在新能源的造车市场上,江淮大众更偏向与平民的脸颊路线,从“10万级”+“SUV”两个元素入手,在市场价格对比方面,利用销量走俏的方式推波助澜。补贴政策退潮,新能源汽车面临更大的挑战。
据相关调查研究发现,市场上的的新能源消费者在购买新能源车型,更加关注的是车辆的续航里程。目前,市场上比较畅销的产品,其续航里程均较高。例如,比亚迪走俏车型秦EV300的续航里程能够达到350公里;上汽乘用车荣威光之翼明年投产,预计续航里程超过500公里。江淮大众如果不能够提供一个有竞争力的电池,竞争力方面,则难以和自主品牌抗衡。
江淮汽车有属于自己的新能源技术和生产基础,加上大众品牌在国民心目中的较高的品牌认知度,形成了江淮大众较好的前期基础。尽管江淮大众已经占得先机,最终能否把握已经在国民心目中生根发芽的新能源汽车消费趋势,还是存在很多未知数,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