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类节目对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启示

2017-07-06 13:19陈思建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7期
关键词:类节目亲子流动

孙 琳,陈思建

(1.菏泽学院学前教育系,山东菏泽 274000;2.福建农林大学艺术学院,福建福州 350002)



■学前教育理论

亲子类节目对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启示

孙 琳1,陈思建2

(1.菏泽学院学前教育系,山东菏泽 274000;2.福建农林大学艺术学院,福建福州 350002)

如今流行的亲子类节目试图寓教于乐,并为此而颇受大众欢迎,其呈现的场景与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状况在父母角色的缺失、亲子对陌生情景的不同理解、儿童较强的独立选择、亲子社会交往边缘感知的不同等方面相类似。流动儿童教育环境的改善需要政府、社会、家长等各方面的合力,而家庭教育理念则可以借助于亲子类节目的普及来进行一定引导。此类节目尤其有助于流动儿童家长教育理念的革新、家庭教育氛围的营造。

流动儿童;家庭教育;亲子类节目

伴随当代传媒的迅速发展,我国电视人口的综合覆盖率在2006年已达到96.23%[1],甚至5、6个月的新生儿每到一定时间都吵着闹着要看电视,看电视成了千家万户茶余饭后的必备娱乐方式。亲子类节目即充分利用了电视的普及,多采用亲子互动的参与形式,且大多呈现具有一定的陌生性和挑战性的特殊场景,而又不离生活本身,因其节目的戏剧性、娱乐性以及生活性广受家庭关注,成为家庭共同喜爱的节目形式之一。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亲子类节目对于受众有一定的公平传播性,如果从正面引导可以成为社会普及教育理念、增强家庭凝聚力的有效方式,尤其因其场景的某些类似性对于流动儿童的教育来说也是一种非常有效且颇受欢迎的手段。

流动人口2012年在我国已达2.36亿[2],关于流动儿童教育状况的关注日益成为热点,毋庸置疑流动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差、在陌生情境中容易产生各类发展性问题,尤其是流动人口家庭家长的家庭教育理念亟需革新,特别是0-6岁流动儿童家庭的早期教育如不进行适当干预,很容易在城市中造就新的弱势群体,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发展。

一、亲子类节目中教育观念的提出

继宫廷戏、穿越剧、选秀、相亲等类型娱乐节目充斥荧屏之后,伴随《爸爸去哪儿》收视率的持续火爆,亲子类节目成为各大电视台的新宠,在2014年即有约24档亲子类节目占领荧屏,看其名称如《家有儿女》、《爸爸你好吗》、《宝宝来啦》等来看,亲子互动必然是其内容的核心要素。但正如各大媒体对此的争论,同类节目的跟风所追求的不过是收视率,体现的是娱乐至上的精神,因其创意相对不足,新奇感一旦冷却,其中大部分节目会“见光死”,难以形成开局时的火爆。经过几年的沉淀,确实亲子类节目有些已经凋零,但也有像《爸爸去哪儿》已更新至第四季,爸爸与儿女变了数茬,但热度相对不减,另外像《了不起的孩子》、《爸爸回来了》等类节目也在不断涌现。从单独二胎到全面二胎的放开,孩子日益成为家庭乃至整个社会关注的某方面焦点。

而换个角度来看,亲子类节目在当下之所以走红,也体现了电视媒体长期对真正童心和亲子教育问题的忽视。如,《爸爸去哪儿》韩国版调查结果表明:此节目最大魅力点在于“孩子们纯真的童心”;其次是“重新发现了父爱”;第三则是明星的加盟;第四才是“作为养育孩子的父母有许多共鸣”[3]。从中可以发现,此类节目虽然追求收视率,但也切实起到了普及儿童教育观念、引发观众反思的目的,对于观众来说能够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观众收看电视节目很大程度上第一目标是娱乐,但相比较而言在保证“好看”的前提下寓有教育性是广大家长的“更爱”。尤其是对于流动儿童家长来说,平时陪孩子进行户外活动的时间相对不多,亲子类节目能够从一定程度上让家长感觉到对比,从而受到启发,将抽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陪伴孩子。相对于纯粹搞笑或娱乐至上的节目,他们更欢迎有教益性的电视节目,而且从中也能更好地学到实用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寓教于乐是《饭没了秀》、《爸爸去哪儿》之类节目之所以火爆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节目场景与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状况的相似之处

《爸爸去哪儿》镜头中天真孩童与父亲身处陌生环境中,无论是不满、不安还是快乐、开心都展露无遗,而父亲们家务能力的薄弱以及面对孩子出现哭闹、不合作时表现出的无助,都从一定侧面揭示了家庭教育中遇到的某些困境,尤其是身处陌生环境的境遇与流动儿童家庭更是拥有很多相通之处,像父母整日为生活奔波,与孩子相处时间较少,相对关心孩子的物质生活,较少关心孩子的精神需求等,在他们的家庭教育中像电视节目所凸显的某些同类的问题同样存在,且相对而言还要更加严重一些。可以说,在此类节目中,从某些侧面突出表现了家庭教育理念中某些亟需革新的地方。

(一)父母角色在儿童生活中的缺失

在亲子节目中,虽然也有导演的一定安排,但儿童的表现都是“天真”的,是本色出演,与成人的表演完全不同,这也是亲子类节目得到观众首肯的重要原因之一。在《爸爸去哪儿》节目中,突出地表现了父母角色在家庭教育中的缺场,这可能跟明星爸爸们的职业有很大关系,然而这也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儿童的“家长由于平时工作繁忙且多数人缺乏专业的教育知识,与儿童的亲子互动时间少、频率低,不关心儿童的情感需求,造成亲子关系疏远”[4]。而由此考察流动儿童家庭,此类问题可能更为突出。因为生存压力、工作性质、工作环境等原因,流动儿童的父母身处陌生的城市,往往需要早出晚归地打拼生活,与儿童每天接触的时间非常少,甚至有的家长在孩子“起床前离家,上床后回家”,每天孩子连见父母一面的机会都没有。3岁以上孩子们白天大部分时间都在托儿所或幼儿园,而陪伴0-3岁流动儿童最多的则是他们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或者直接就是保姆,大量相关研究都明确指出,父母在生活中的缺失无疑对于儿童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尤其是父亲角色在家庭教育中的缺位对孩子造成的影响更大。但在流动儿童家庭中,此类问题将长期存在,尤其需要思考的是大部分家长并没有意识到这样的家庭生活方式亟需改变。

(二)儿童对陌生情境的理解与成人不同

亲子节目的地点一般选择在陌生情境中,而儿童因为年龄小、生活阅历少、接受能力较差等,往往更加难以适应新环境,在适应过程中,他们亟需成人的重点关注。流动儿童及其家庭身处排斥的社会空间和异质文化的双重挤压下,往往显得非常无助[5]。流动儿童家庭往往属于城市中的外来户,无论是生活环境还是交往空间,都与在老家时不相同,尤其是留守儿童为了上学到父母所工作的城市中,与非流动儿童相比,缺少熟悉的环境、熟悉的亲戚朋友,遇到困难无法及时寻求有效的帮助,更会经历种种心理的变化。如不充分关注到儿童的适应特点,对于流动儿童的心理发展非常不利。此类节目对于儿童适应性的关注理应会引起家长们的思考。

(三)儿童较强的独立选择意识

对于流动儿童的家长而言,他们普遍认为城市中有着更好的生活环境和教育资源,社会服务配套设施完善,更适合于儿童的长期发展。但儿童毕竟是有独立意识的个体,就像电视节目中所展示的画面,到了一个新环境如果孩子不喜欢在某个地方居住,不喜欢玩某种游戏,无论家长如何劝说也无济于事,即使儿童暂时表面上认同了家长的决定,但心理深处也是不满意的。在流动儿童是否乐意在城市中生活、上学问题上,大部分家长没有充分考虑孩子的意愿,这也是节目给我们的一点启示。近些年虽然“逃离北上广”口号日响,但真正这样做的人非常之少,从各地房价的上涨趋势明显可见此趋势。

(四)亲子社会交往边缘感知的不同

在儿童的眼中,所有人没有成人眼中的职位、背景、权势等的区别,所有人都是平等的,正像节目中的孩子并不会因为自己是明星的孩子就有什么优越感或需要刻意回避的情境,与此相对应的是成人明星往往会用戴墨镜等举动来回避与周围人的交往,这正是亲子类节目受到观众欢迎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在调查中发现,很多流动儿童存在着自卑、害羞、不合群等现象,这种共性特点的出现无疑跟社会氛围和家庭影响有很大关系。

三、亲子类节目对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启示

在一个电视媒体共享的社会环境下,流动家长可以充分利用媒体中的教育资源,提高和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尤其是0-6岁的早期教育理念更应该是亲子类节目所极力要宣传的。通过电视媒体,无论是流动家庭还是非流动家庭都能得到同等的教育资源,通过媒体的影响普及0-6岁儿童的教育理念和知识,多开辟一些知识类讲座节目,如,“关键期”儿童的教育实践、儿童反抗性强怎么办、如何保证早期儿童营养等,可以切实改进流动儿童家长的教育理念,并为他们的家庭教育提供切实可行的策略。亲子类节目与流动儿童生活情境的某些相似性可以为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提供以下启示。

(一)父母角色重归家庭

受教育程度、经济条件、社会地位等因素影响,流动人口家长往往在教育理念方面存在着不少误区,如,不太重视早期习惯养成教育,更多关注学业教育,有专家相关研究数据表明:97.2%的流动儿童家长期望孩子读到大学甚至研究生,并表示为了孩子上大学“砸锅卖铁”也在所不惜,而对于0-6岁的学前教育较为忽视。大部分家长只能顾及到孩子的衣食,而无暇或无意顾及到孩子的情绪情感、兴趣爱好和行为习惯等[6]。在这些理念中并没有充分尊重儿童的自我需求,更没有注意到父母自身角色在儿童教育中的重要性。而“家长如何看待幼儿教育、如何看待亲子活动以及如何看待幼儿,影响着他们在亲子活动中的角色扮演”[7]。亲子类节目让大量家长反思自己在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在流动儿童家庭教育中,父母的缺席可能是比较大的一个问题。此问题的发现为父母重归家庭教育奠定一定的理念基础,而父母角色的回归对于流动儿童家庭而言更为关键,流动家庭父母可以充分利用晚上和节假日多陪伴孩子,多与儿童参与共同的游戏或活动,以弥补白天与孩子相处时间较短的不足。他们的回归不但能够更好地让儿童感受到家庭的氛围与温暖,也能令自己更容易融入到陌生的城市之中,亲子之间的情感联系亦会更会紧密。

(二)增加儿童融入陌生情境的指导

流动儿童家庭远离故乡,会遇到很多实际问题,但换个角度来看,也为儿童接触更多的环境、更多的事物提供了条件。比如说非流动儿童很多从小娇生惯养,生活空间往往局限于城市,每天生活在钢筋水泥的环境中,虽然家庭成员有机会去异地旅游,但毕竟时间有限,深入接触大自然的机会不多,大部分非流动儿童分不清韭菜和麦苗的区别。而流动儿童往往故乡地处农村,每年有时间回到故乡生活一段时间,生活空间相对更为广阔,无论是城市环境还是乡村环境,都是一种很好的教育资源,现在有些亲子节目特意组织城市里的儿童到乡村体验生活,但效果与流动儿童的真实生活情境相比肯定大打折扣。为此,流动儿童家庭可以有意识地让0-6岁的儿童多接触陌生情境,多接触新鲜事物,多方面促进他们更好地适应周边环境和城市生活。

(三)尊重儿童的独特性

儿童不是小大人,他们拥有自己独特的感知能力和独立的选择权力,这一点在亲子类节目中表现的异常明显。亲子节目中刻意展现的童真、童趣,实际上亦表现了儿童独特的选择性。受此启发,流动家庭要充分尊重儿童的意愿,允许儿童有自己的选择,努力营造良好的家庭交流氛围。在家庭的布置方面,家庭可以贫穷、可以简陋,但一定要营造精神温馨、让孩子有安全感的交流环境,在学校的挑选、课余时间的安排、兴趣班的选择等方面都要有儿童自己的参与。

(四)增加儿童社会交往的支持

亲子节目中多强调儿童的社会交往没有成人世界中的地位、权力、金钱、职业等方面的限制,他们的世界是平等的。受此启发,流动家长应在条件允许的条件下,多与儿童沟通、交流,并有意识地利用周末、晚上等时间多与孩子一起参加一些社会上或社区里组织的活动。此外还要刻意地鼓励孩子多与周围的儿童尤其是非流动儿童交往,对于孩子领进家门的朋友进行热情招待,平等意识的营造很大程度上靠家长的开明教育思想。

媒体受众人关注,普及面广、社会影响力大,尤其是对于观众基本上没有选择性。亲子类节目的火爆为我们通过媒体普及早期教育理念开辟了思路,也为社会教育公平环境的营造提供了必备的途径之一。只是正如很多批评声音所指出的,电视节目还在为争夺收视率、提高广告收益而进行无序竞争,公众服务性意识还有不少欠缺。为更好地营造社会教育氛围,切实关注社会中如流动儿童之类的弱势群体,应尽量少些娱乐性,多些教育性;少些谋利性,多些公益性;少些哗众取宠的噱头,多些真情实感的流露。

[1] 宣宝剑.媒介形象[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4.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3》内容概要[EB/OL].http://www.nhfpc.gov.cn/ldrks/s7847/201309/12e8cf0459-de42c981c59e827b87a27c.shtml,2013-11-22.

[3] 佚名.亲子类节目再陷跟风怪圈 ,将有24档亮相荧屏[EB/OL].http://www.ce.cn/culture/gd/201311/20/t20131120_1778773.shtml,2013-11-22.

[4] 陈璟.基于移动终端的亲子教育软件理论模型的设计研究[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6(2):61-63.

[5] 张兴杰,杨正喜.非政府组织对流动农民工子女教育的支持——以广东省东莞市横沥镇隔坑社区服务中心为例[J].西北人口,2010 (2):36-40.

[6] 王晓芬,许铁梅.外来务工家庭与幼儿园家园合作的现状调查[J].幼儿教育(理论科学),2010 (11):52-55.

[7] 王静.幼儿园亲子活动中家长角色定位[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6(1):12-14.

[责任编辑 张雁影]

The Enlightenment of the Parent-child shows to the Floating Children's Family Education

SUN lin,CHEN Si-jian

(Department of Preschool Education,Heze University,Heze,Shandong 274000,China;(School of Art,Fujian Agriculture University,Fuzhou,Fujian 350002,China)

Recent years,many parents and children TV shows,which make entertainment a medium of education,get popular among the public.The setting of these shows shares a lot with the family education of migrant children in the absence of a parent,different understanding of strange physical setting,children's independent choice,various perception on marginal social interaction of parents and children.The improvement of migrant children's education requires a joint effort from government,society and parents.Parents and children TV shows may serve as instructions to family education ideas,which further contribute to the innovation of migrant parents' educational concept as well as the construction of an appropriate atmosphere for family education.

migrant children; family education; parents and children TV show

2017-03-15;

2017-03-19

江苏省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5JYC003);菏泽学院教学改革项目(HZXYJG2005)

孙琳,男,山东济南人,菏泽学院学前教育系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文学,教育管理;陈思建,男,福建福州人,福建农林大学艺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美术教育。

G616

A

2095-770X(2017)07-0026-04

http://sxxqsfxy.ijournal.cn/ch/index.aspx

10.11995/j.issn.2095-770X.2017.07.006

猜你喜欢
类节目亲子流动
流动的光
为什么海水会流动
电视访谈类节目的提问艺术
刍议电视访谈类节目的主持技巧
电视社教类节目编辑的几点思考
如何主持好广播谈话类节目
亲子脸
亲子脸
亲子脸
亲子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