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木箱,里面装着的上百个皮影靠子被依次拿出,挂在扯着的四条绳子上。村寨里的孩童好奇地冒出头来,拿着各种靠子自顾自地“对打”。刘永周做着上台前的最后准备,他的老伙伴们张罗着各自的乐器,大锣、胡琴、梆子、小鼓……这些平均高领超过60岁的老人,演了一辈子的皮影戏,他们还将继续演下去。
皮影戏,俗称“灯影子”、“皮戏子”,是依靠灯光照射牛皮雕刻成的人物剪影、用竹棍操纵角色动作来进行表演的戲剧。中国的皮影戏可追溯到汉代,算算也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闯出些名气的,除了陕西的皮影戏,云南省腾冲县的皮影戏也榜上有名。
“打保境”
皮影戏于明末清初传入腾冲。当时,外来者进犯,朝廷派人镇压、驱逐。谁知,进犯者遇兵则逃,兵撤则犯。如此反复,朝廷干脆派军驻扎腾冲。于是,两湖、川、广等地的兵将大规模迁移,随之,外来文化如新鲜血液般源源不断涌入,皮影戏随之流入。
在电视尚未普及的年代,皮影戏是与村民们生活相伴的“手工电影”、“土电影”,盛极一时……没有高清投影、音响,没有惊险刺激的火爆场面,仅凭一张嘴,叙说千古事,一双手,对舞百万兵,看似简单的皮影,一张牛皮展现喜怒哀乐、半边人脸收尽忠奸贤恶。
年过七旬的刘永周老人,是腾冲固东镇刘家寨皮影戏班的第四代传人,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老人说,以前村村寨寨在插秧后,都会请皮影戏班来村里表演三天皮影戏,祈求风调雨顺,俗称“打保境”,意思是驱逐灾害,保护生活环境。
对于世代生活在这里的村民而言,皮影戏不仅仅是一场热闹的演出,更寄托着他们深深的希冀和美好的祝愿。
“大皮影”
我们特意从昆明跑到腾冲,在刘家寨刘永周老人的四方院里见到了他。老人正让他的孙子刘朝侃、侄子刘安平重新装裱四张皮影,分别是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每张皮影高约60厘米。老人说,腾冲皮影有一特点——大。
“陕西、甘肃一带的皮影,高度约30至40厘米,后排的观众只能听,并不能看清台前的皮影表演。腾冲皮影,每张皮影的高度基本都超过50厘米,有时甚至有80厘米。所以,腾冲皮影还有‘大皮影'的俗称。”
腾冲皮影戏的唱腔分东腔、西腔两大流派。东腔委婉细腻、音乐舒缓;西腔高亢嘹亮、音乐节奏轻快,还融入了当地方言俗语、民间小调及洞经音律。时间流转,现今,东腔已不复存在,只剩下以刘家寨皮影戏班为代表的西腔。
在剧目取材上,腾冲皮影多取材传奇、演义、民间故事等,尤以《三国》、《列国》、《封神》、《西游》等连台本戏居多。《说岳》、《杨家将》、《包公案》、《长坂坡》、《三侠五义》等曾甚为流行。
很多皮影表演者都会即兴发挥。就像刘永周老人,每次开演前,他拿着剧本、趴在桌子上熟悉大纲,转眼功夫就能翻阅多页。刘朝侃说,爷爷只看大概故事,台词、对白等会根据当时当地的表演杜撰。正是这种加入时代语言、自己所见所闻的表演方式,反而演绎出浓郁的地方风情。
“戏堂”
刘永周老人说,兴盛的时候,腾冲的皮影戏班达到50余家。
早前,腾冲皮影演出组织以村为单位,叫做“堂”,相当于一个村寨的皮影戏班。成立于道光十年和咸丰二年的固东镇甸苴乡坝头的张家寨和李家寨的皮影戏班是较早的皮影戏班。随后出现的固东镇刘家寨的皮影戏班,可以说是对他们的“偷师学艺”。
老人说:“起始,祖辈们会临摹他们的头靠、身靠(造型)等,模仿他们的表演。后来,先人进行了系统的皮影技艺学习,创建了刘家寨皮影戏班。”清光绪十五年,师承刘家寨皮影戏班的绮罗皮影戏班出现,接着还出现了中和民振、小西油灯庄等皮影戏班。
遗憾的是,现在,腾冲的皮影戏班基本都消失在了滚滚历史中,只有刘家寨在努力坚持着。
“守艺人”刘永周
打开木箱,里面装着的上百个皮影靠子被依次拿出,挂在扯着的四条绳子上。村寨里的孩童好奇地冒出头来,拿着各种靠子自顾自地“对打”。刘永周做着上台前的最后准备,他的老伙伴们张罗着各自的乐器,大锣、胡琴、梆子、小鼓……这些平均高领超过60岁的老人,演了一辈子的皮影戏,他们还将继续演下去。
刘永周老人从十二三岁起,就开始学习皮影戏。刚开始的时候,他只能跟着父亲,在皮影戏班子打杂,做一些搭建幕布、收拾靠子等力所能及的事情,后来开始学习敲锣、打鼓以及练习唱腔等,并客串一些角色。
经过几年的“跑龙套”,在刘永周18岁那年,父亲终于同意让他担任主演。那天他主演的戏是《水浒传》中《三打祝家庄》片段,表演约4小时。这次表演,他赢得了父亲的认可和观众的掌声,也坚定了演皮影戏的决心。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动荡的年代,形势急转直下。刘永周不得不放弃,另做其他打算。直到改革开放,老人重操旧业,约起村民,搭起银幕,又开始表演了起来。表演第一晚,皮影戏楼被围得水水泄不通,老人热泪盈眶。自此,老人与伙伴们走街串巷,到处留下了皮影戏的声音。不过,随着电视和电影的兴起,这种“土电影”开始没落在人们的生活里。
皮影靠子又“鲜活”了
刘永周老人不仅手上功夫绝妙高超,说、念、唱等嘴上功夫了得,各种乐器也玩得头头是道,甚至是皮影的制作,他都是行家里手。
一个皮影靠子从雕刻刀成型要刻3000多刀,多的要用30把以上的刀具,通常要经过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刻、敷彩、发汗熨平、缀结合成等多道工序。
在日积月累的雕刻过程中,皮影制作艺人有了一套自己的制作口诀,如“先刻头帽后刻脸,再刻眉眼鼻子尖,服装发须一身全,最后整装把身安,刻成以后再上色,整个制作就算完。弯弯眉,细细眼,樱桃小口一点点,圆额头,下巴尖,不要忘记刻耳环。”
院子主厅左边的小屋内,摆放着刘永周老人收集制作的上千个皮影靠子,《水浒传》中的一百零八将,他有全套。闲谈时,他拿出一张没有上色的皮影,这是其祖辈留下的,有两百多年的历史。
刘朝侃悄悄告诉我,他家中还有份皮影手稿,手稿是祖辈世世代代传下来的,里面有各种人物角色的原造型图。若要制造皮影,就可直接根据手稿临摹。这可是我们家的家传宝,以后,我还要传给我的下一代,不能让制作皮影的手艺没落。
去年,以刘永周名字命名的“刘永周皮影”在腾冲的腾越文化园开业,里面不仅有精美的皮影人物靠子,还是一个能容纳60多人的皮影小剧场,刘永周老人又可以在这里扯起幕布、拿起靠子,用乡音语调为来往过客唱一场皮影戏。而以刘永周老人儿子刘安逵、刘安宪为代表的第五代和其孙子刘朝侃为代表的第六代,在跟着老人学习皮影戏的同时,还将皮影靠子开发成工艺品销售,走向世界各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