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新光
摘要:文化建筑外部空间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构成要素,是人们进行文化活动的开放场所。本文通过对广州珠江新城文化艺术广场的人群活动调研,基于环境行为学的角度浅析人的使用行为与空间环境之间的联系,并针对存在的不足提出改进的建议。
关键词:公共空间;使用行为;文化广场
中图分类号:TU984.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024(2017)08-0134-02
1.调研对象与研究方法
大型公共文化空间包括文化建筑单体和建筑与外部交接部分的公共空间、几个建筑之间的公共空间、与城市环境相连的公共空间等。人们在文化建筑外部环境中聚集、停留和进行各种活动的场所,为公众提供了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
文化艺术广场位于广州珠江新城CBD中央区域,由广州大剧院、广东省博物馆、广州市图书馆以及广州市第二少年宫四栋大型公共建筑及其围合形成。北临珠江新城的商业办公区域,南面是举行过亚运会的海心沙公园,与广州塔隔珠江遥相呼应;文化艺术广场包括中心区域,休闲空间,还有各文化建筑自身配有的入口广场等,广场内建筑采用分散式布局位于中心广场两侧,形成了秩序的空間序列,并延伸到海心沙的亚运广场。(图1)
本文以珠江新城的文化艺术广场作为主要的实体对象,将广场空间内使用者的行为活动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探究使用人群在广场空间的活动特征以及文化艺术广场空间的环境情况。调研方法主要采取实地调查法。实地调查主要采用观察和现场访谈的方法,并进行记录分析。本次调研为2015年06月,09月,12月三个时间段分期调研。
2.使用行为分析
空间环境与人的行为是相互作用的。一方面,人们去适应环境,使人的行为服从环境;
另一方面,人们会控制和选择环境。根据对行人行为方式的分析,发现其在活动时间、活动目的和活动需求上具有自己的特点,分析城市文化空间应从它的三要素——活动主体,事件和场所加以分析。通过对行为模式的探究,得出环境行为之间的互动关系,为广场的规划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2.1基于活动主体的分析
城市广场空间使用者数量的直接表现出广场空间是否具有引导性,调研区域内活动人群主要由附近居民、工作人员、游客和特定文化活动人群四大部分构成。针对调研区域内场所进行统计,分别在08:30-09:30,10:30-16:30,17:30-18:30三个时间段内,取30分钟内附近居民、附近工作者和游客的人数代表一天内各空间内的不同人群比例。根据空间活动主体的行为特征,将使用者数量分为四类,包括一人单独、二人结伴、三人同行及三人以上活动。根据调研,文化广场选择单独一人的占43%,两人结伴的占26%,选择三人同行的占22%,选择三人以上活动的仅占9%。由此可见,广场周围多以商务办公功能为主,加之景观布置对广场空间的影响,使用者多以小群体行为活动为主。使用人群的活动行为具有显明的个体差异性特征。(表1)
2.2基于活动事件的分析
扬·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中提到:外部共公共空间的活动可以划分为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三种类型。由于受文化、旅游和商业三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区域内行为活动是具有文化属性的多元化城市公共活动。必要性活动:路过:附近工作者上下班等;各类培训活动和教育活动;自发性活动:附近居民、工作者散步或者运动等;游客散步、购物或者用餐;休息、阅读或者吃零食;社会性活动:交流:游客之间问路聊天等;附近居民之间交流,接孩子家长间交流等;一起观看演出、运动;参与商业活动。
2.3基于活动空间的分析
文化艺术广场从建筑空间到城市空间的过渡情况来说,可以分为两个空间层次:
层次一:以中心广场为主,滨水堤岸、共享和休闲空间为辅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为市民提供了多种类型及不同场所体验的活动空间。
层次二:博物馆、图书馆、大剧院和少年宫这四座主体建筑周边及围合之内存在有主题专属于建筑主体的外部空间,这一层次的外部空间私密性较前者强,开放程度稍小。如广州大剧院和广州第二少年宫与广场立体式连接,底层架空既形成良好的活动空间,又保证了视线通透,提供较多灰空间,加强与中心空间的衔接;而广州图书馆平行接人广场空间,建筑采用悬挑的形式提供较好的入口复合空间;而广东省博物馆采取下沉式界面进入,营造出较好的入口氛围,场所围合感较强。
3.文化建筑外部空间规划设计探究
3.1融入日常生活的广场空间
文化活动人群和周边市民是空间内的最主要活动者,空间与行为相结合,才构成一种行为的场所。调研表明,文化艺术广场空间尺度大,但大尺度的空间形态某种程度上会牺牲内部人性化尺度的设计;规划设计上应开展各种形式的广场公共活动,增加文娱活动设施,该区域广场避雨设施较少,造成雨天广场停留人群少。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在文化广场适度增加避雨设施,同时在广场建立覆盖广场周边的公共WiFi热点,为市民提供无线网络服务,进一步增加广场的公共参与性。
3.2环境景观
外环境中的绿化环境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点缀和丰富着人们的生活。在调研过程中,文化艺术广场上的铺装、草坪、树木、雕塑小品构成广场空间的主要景观;但广场绿化分布不合理,广州大剧院部分基本没有高大的乔木,少年宫架空层的树木遮挡建筑,大剧院和博物馆大面积的绿化草坪只具有观赏作用而使用率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使用者对空间的使用;除了大剧院的一层室外水景外,在广场部分几乎看不到任何亲水景观。影响了广场的整体品质,适当地增加水景形式,提供使用者更好的亲水机会。
4.结语
文化类公共建筑外部空间不仅是建筑附属空间,其扮演着复合建筑与城市空间的角色,是成为城市公共生活的一部分。而其设计应该以使用者的需求出发,着重考虑人的行为特征,构建符合人们日常行为的场所。从而形成一种融于城市空间,具有文化属性、多层次结构、多行为复合的开放空间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