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月初,为期 3 天的首届“世界的香格里拉”乡村旅游发展论坛暨“世界乡村在云南”论坛在香格里拉举行,此次论坛聚焦“乡村旅游”,以期为大香格里拉旅游经济圈的优化发展,乃至云南旅游的升级转型带来新思路。50 余位乡村发展领域的专家呼吁共同关注乡土文化传承,全面整合和发挥其社会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情感价值和经济价值,形成保护、发展、活化的良性循环。
藏刀、银器、木碗、藏香、藏医药、唐卡、藏族歌舞演艺,藏族民间手工艺术的素朴真诚之美,充满了我们在香格里拉旅行的每一步。
寻访卡萨藏刀
阳塘曲就是小中甸河,水利工程的修建让这里变成一个水波湛蓝的高原湖泊。初冬刚启,湖水周围暖色调的树林开始落叶。联合村就在阳塘曲边的牧场上,青稞已经收割,但土地在冬日暖阳的照射下,仿佛仍能嗅得到热烘烘的青草味。
“噶”在藏语中是工匠的意思,迪庆香格里拉小中甸镇,联合村的吴公噶达家生产藏刀已经有 900 年历史。“噶达”也称为卡萨,吴公噶达家后人、今年 31 岁的七林邓主,如今是卡萨文化的大力推广者。
藏香传承
藏香最早起源于藏地先民的祭祀,尤其在佛教盛行时成为寺院、修行者的必備品。“2002 年非典、2003年禽流感时,藏区的藏香都被卖光了。”非典时期,向巴江参正在西藏学习,他曾目睹了一场传统藏香从藏区走向内地的“盛况”。起初,他认为这是一种文化的认同,直到现在,他自己经营了一家集藏香传承、研发和生产的文化传播公司后,他才意识到,藏香正在迎接产业化发展之路的到来。
尼西黑陶
汤堆村,历史上是滇藏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马帮、商队在此食宿、中转。借此通道,本与茶马文化浑然一体的传统黑陶制品被马帮带至丽江、中甸、大理、怒江甚至是四川、西藏等地。20 世纪 90 年代后,原本“以物易物”的尼西黑陶产量不断扩大,手工艺人快速增长,黑陶手工艺传承规模空前,产品种类也从传统的生活用品、宗教用品中衍生出了手工艺品。自此,尼西黑陶从汤堆村走向了村外市场,逐步完成了从零散生产到产业化发展的转变。
唐卡:一场文化苦旅
在迪庆,古老的唐卡按照严格的几何比例,体现着庄严神秘的美。绘制唐卡需要画师带着虔诚的心,用严格的人物比例、反复打磨的棉布、取自天然的矿石颜料作画,唐卡画的人物造型生动、色彩绮丽缤纷,可以保存数百年而不变色。唐卡的题材涉及藏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被称作藏族的“百科全书”。2006 年,唐卡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藏医药的“智慧养生学”
1980 年开始学习藏医药,1988 年赴西藏藏医学院攻读藏医药学,1993 年回迪庆组建香格里拉藏药厂,1997 年促进迪庆香格里拉藏药厂 GMP 规范开发建设。2016 年,他担任董事长的迪庆香格里拉蓝琉璃藏文化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 GMP 认证。在从事藏医药事业的 36 年里,洛嘎仁波切不仅是迪庆藏医药发展的亲历者,更是迪庆藏医药产业化发展的推行者。
“香格里拉”的歌舞想象
11 月初的香格里拉已进入冬季,昼夜温差高达 20℃左右。当地的藏民早在夜幕降下来之前就回到烧着炉火的家中取暖。但即便是这样,位于坛城广场的文博剧院门口还是排着长队。队伍中多是来自省外的游客,他们中有的是白发苍苍的老者,有的是 90 后的小情侣,虽然年纪不同,兴趣不同,但都希望借助《香格里拉》这部反映藏族文化的歌舞诗画来展开对香格里拉的所有想象。
遗世独立同乐村
在中国乡村产品结构同质化现象严重的今天,同乐村遗世独立,以傈僳族传统民俗文化为特色,在众多乡村旅游产品中脱颖而出。专家认为,“在乡村民俗、民族风情和乡土文化上做好文章,乡村旅游产品将具有较高的文化品味和较高的艺术格调。”
刘守英:让乡村复活
“香格里拉具备成为世界最佳旅游胜地的条件和禀赋。但是对比世界闻名的旅游城市,香格里拉还需不断强化体制、转变机制,必须上升到国家层面来设计、规划旅游产品,做到文化自信和软实力的输出才是真正目的。”
李霞:诗意地回到乡村
“我们会将龙巴纸这项传统手工艺演绎成大地乡居的一个主题产品——用于造纸的植物可以做成乡村的景观,造纸的过程可以跟手作结合起来让游客体验。这种特别的纸张,还可以变成装饰品出现在我们的乡居空间中,也可以做成各种文创商品。”
7 栋藏式民居的民宿畅想
最近,从小在小中甸阳塘长大的七林邓主,一直在琢磨怎么把村子里闲置的几栋藏式传统民居更好地保护、利用起来,发展乡村旅游。传统村落的保护与乡村旅游发展如何平衡?在传统与市场的博弈中,乡村应该何去何从?“一方面要守住我们的传统,一方面又要在经济发展中满足人民群众追求高品质的生活需求。”云南省林业科学院研究员马建忠以一位藏族学者的身份,为我们解读了藏式传统民居保护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关系,探讨了民族工艺、文化展示的平台构建。
住在三江并流最美风景里
早在乡村旅游概念正式落户中国之前的 2000 年春节,白玛多吉拆掉了自家位于香格里拉克纳村的老房子,开始修建酒店。为节省成本,从设计到施工,他只请了一个当地的木匠,其余都由自己一手完成。2001 年 10 月,松赞绿谷酒店正式开业,22 个房间,全部藏式风格。
世界级“香格里拉”如何造
早在 5 年前,香格里拉就有了全域旅游的思路雏形。迪庆州委常委、州委宣传部部长吕兵回忆,当时,迪庆当地意识到门票经济的局限性,开始寻找一种全民参与、全民致富的旅游新形态。“一个全域旅游思路的雏形,为我们找到发展的方向。”经过 5 年的摸索,迪庆已经打开了全域旅游的局面。
盘点endprint
2016 云南文化产业 百舸争流千帆竞
2016 年,围绕“推进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目标,我省文产工作紧盯园区、企业、产品、人才、品牌、活动等要素,全面发力,精心谋划,狠抓落实,文产发展呈现出“百舸争流千帆竞”的繁荣局面,绽放璀璨光华。
《云南文产“十三五”发展规划》出台
重点打造六大主导产业
助推园区品牌打造
发挥文产集群效应
持续助力云南特色文产发展
云南布艺产业国内国际瞩目
重视项目交易和文创开发
文博会成为重要平台
对外招商引资
为文产发展注入新活力
积极走出去
提升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扩展文化企业融资渠道
培育大型文化企业集团
人才和品牌两手抓
不断培育示范性领头军
云南礼物
丝丝入扣 葫芦丝
云南是葫芦丝的发源地,它主要流传于傣、彝、阿昌、德昂等民族中。云南葫芦丝可分为高、中、低三个档次,常用的有小 D、C、降 B、G、F 调。这种乐器一般用天然葫芦作为吹气壶,将三根长短不一的吹奏管并排插在葫芦的下端,中间较长的一根叫主管,开七孔;旁边的两根为副管,一支为高音,一支为低音。葫芦的上端装有吹嘴,指按中间主管的音孔,在奏出旋律的同时,左右两根竹管同时发出固定的单音,与旋律构成和音,其音乐轻柔细腻,圆润质朴,极富表现力。
人物
曹六一:手工著色 60 载
黑白照片借助着色技术有了油画般的色彩,着色师傅除了需要遵循基本的人物结构、空间原理外,还得表现出衣物的材质。而且在大部分时候,着色师傅在给照片上色前并没有看过照片的原场景,因此这也十分考验着色师傅的色彩搭配能力以及审美品位。
自然
被称作“虎”的鸟儿
栗喉蜂虎的羽色特别艳丽,头部和上背呈铜绿色,背下半部及腰为蓝色,细长突出的尾巴也是蓝色,腹部为浅绿色。在它飞行时,翅膀下面的羽毛是橙黄色。而它最具标志性的特点是栗色的喉部,这也是“栗喉蜂虎”一名的由来。
美食
当酸菜遇见猪脚
富源酸菜猪脚正融入越来越多的城市生活,但只有到了富源,才能吃到最本乡本土、令人啧啧赞叹的传统好味道。富源酸菜猪脚是一道“地产地销”的美食,本地猪种富源大河乌猪、自制红萝卜酸菜、本地产番茄、富源山泉水……酸菜猪脚的味道由这些食材加上富源的自然气候条件共同作用而成。一旦脱离了这方水土,那种多因素交汇出的味道也会有所湮灭。有人把富源的猪脚、酸菜全部打包,换个地方煮出来,味道怎么都不一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