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为本 止于至善

2017-07-06 23:42徐晓
前线 2017年6期
关键词:格物齐家亲民

徐晓

《大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系统论述道德修养的知、情、信、意、行的文章。朱熹曾说过:“某人要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妙处。”一方面是说《大学》犹如建房子的骨架,包含为人为学的纲目;另一方面是说“四书”是一个体系,读书要成系统地读。

《大学》开篇就阐明了为人为学的纲目。“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所讲的宗旨,在于弘扬高尚的德行,在于亲爱民众,在于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明明德”“亲民”“至善”就是“三纲”,也是修身的目标。随后《大学》又提出了“八目”。“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便是“八目”,是实现“三纲”目标的具体方法。

“三纲”中修身的最高境界是“至善”。达到“至善”需要具备“明明德”和“亲民”。“明明德”属于个人道德意识方面的目标,需要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去实现。“亲民”是道德修养方面的目标,需要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去实现。“明明德”和“亲民”之间又互相作用、相辅相成。这样,《大学》自上而下,把总目标“至善”大而化之,形成了一个以修身为本、纲目结合、知行统一的目标网络。

《大学》认为上至天子下至平民,都要把修养品德作为根本,这是认知的最高境界。正所谓“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事物有它的根本方面,应当首先抓住它的根本方面,才算掌握住原则,只有修身之后,才能治国、平天下,从而体现出修养品德的重要性。

《大学》中对于修身的具体过程也进行了详细的指导。具体完成顺序依次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之前属于内在道德意识,之后属于外在道德修为。格物和致知是对伦理道德认知的过程,而诚意和正心是消化吸收的过程。通过这四个阶段才能将一个人的知、情、意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外化为符合伦理道德的行为。齐家、治国、平天下便是外在的行为,也是政治实践。它是适用范围由小到大,层层推进。“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中国的封建社会是以家族为基础,只要家族治理好了,才能有能力去治国。“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就是说要平定天下,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国家不要把财利当利益,而应把仁义当利益。用仁义去治国,才能治理好,才能平天下。

《大学》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全文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对做人、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性。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

责任编辑 / 金蕾蕾

猜你喜欢
格物齐家亲民
01-02合刊
捉蚂蚱真有趣
生活,让数学更加“亲民”
笑一个
以《大学解》为例试析荻生徂徕的政论
孔子论领导的两种智慧
不需这么多“亲民”
齐家古玉:4000年前神秘部族的绝版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