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导向型教学理念及相关教学模式探索

2017-07-07 14:26冰常莹张晓军陈雪明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7年11期
关键词:利物浦导向大学

陈 冰常 莹张晓军陈雪明

1.西交利物浦大学 江苏苏州 215123 2.西交利物浦大学领导与教育前沿研究院 江苏苏州 215123

研究导向型教学理念及相关教学模式探索

陈 冰1常 莹1张晓军2陈雪明1

1.西交利物浦大学 江苏苏州 215123 2.西交利物浦大学领导与教育前沿研究院 江苏苏州 215123

旨在探索基于研究导向型教学理念的创新教学模式,分析如何在当前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孕育创新驱动环境,支持并推广相关教学实践。通过文献综述,梳理了研究导向型教学理论,总结出了基于该理论的教学模式类型。并以西交利物浦大学为例,探讨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推行这些创新教学模式的必要性,以及相关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希望能够与国内高教工作者共同研究和探讨此类教学模式,促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以及高等教育内涵建设水平的提升。

研究导向;高等教育;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本文回顾了研究导向型教学(Research-led Teaching and Learning)理论,并通过前期的相关文献综述,总结出基于该理论的不同形式的教学模式。文章还进一步探讨了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推行这些创新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并以中西合作办学的西交利物浦大学为例,通过结合国际上对“互联网+高等教育”的创新探索,分析相关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深度解析高等教育中研究与教学之间的互助关系。文章旨在帮助国内高校孕育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环境,在高等教育领域推广研究导向型教学及相关创新。希望能够与国内建筑环境领域的高教工作者共同研究和探讨此类教学模式,进一步深化当前高等教育改革,提升高等教育内涵建设水平,真正解决好教育的根本问题—“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推进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步伐。

1 研究导向型教学理念

伴随着高新技术(尤其是信息通信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社会、经济、环境、文化以及政治状况都在快速变化,并以难以预想的广度和深度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随着不确定性的增加,人类工作生活环境的不断变化也对育人目标(即“培养什么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教育需要培养出具有综合知识、能力与素养的国际化人才,使其能在多学科协作的环境中,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全面地分析问题并提出系统的解决方案。这也促使高等教育工作者不断反思——应该如何培养相关人才(即“如何培养人”)?

以传授知识为重点的传统教育模式显然已不能满足上述要求。事实上,很多学生发现大学期间“被传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毕业后短时期内就有待更新,而他们的生活和工作中也不断出现新的问题与挑战。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获取信息(Knowwhat)的途径趋于多样化(如互联网教育的代表可汗学院等),而甄别、整理和使用相关知识的能力(Knowhow)却有待提高。所以,“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当前的高等教育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及批判的思辨能力,并为其终身学习(Lifelong learning)打下基础。

为实现上述目标,高等教育领域开展了大量对创新教学方法的探索,研究导向型教学就是其中的重要分支之一。虽然与此相关的讨论已日趋广泛,但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本文侧重于探索高等教育中“教—学”关系的转换,指出倡导研究导向型教学模式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加强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型学习能力的培养。该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传统课堂中以“教”为主、以让学生获取知识为唯一目标的定式,强调了在高等教育阶段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性。该教学模式旨在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通过研究发现、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在不断反思的过程中积累经验,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并在“研究—学习—再研究—再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建立正确的认知模式。这种由研究引导、以“学”为主的创新教学模式不仅能为学生提供扎实的、可转换为生产力的相关知识技能,也能为他们培养出终身学习的兴趣、独立思辨及批判的精神、自适应学习(Adaptive learning)的才智、处理不确定事物或新兴问题的能力等当代大学生需要具备的综合素质[1-3]。

显然,在研究导向型教学模式下,教师的角色也需要被重新定义—不再是教学的“统治者”,而是通过教学互动,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并协助他们营造研究导向型学习氛围的引导者和建议者。而推广研究导向型教学模式的重点和难点都在于:如何通过课程设计、教学与实践活动、教学评估等关键环节,在教学体系中反映上述“教—学”关系的转化,并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在当前的高等教育领域,与研究相关的教学模式主要有4种。(1)将研究内容(如相关领域的前沿科研成果及方法论等)融入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和科学思维能力,激发他们开展研究导向型学习的热情;(2)通过“真题假做”(Project-based learning,即项目教学法),将实际项目引入教学,进一步将教学情景生活化,并将研究视为启发学生的一个重要过程,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养成科学思维和研究导向型学习的习惯。(3)同样采用“真题假做”(甚至“真题真做”)的形式,进一步强化教师的引导作用,通过激发学生最原始、最根本的好奇心,充分发挥他们在参与研究过程中的主动性,鼓励其根据自身兴趣有意识地去认知世界和探究真理[4]。(4)通过“真题真做”,让学生直接参与到实际的研究项目中,并在实践过程中边学边做,最终实现“教—学—做”合一。

很多学者认为,上述教学模式中只有第三种才是严格意义上的研究导向型教学。但事实上,他们各有利弊,且适用的学生群体也不同。下面以西交利物浦大学为例,解析不同教学模式在实践中的具体做法,以及相关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2 研究导向型教学模式:以西交利物浦大学为例

西交利物浦大学是一所由中国西安交通大学和英国利物浦大学合办的综合性国际大学,自2006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打造研究导向、独具特色、世界认可的中国大学和中国土地上的国际大学,其办学宗旨是通过实施“五星”育人模式(包括“知识体系”“能力体系”“素养体系”“综合教育策略”“支撑系统”),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竞争力的世界公民[5]。为更好地实现该育人目标,西交利物浦大学将研究导向型教学理念融入学科建设,希望能够在“互联网+”时代为学生营造更好的学习体验,并引导他们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开启智慧,成为更好的自己。

通过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西交利物浦大学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研究导向型思维习惯(如图1所示),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思辨能力、创造力和有效沟通能力。在充分推进本科教育与互联网相互融合并不断创新的基础上,西交利物浦大学的研究导向型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沉浸式的学习体验,鼓励他们“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在培养他们国际化视野和科学决策思维的同时,引导和训练他们作为下一代全球领导者和创新者所需的求知欲、领导才能和企业家精神等综合素质。

图1 用研究指导规划和设计决策的系统化思考流程(原图来源于文献[5])

与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相比,研究导向型教学模式的引入对于教学双方都意味着巨大的转变—“教”从知识灌输转变为启发引导,“学”从变被动听讲转变为主动探知。所以该教学改革的过程是艰难且痛苦的,尤其是对于那些习惯了应试教育下死记硬背学习模式的学生而言,他们需要被恰当地引导,重拾原本对世界的好奇心和天真的求知欲。因此,在课程设计、教学与实践活动、教学评估等关键环节上,需要格外注重量体裁衣、循序渐进,并充分考虑到目标学生人群对研究导向型学习方式的接受程度,以及他们现有的知识、能力、素养水平。

表1 不同教学模式的对比

如表1所示,对于已习惯了填鸭式教学的低年级本科生,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热情,并在此基础上培养科学思维的习惯,完成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角色转换;对于已经具备基本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高年级本科生,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并在此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养成研究导向型学习的习惯;而对于已经具备研究导向型学习能力的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为学生预留更大的创新空间,鼓励他们在已有知识储备的基础上更进一步,通过自省和反思,用批判的眼光检验那些已有的知识技能,并探索更为复杂、甚至未知的(或不确定)知识领域,为未来世界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具有前瞻性的意见。

在高等教育领域推广研究导向型教学模式的另一个难点在于—如何在鼓励教学创新的同时,控制教学质量。目前高校在拼指标的过程中消耗了大量资源,又进一步影响到学生个体资源占有量,容易造成“学生边缘化”等情况,甚至阻碍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型教学的实施[5]。这些现象都值得高教工作者反思。事实上,研究导向型教学并不是一剂万能药,其具体实施需要谨慎,要强调因材施教,避免过犹不及[6]。

3 结束语

本文以西交利物浦大学为例,回顾了其学科建设过程中对研究导向型教学理念的解读,以及在教学体系中引入相关创新教学模式方面做出的探索。文章阐述了如何根据目标学生人群的差异,对课程设计、教学与实践活动、教学评估等核心环节进行合理安排,从而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关系转换,也讨论了在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热情的基础上,培养具有研究导向型学习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具体做法。希望本文能进一步促进在科学发展观基础上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融合,从而推动大众教育的发展。

[1]A. Miller, J. Sharp and J. Strong (ed.). What is research-led teaching? Multi-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M]. London: CREST,2012.

[2]A. Brew. Enhancing the quality of learning through researchled teaching[C]. In: HERDSA 2002 Conference Proceeding,2002[OL]<http:// fi nntrack.co.uk/education_sub/10.1.1.94.2723.pdf> [accessed 10 September 2015].

[3]M. Healey. Linking Research and Teaching: exploring disciplinary spaces and the role of inquiry-based learning[A].In: Barnett R. (ed.) (2005) Reshaping the University: New Relationships between Research, Scholarship and Teaching.McGraw Hill/Open University Press, 2005. 67-78.

[4]B. Chen. The Research-led Pedagogy in Contemporary Planning Education [J]. Education Journal Special Issue: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es in Environmental Design Education. Vol.4, No.1-2,2015.1-9 [doi: 10.11648/j.edu.s.20150406.11].

[5]席酉民,张晓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大学素质教育:西交利物浦大学探索与实践的启示[A].林金辉,傅国华.中外合作办学于高水平大学建设[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3:125-136.

[6]陈冰.可持续发展转型中的城市规划教育:西交利物浦大学城市规划系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改革[A].吴志强.人文规划、创意转型:2012年全国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360-367.

Research-led Teaching and Learning and the Practical Modes

Chen Bing1, Chang Ying1, Zhang Xiaojun2, Chen Xueming1
1. Xi'an Jiaotong-Liverpool University, Suzhou, 215123, China 2. Institute of Leadership and Education Advance Development, Xi'an Jiaotong-Liverpool University, Suzhou, 215123, China

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the innovative pedagogy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research-led teaching and learning. It also intends to nurture a learning environment in the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of China that can support innovative teaching and thereby facilita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research-led pedagogy. Based on literature review, this paper provides an insight into the theories of research-led teaching and learning and summarise some important pedagogic approaches. Then using Xi'an Jiaotong-Liverpool University as example, the importance of implementing the innovative pedagogy in practice is discussed. The potential dif fi culty in such an education reform is also identi fi ed. It is expected that such a discussion would facilitate the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reby improv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research-led; higher education; teaching & learning methods; education reform

陈冰,博士,副教授。常莹,博士,讲师。张晓军,博士,讲师,领导与教育前沿研究院副院长。陈雪明,博士,教授,城市规划与设计系系主任。

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指导项目(编号:2013SJD880110);西交利物浦大学教育发展基金项目(编号:TDF-15/16-R12-094)。

猜你喜欢
利物浦导向大学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偏向”不是好导向
大学求学的遗憾
需求导向下的供给创新
犬只导向炮
利物浦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