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化敷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临床观察

2017-07-07 15:17牛永菡崔红霞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7年6期
关键词:溃疡面糖尿病足溃疡

牛永菡 崔红霞

·中医中药·

中药化敷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临床观察

牛永菡 崔红霞

目的 研究中药化敷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80例糖尿病足溃疡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的常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中药化敷的方法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2.50%,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2.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糖尿病足溃疡的临床治疗当中,在常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加用中药化敷的方法进行治疗,能够取得更为理想的治疗效果。

中药化敷;糖尿病足溃疡;临床观察

糖尿病足溃疡是糖尿病患者一种常见的并发症,指糖尿病患者发生脚气感染、甲沟炎等足部感染、溃烂、化脓的症状。在糖尿病患者当中,糖尿病足溃疡的发生率为15%~20%。糖尿病足溃疡的发病原因较为复杂,通常认为可能与第一足趾压力负荷高、神经性足病等因素相关。糖尿病足溃疡会对患者造成较大的痛苦,降低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严重时还可能造成患者截肢的不良结局。在糖尿病足的临床治疗中,除了常规治疗方法之外,还可以采用中药化敷的方法进行治疗,能够取得更为理想的治疗效果。基于此,本文选择2014年1月~2016年6月医院收治的糖尿病足溃疡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中药化敷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月~2016年6月医院收治的80例糖尿病足溃疡患者,其中男49例,女31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患者年龄40~71岁,平均年龄(58.6±4.1)岁;对照组患者年龄42~75岁,平均年龄(59.3±5.2)岁。所有患者经检查,均符合糖尿病足溃疡的诊断标准,排除非糖尿病患者、合并其他严重疾病患者、相关治疗药物过敏患者、无法完成整个治疗过程患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患者采用传统的常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采取糖尿病一体化治疗,包括适量运动、饮食控制、健康宣教等。同时进行皮下注射胰岛素、口服降糖药物等对血糖水平进行控制[1]。此外进行常规的外科换药及基础的抗感染治疗。

1.2.2 观察组 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中药化敷的方法进行治疗。选用麝香9 g、冰片30 g、煅石决明750 g、煅石膏90 g、没药90 g、乳香90 g、血竭90 g,共研为细末备用[2]。每次进行化敷时取适量药粉,调成糊状,在创面位置贴敷,1次/d。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治疗后,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临床疗效分为痊愈、显效、有效、无效进行评定,评定标准:痊愈:局部肿胀完全消失,皮肤颜色恢复正常,溃疡面完全愈合;显效:局部肿胀及皮肤颜色明显改善,溃疡面缩小>70%;有效:局部肿胀及皮肤颜色有所改善,溃疡面缩小面积>30%;无效:局部肿胀及皮肤颜色未改善,溃疡面未明显缩小。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2.50%,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2.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 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n(%)]

3 讨论

糖尿病足溃疡是糖尿病患者一种十分常见的并发症,主要原因是由于大小微血管发生病变,急性损伤合并感染以及周围神经病变等因素所造成,其发病的生理基础主要在于高糖化血红蛋白、高血脂、高血糖、代谢紊乱等致病因子,造成微循环障碍,对组织细胞、血液之间的物质交换过程造成影响,阻碍组织细胞正常吸收营养物质和排除代谢产物。由此引起肢体端缺血缺氧发生水肿,进而产生坏疽、溃烂等症状[3]。如果不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疗,患者溃疡面不易愈合,严重时甚至需要进行截肢,对患者的身心健康有着非常不良的影响。

在中医上认为,糖尿病足溃疡是消渴的一个变证,主要是由于消渴日久,气血生化不足,对脾肾之阳造成损伤,导致肾阳虚衰,气虚风痰入络,使营卫流行受到阻碍,在中医上此类病症属于“脱疽、脚疽、阴疽”的范畴。气血之间关系紧密,气行方能血行,气滞则会血凝[4-9]。如果有瘀血,阻碍气行不得上升,所以采取活血化瘀的治疗原则,使气血通畅,祛腐生肌,促使创面愈合[10-15]。基于此,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当中,基于营养神经、治疗感染、控制血糖等基础治疗,使用相应的中药材研磨成粉进行中药化敷,能够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在选用的中药材当中,血竭是由龙血树提炼得到,性甘咸平,能够发挥收敛生肌、活血散瘀止痛的功效,可有效对抗真菌。没药、乳香当中包含有挥发油和树脂的成分,能够脱毒生肌、消肿镇痛、活血祛瘀。煅石决明能够燥湿敛疮,煅石膏性寒涩辛肝,能够敛疮止血、收湿生肌,可对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进行抑制,并且石膏具有镇痛、清热之功效,可扩张毛细血管,促进局部血液循环。麝香当中含有麝香酮及挥发油等物质,具有消肿止痛、活血散结之功效,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的生长进行抑制[5]。冰片性苦辛微寒,能够发挥防腐生肌、清热解毒的效果,其中含有右旋龙脑的成分,可以有效抑制多种致病细菌,特别能够强效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同时发挥祛腐、止痛之功效[16-20]。

将以上多中药材进行研磨后每次取适量进行中药化敷,能够有效加快患者溃疡面的恢复及愈合速度,提高治疗效果。经本文研究表明,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中药化敷的方法进行治疗,治疗后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2.50%,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2.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糖尿病足溃疡是糖尿病患者一种十分常见的并发症,对患者的身体健康有着较为不良的影响。在常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选用适当中药材,采用中药化敷的方法进行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总有效率,取得更为理想的临床疗效。

[1]李萍,陈俭波,沃红霞,等.三黄湿敷水凝胶治疗糖尿病足溃疡创面临床疗效观察.内蒙古中医药,2015,34(12):18-19.

[2]王慧卿,王桂英,尉杰忠,等.疏血通注射液联合外敷小牛血清去蛋白提取物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临床观察.中国基层医药,2016,23(19):2919-2922.

[3]梅喜庆,杨萍萍,黎英豪.双黄液辅助治疗促进糖尿病足溃疡愈合的临床疗效观察.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9):3028-3030.

[4]滕惠兰,黄文锋,林红坤.黄氏外用油纱联合血必净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临床观察.北方药学,2015,13(6):38-39.

[5]李可可,李大勇.油调膏外敷治疗湿热毒盛型糖尿病足溃疡的临床效果观察.中国当代医药,2016,23(12):116-118.

[6]杨博华,张耀圣,赵树森.蚓黄散外治糖尿病足溃疡的临床观察.中医外治杂志,2001,10(4):22-23.

[7]沈远东,柳国斌.糖尿病足溃疡的中医药治疗.江苏中医药,2007,39(12):5-6.

[8]杜景辰,李令根.壳聚糖中药复合药膜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临床对照观察.中医药信息,2011,28(3):98-100.

[9]褚青波,牛银萍.中药封闭湿敷疗法治疗糖尿病足溃疡体会.中医外治杂志,2001,10(5):44.

[10]邱建柱,缠双鸾,白克昌.芷黄十味生肌膏外敷治疗缺血性糖尿病足溃疡103例疗效观察.天津中医药,2010,27(4):350.

[11]薛英凯,薛景贤,姜伟,等.中药炎敌油治疗糖尿病足溃疡临床疗效研究.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7,7(6):25-26.

[12]粟东波.中药外敷治疗糖尿病足溃疡30例.河南中医,2010,30(5):488.

[13]王金芹.藻酸盐敷料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临床观察和护理.糖尿病新世界,2015,27(3):234.

[14]薛俊,胡荣,庞玥,等.冰黄药凝胶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临床观察.辽宁中医杂志,2009(8):1366-1368.

[15]王洪香,翟文芬,许成芳,等.中药外敷有助于糖尿病足溃疡的愈合.中国伤残医学,2011,19(1):36-37.

[16]李蕾蕾,程孝平.中药熏洗配合湿润烫伤膏在糖尿病足溃疡伤口换药临床观察.中医药临床杂志,2016(5):721-723.

[17]张志萍,陈润莲.中药纱条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疗效观察.内蒙古中医药,2010,29(3):77-78.

[18]杨晓霞.溃疡油外治糖尿病足溃疡湿热瘀阻证的临床观察.北京中医药大学,2015.

[19]余清,胡庭芬,彭守江.龙血竭外治糖尿病足溃疡的临床观察.内蒙古中医药,2010,29(18):32.

[20]陈如贤,孔燕坤,郭金凤.藻酸盐敷料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临床观察和护理.北方药学,2015,13(11):186.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7.06.088

2017-02-21]

266300 青岛市胶州中心医院

猜你喜欢
溃疡面糖尿病足溃疡
探讨浓缩生长因子(CGF)在糖尿病足溃疡创面治疗中对溃疡创面愈合的作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眸慢性溃疡59例临床观察
大面积烧伤并发消化道溃疡大出血及胸腹腔感染1例
2020年糖尿病足基础及临床研究进展
股动脉加压灌注治疗溃疡期糖尿病足及护理探析
蒙脱石散可治口疮
都是“溃疡”惹的祸
治消化性溃疡、溃疡性结肠炎
维生素C片治疗口腔溃疡
自体富血小板凝胶在糖尿病足中的作用机制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