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研究

2017-07-07 13:19费郁红李保玲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体育产业常态体育

王 萍,费郁红,孙 洋,李保玲

新常态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研究

王 萍,费郁红,孙 洋,李保玲

当前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迅速,产业规模稳步增加,产业体系日益健全,2006-2015年体育产业年均增长速度(15.94%)明显高于同期GDP的实际增长速度(8.99%),展现出朝阳产业的显著特征,是中国政府要着力培育和发展的一个战略性新兴行业。因此,本文在我国体育产业新常态发展的背景下,把握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趋势,进一步认识其面临的挑战,并提出发展对策:未来应不断完善产业政策、大力发展运动项目产业、吸引更多资本进入体育产业、推动居民运动参与,逐步推进我国体育产业实现自身转型升级,形成与经济新常态相适应的体育发展态势。

新常态;体育产业;发展;趋势

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产业主要涉及体育行业物质产品的生产、体育领域精神产品的生产以及为全社会各行业提供体育相关的服务。我国改革开放才开始发展体育产业,目前体育产业已进入高速发展阶段。近年来,我国经济稳固增长,体育事业得到全社会的认同和支撑,体育产业在这种大环境下也乘势而上。随着2014年国务院发展体育产业等相关政策的出台,体育产业发展规划首次被国家确认,“我国体育产业到‘十四五’期末要超过50 000亿的目标”被明确提出,因此,中国体育产业发展也将驶入快车道[1]。在第三产业中,体育产业具有低碳、绿色等“朝阳产业”的显著特点,在未来作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的地位已初步确立,是中国政府要着力培育和发展的一个战略性新兴行业。

“新常态”作为我国经济阶段性特征的描述,是指由过去的不可持续的、不平衡的发展方式向可持续的、平衡的发展方式转变,发展状态趋于更加稳定[2]。2014年习主席从速度、结构、驱动三方面阐明了中国经济新常态呈现出的基本特点—经济从高速转为中高速增长、持续优化升级经济结构、从传统的生产要素、资金投入转向创新驱动。在经济“新常态”的构建和发展的背景下,未来我国经济发展走向和包括体育产业在内的经济发展环境也深受影响,如何抓住“新常态”给体育产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实现体育产业从“以GDP增长”为中心到“以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转变,推动体育产业的全面升级转型,也是“新常态”下实现我国体育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必要条件。本文利用2006-2015年数据系统分析了体育产业“新常态”发展的背景,“新常态”对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特征和面临的挑战,并完善体育产业发展的策略,为实现体育产业发展方式转型升级提供参考。

1 我国体育产业新常态发展的背景

1.1 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

经济环境变化对体育产业发展“新常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体育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消费需求的大力培育。我国作为体育产业的后发国家,制造业大国的背景造就了体育用品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体育服务业受制于国家经济结构的影响,发展受限,整体实力较弱,所创造的增加值在体育产业中的比重占18%,还不到1/5。对比成熟的美国市场,体育服务业是起支撑作用的主体产业,其中健身娱乐和竞技体育也分别占到了32%和25%,中美体育产业结构差距明显(见图1)。

注:数据来源—易观智库,华泰证券研究所

近几年,在我国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导向下,体育产业结构升级的趋势逐步加快,特别是2008年以来,体育服务业在体育产业增加值中所占比例逐年增加,2015年,全国体育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 060亿元,同比增长26.9%,在体育产业中比重达到22.38%[3]。随着居民体育消费的快速增长和体育政策的逐步松绑,未来几年我国体育产业的结构将逐步趋于合理,预计2025年体育服务业占比将提升至约50%,产值将达到1.78万亿元[4],体育服务业相比当前约有17倍的市场空间(见图2)。

图2 体育产业十年发展空间对比图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长期处于平稳、较快地发展势头,中国体育产业规模实现了稳步增长,2015年全国体育及相关产业总产出1.83万亿元,实现增加值4 737亿元,GDP占比增至0.70%,2011-2015年体育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为13.12%(见图3),凸显出成为国民经济朝阳产业的巨大潜力;另一方面,根据国外发达国家体育产业发展情况,体育产业增加值大约占GDP的1.00%~3.00%[3],例如,美国体育产业已经成为美国十大经济支柱产业之一,其增加值占GDP的2.90%,日本2.50%、英国2.00%、德国2.00%,所以,我国体育产业GDP占比仍然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其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偏小,这也正说明了相比美国以及日韩,中国当前体育及其相关产业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在大力促进体育消费的新政下,体育消费需求必然会快速上扬。

图3 中国体育产业规模图

1.2 政治环境变化的影响

政治环境变化对体育产业发展“新常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体育产业发展政策性文件的再度出台和推进体育管理体制改革所取得的突破。尽管自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及广州亚运会之后,居民体育消费热情大增,而且我国人均GDP超过3 000美元也为体育消费提供重要的物质支撑,但我国体育产业依然没能呈现出像日韩那样爆发性增长,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我国体育相关政策限制国内体育消费的发展。2014年有关体育产业快速发展的相关意见中,明确了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发展方向,各级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取得积极进展(见表1)[5],创建了体育产业发展的优良环境,便于产业发展拉动内需,促进消费,增加就业,并引导多元社会资本流入,体育产业市场化程度加深,体育政策的松绑为未来中国体育行业的快速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表1 体育产业相关政策

注:资料来源—国家体育总局

2015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的《中国足球改革具体方案》,更是涉及足协改革、联赛改革等足球产业发展的核心问题,其所塑造的足球改革推动体育改革的示范效应必将提速释放未来体育产业改革的政策红利。体育总局实现政事、政社、政企分离以及管办分离以推进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则为未来体育发展提速和改革涉及提供了制度保证,直接影响体育产业活动的组织、运作、管理等多个方面[6]。随着互联网化进程加速,中国体育产业供给从基本的设备供给、健身的功能供给、竞技赛事观赏的娱乐供给向多样化、智能化供给演变,而在线票务、体育社交、网络赛事直播等体育在线服务市场也逐渐开放[7]。

1.3 社会环境变化的影响

体育消费水平主要受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均收入水平的制约,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不断带动国人在健康行业、运动领域及体育相关产业消费的持续增长,2014年全国体育消费人均水平增加到926元,较2013年的645元提高43.57%(见图4)。在社会消遣娱乐支出中,我国体育消费支出占比少于1%,而发达国家体育消费支出比例占2%~4%[8]。此外,调查数据显示,处于30~50岁年龄段的人群对体育的消费需求最为旺盛,按照中国历次人口高峰情况推算得出,2015-2025年,我国处于30~50岁人口区间的高峰期,2019年中国30~50岁人口总数达到最高峰5.87亿[5],体育消费旺盛人群高峰期的到来,快速的体育消费增长速度,以及与欧美等国人均体育消费水平的差距,都将给创业者带来异常大的市场创想。

图4 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文教娱乐消费人均支出(元)

重大体育赛事如奥运会和亚运会的举办对提升国民体育意识和全民体育消费理念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发展体育市场,首先要营造良好的社会人文环境,在奥运和亚运会的带动下,人们对体育意识,即人的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都有了充分的认识[9]。长期以来,我国大众体育发展状况不容乐观,群众体育存在参与度较低的问题,2014年我国体育人口比例为40%,与德国的71%、英国的65%、欧盟平均58%的体育参与度相比均差距明显[10]。虽然我国连续几届奥运会的金牌榜稳居前三,但如要真正实现体育强国,则需要把体育运动变成更多人生活中的一部分,从根本上改善民生大计。

2 新常态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趋势

2.1 社会发展

体育产业的经济属性决定了其必然要通过价值规律、市场竞争机制等来引导其规范化发展,唯有如此其市场作用才能被充分发挥出来。体育产业社会发展的根本是推动体育产业发展主体发生转变,即由过去单一的政府主导变为“双轮驱动”—政府与社会主体共同参与。《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指出政府要对行政管理方式进行转变和创新,对职业体育、体育社会组织和赛事审批制度进行改革,让市场发挥调节作用,促进全社会不同群体兴办体育产业。以提供公共服务、调节市场管理和培育新兴产业为工作的重点,尤其在社会关注度较高的体育场馆设施、体育赛事活动、赛事转播权等资源运作开发上,给企业“自由发展空间”,实现政事、政社分开,只有这样市场各类主体的积极性才能被充分调动,各类社会资本才能被吸引加入,从而具有更为丰富的体育服务和产品供给,满足社会各类群体对体育的不同需求。

2.2 绿色发展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多数行业都减缓了增长速度,对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要求越来越高。作为中国未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的理念,“新常态”改变了中国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主要体现在经济增长速度换档、经济结构优化转型和经济增长动力切换三个方面。在此背景下,作为国家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发展新动力的重要产业,体育产业必须适应经济“新常态”要求,同时加大其发展力度,对体育资源的生态承载力、生态容量进行分析和把控,以期在未来社会转型期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走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把绿色发展的理念作为体育产业发展的根本原则并制定相关制度予以保障,实现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转变。

2.3 融合发展

体育产业在发达国家发展过程中,实现了在旅游、市场、医疗等领域的相互合作,融合发展是体育产业发展壮大的内在规律,也是体育产业创新的内在特征[11]。未来中国全民建身和竞技体育的边界会逐渐消失,以“互联网+”体育产业的全新形态产业模式将会出现,整合的力度会更大,是未来产业发展趋势。我国的电子商务排在全球前列,未来移动互联网将获得极大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经济“新常态”发展的背景下和国家政策扶持的推动下,体育产业通过产城融合、城企合作获得新的生机,其在全民健身、职业体育、校园体育、青少年培训、俱乐部发展等方面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体育产业的融合发展将进一步促进一批全新形态的体育产业品牌的崛起,与此同时,也会形成资源比较优势的重构,进而有效推动了产业结构升级,拓展体育产业的发展空间。

2.4 民生发展

从经济学视角分析,体育产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利益最大化。人既是体育活动的对象又是体育活动的主体,以增强体质为基本目的,以运动作为基本手段,以促进人类全面发展为基本目标,因此可以说体育的精髓是“人”。为了吸引、鼓励、促进公民在体育活动、体育健身中更加积极、活跃、高效,我国在建设体育现代化试点中要围绕“民生”开展工作,如国民体质监测、促进体育消费、体育社团向基层覆盖等。经济发展为人的发展服务,经济“新常态”的目标在于实现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体育产业的民生发展正是为人的发展创造了更为丰富的物质保障和更为有利的环境条件。因此,引导体育产业由“竞技体育”“传统体育”“经济体育”转向“民生体育”发展,转变体育原有的价值观,最大限度的满足民生体育多元化的发展需求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3 新常态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3.1 管理体制机制障碍

“新常态”下体育产业发展的最大障碍就是作为我国体育管理的基本体育体制—“举国体制”,反映在体育产业管理活动中,就是政府垄断体育产业发展的大部分资源,体育产业的发展不是由市场主体和消费主体来决定,而是由政府的行政计划和财政资金推动和调控。这种政府主导型的产业管理体制容易导致政企不分、管办不分,在一定程度上催化了体育市场行业垄断和行政垄断的形成,在市场经济秩序建设上,我们看到政府通过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发挥的管理作用十分有限,迄今为止,我国仍然没有专门的体育产业相关的法律出台。管理体制上的落后必然会导致运行机制的滞后,政府主导型的体育产业管理体制集宏观调控与指导,微观运行与管理于一身,在运行方式上是行政集权、管办一体,政府对体育社团组织和项目协会直接领导,限制了市场竞争机制供给。

3.2 创新能力体系不足

“新常态”下优化体育产业结构的目标任务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凸现了体育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必须更加重视知识和技术的创新。体育用品制造业作为我国体育产业结构中占据份额最大的主导产业,尽管过去十年体育用品制造业规模不断扩大,与国外体育用品领先企业相比,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企业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明显不足,用于研发和新产品开发等方面的投入较低(2%),缺乏具有竞争优势的核心技术。而依据国际经验,研发经费投入占企业销售收入2%的企业只能勉强维持,占销售收入5%~10%的企业才有竞争力,可见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研发和新产品开发等方面的投入和比例明显过低,这种状况严重制约我国体育产业的整体创新能力。

3.3 产业发展路径依赖

作为体育产业发展的后发国家,受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成本低廉以及财税政策支持的刺激,我国体育用品企业依靠技术采购和技术模仿在较长的时期能获得高额的利润,对技术创新、新产品开发和品牌营销等获取核心竞争力的行为缺乏动力,企业经营者自主创新意识不足,其结果导致在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被锁定,所生产的产品也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而反观我国体育服务业由于进入壁垒较高,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发展不成熟,企业创新投入积极性不高,而且短期内难见效益,以职业赛事为例,国内有影响力的品牌赛事屈指可数,而引进的国外职业赛事,由于其浓厚的商业性质,赛事的产品质量也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因此,与体育服务业相比,即使存在路径依赖和低端锁定,企业也更愿意致力于体育用品业的创新投入。

3.4 场馆建设利用不足

体育场馆是体育赛事运营的重要载体,也是为娱乐、演艺等产业提供了物质保障。2013年全国体育场地数量和面积较2003年都取得了大幅增长,分别增加了5.87个/万人和0.43平方米/人。我国有场地类型82种,在足篮排三大球新建场地中,篮球场地在数量和面积上均处于上游,而足球场地则供不应求。城乡体育场地面积比达到7:3,东、中、西、东北部地区体育场地面积比为5:2:2:1[4]。这些数据表明,近年来中国体育设施数量和规模双线扩增,而场馆类型还需做多元化改进,场馆地区建设还应向均衡协调发展。目前,我国体育场馆运营以事业单位自主经营为主,承包租赁经营和企业化经营为辅,场馆里利用率不到30%,未来政府鼓励社会组织参与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提高场馆社会开放度,推动全社会参与体育运动。

4 新常态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对策

4.1 不断完善产业政策,促进市场环境优化

完善和健全体育产业的相关法规、法律和政策体系是体育产业高度发达的重要保证。目前,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政策重点集中在税费价格、健身消费、人才培养和就业、规划布局与土地、创新驱动和无形资产开发保护等方面。未来要加强体育与医疗、旅游、环境、交通、资源、统计等多部门的合作,建立体育相关产业的联动发展机制,推进改革体育产业体制,实现政府职能转变和市场监控双轨并驱的格局,破除行业和区域之间的政策壁垒,完善和优化市场环境,建立现代体育市场体系,在体育产业管理的政策法规渐趋完善的前提下,政府由“主导”向“监管”的角色转变,为体育资源的合理流动和体育产业良好发展提供更宽广的空间和平台,逐步实现我国体育产业社会发展。

4.2 大力发展运动项目产业,推进体育企业发展创新

体育产业的发展要与“新常态”下国家经济战略发展相结合,创建更多的示范场馆和优秀俱乐部,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品牌赛事[12],大力发展运动项目(如足球、冰雪、马拉松跑、户外运动等)的产业化发展道路,建成具有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的体育产业基地,以此提升体育服务业比重。培育体育企业自主产品品牌,扶持具有创新和竞争实力的重点企业,积极推动以流量为王的体育平台企业发展,营造体育领域“生态圈企业”发展环境。新兴技术改变了传统体育产业发展模式和运营模式,运动场景消费、消费人流倒入模式等的创新设计,推动体育产业创新发展和多元化格局,破除对传统产业发展的路径依赖,优化与经济社会“新常态”发展趋势,促进体育产业结构升级,以其实现社会、经济、生态的协调发展。

4.3 吸引更多社会资源,加大体育产业建设投入

2014年伴随国家、地方和各部门支持体育事业相关政策的发布,以万达、Alibaba为代表的知名企业和中国最大的互联网服务商等社会不同群体不断增加体育产业的投放资金,如中超联赛(CSL)5年80亿的版权被体奥动力获得。以安踏为首的中国5大体育用品公司营业收入也呈现迅速增长的态势,2015年达到318亿。在良好的发展环境下,更多的社会资本对体育产业关注度也与日俱增,“新常态”下体育产业要大力吸引社会资本的融入,抓住“增长动力更为多元”的良好时机,让战略性投资拉动财务性投资,加大体育产业和场馆建设投入,引导国内体育产业、体育场馆与跨界资源对接,提高场馆社会开放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和兴办体育产业发展的新格局。

4.4 推动居民运动参与,激活体育消费需求

中国经济高度发展、国家政策持续支持、资金日益关注、运动理念逐渐普及,这些都为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发展平台。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并驾齐驱,全民建身运动也如火如茶,数据显示,66%的居民每周会参与体育运动,每天运动的人数占比已达14.8%,到2020年,体育消费总规模达到1.5万亿元[4]。要保持体育产业快速健康的持续发展,大众体育消费需求的扩大是关键,将扩大内需作为拉动体育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即通过推动社会居民的运动参与,激活体育消费需求,利用大众体育消费需求结构多元化和多层次的特点,不断丰富体育相关的用品、赛事、娱乐、健身产品,为体育消费市场注入活力,同时,最大限度的满足民生体育多元化的发展需求。

5 结 语

从历史演进来看,我国体育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发展,正逐步走向规范和成熟,同时我们清晰地认识到,我国体育产业的飞速发展与国家经济、政治、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与我国体育体制改革紧密相连,体育产业是朝阳产业、绿色产业,也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新时期,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和人民群众体育需求的不断增长,我国的体育产业将取得历史性突破,体育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将显著提高,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体育市场体系将得到不断完善,最终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兴办的体育产业发展新格局。未来,“新常态”必将从多层面、全角度、立体化带动中国体育产业迎来重大战略机遇,促进体育产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1]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若干建议 [R].国发[2014]46号.北京:国务院, 2014.

[2] 胡舒立.新常态改变中国 [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14.

[3] 解析2016年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及投资前景 [EB/OL].http://www.sports.sohu.com, 2016-10-09.

[4] 申万宏源研究.体育行业深度研究:体育服务业[EB/OL].http://www.sports science.com,2015-11-20.

[5] 国家体育总局网站[EB/OL].http://www.sport.gov.cn.

[6] 姜同仁,夏茂森.新常态下中国体育产业发展与趋势预测研究 [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5,49(5):47-54.

[7] 易观智库.中国体育产业研究 [EB/OL].http://www.useit.com.cn, 2015-08-14.

[8] 刘青健. 西方发达国家体育产业的发展及启示[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8,26(5):39-41.

[9] 张翠华,刘 芳. 后奥运时代中国大众体育的发展趋向[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1,29(4):60-63.

[10] Teixeira M R C, Ribeiro T M P. Sport Policy and Sports Development: Study of Demographic, Organizational, Financial and Political Dimensions to the Local Level in Portugal [J]. Open Sports Sciences Journal, 2016, 9(Suppl-1, M4):26 - 34.

[11] 于晓平,潘治贤. 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体育产业的市场发展趋势[J].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7,25(2):18-19.

[12] 韩 波, 王 舒, 周文生. 健身产业发展与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建设的关系[J].体育与科学, 2015(1):117-120.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Sports Industry under the New Norm

WANG Ping,FEI Yu-hong,SUN Yang,LI Bao-ling

Nowadays,the rapid growth of economy, the expansion of area and scale of the Chinese sports industry have made it a sunrise industry. Therefore, recognizing the social environment of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industry under the new normal and understanding its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and challenges have become the priorities. Under the new norm,the ways and structures in the Chinese sports industry should be transformed, and the governmental policies be utilized to upgrade. In the future, improving the industry policy, developing sports industry, attracting social investment and promoting sports participation should be made to make a leap forward development.

Sports industry; New norm; Development; Tendency

2017-04-12;

2017-05-26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课题(编号:16G317);哈尔滨体育学院院级课题(编号:2016XJ002)。

王 萍(1980-),女,副教授,博士,复旦大学博士后,研究方向为体育产业。

哈尔滨体育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8

G80-05

A

1008-2808(2017)03-0007-06

猜你喜欢
体育产业常态体育
从上市公司股票走势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冰雪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体育产业之篮球
做到监督常在 形成监督常态
智珠二则
“5+2”“白+黑”是否应鼓励?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们的“体育梦”
新常态报道要认识四种关系避免两个极端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