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实现语文教学中的对话

2017-07-06 21:28张立功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27期
关键词:师生文本课文

张立功

(泰安岱岳区徂徕一中,山东泰安,271029)

《语文新课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里所说的“对话”,已不是一般語言意义上的对话,而是一种教学对话。它意味着对话双方彼此敞开心扉,相互接纳。阅读是一种创新过程,语文课堂教学就是要努力去实现这种过程,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对话氛围。最终,以发展学生思维,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宗旨。如何实现语文教学中的“对话”呢?在实际教学中,试着从以下几方面地改变来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

一、用“心”体验学生,给予对话“基础”

(一)从“激发”阅读兴趣,到“激活”对话欲望

教育家那什维利认为:“衡量教师好坏的一条重要标准是你的学生是否有阅读的愿望。如果大部分不愿意阅读,那么这个教师就不是一个好教师;如果班上大部分学生都愿意阅读,那他就是一个好教师;如果班上全体学生都喜欢阅读、热衷于读,那他就不仅是一个好教师,而且也是一个优秀的教师。”

对话的前提就是学生充分地阅读,即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如果失去了学生富有个性的阅读体验,那么对话也只能是“空中楼阁”。同时,只有学生对阅读文本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表现欲望。

(二)从“尊重”学生思想,到“积极”参与对话

当教师解释他要说明的事件和谈话的时候,必须克服那种形式主义、装腔作势的作风。如果班级里能创造一种推心置腹地交谈气氛,孩子们能把自己的各种印象和感受,怀疑和问题带到课堂中来展开无拘无束的谈话,而教师以高度的机智引导并参加到对话中,发表自己的意见,就可以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同时,尊重学生思想,是师生“对话”的情感基础。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师生互动中形成体验、探究的氛围。

更关键的是,生生之间也必须是平等的,教师既不能在课堂教学中使一部分学生成为“对话”的“贵族”,也不能使一部分学生沦为“对话”的“奴隶”。要实现生生之间的平等,教师就要学会调控自己,清除自己的依赖心理,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平等对待学生,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如教《把心脏带回祖国》这篇课文之前,学生在校图书馆找到名为《肖邦日记》的课外读物,我有意地让他们把其中与课文相关内容的资料采摘下来。并试着把这些课外资料经过整理后,重新纳入课文中,并要求安排合理,说说自己这样安排的理由。

课外资源的有效利用,既让学生充分感知文本,又激发了学生新的体验,为学生提供了“对话”的内容和基点,使课堂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用“心”钻研教材,开拓对话“空间”

要实现课堂上教师、文本、学生三者有效的“对话”,除了尊重学生体验之外,还必须建构在教师很好地把握教材的基础上。于永正也曾经说过:“我备课没什么诀窍,就是那么翻来覆去地诵读、默想,当读出自己的理解、情感,当读出了文章的妙处,当读出了自己的惊喜,我便敢走进课堂。”

(一)向文本要空间

教师的着力点应放在疏通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渠道上,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充分感知。阅读时,各种相关的知识与生活体验都被读物的信息激活,与文本意义发生碰撞。也就是说,文本给对话提供了凭据和依托。教师善于挖掘文本中的“引爆点”,组织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借以形成独特的体验,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如我在上《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时,我故意把借写成了“骗”,学生马上发现了问题:明明课文中诸葛亮是从曹操那“骗”到了箭,而文中却写“借”呢?一时间,学生的思维活跃,都纷纷再次细细地读课文,认真地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笔者认为,教师就应该善于从无疑处质疑,引发学生再次品读文本的兴趣,开发学生广阔的思维对话空间。

(二)向生活要空间

有些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置之度外的,教学前有意地指导学生留心去观察,从而在实际观察中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给“对话”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新空间。

如教《学会合作》这篇课文之前,我请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去观察,有哪些是合作?并把它写下来,学生带着问题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等我教学时,每个学生都写了满满的一张纸,而且他们还说有很多事例没写进去。同时在教学时,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对合作的理解加以引申和例证。这样使文本与生活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演绎成平等、开放,不断生成创新火花的对话过程。

三、用“心”推进生成,创设对话“平台”

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交流应该是渐进式的、生成式的,其间需要三者之间不断地融合、激活。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既有知识被他人的视点唤起了,这样就可能产生新的思想。在同他人的对话中,正是出现了与自己完全不同的见解,才会促成新的意义的创造。”因此,课堂教学中的“对话”,形成了不同的“平台”。

(一)学生和文本、学生和学生对话

学生和文本,学生和学生的对话是语文教学中的主导。它是学生基于对文本独特体验基础上,各种思维碰撞的结果。这也是学生畅所欲言的空间,需要充分地给学生以说、讨论甚至于辩论的权利。从而推动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给教师引导的渠道。

(二)师生对话

师生对话成为推进生成的动力,形成生成的合力,也是教师“平等中的首席”的体现。这里的“对话”和过去的谈话截然不同。它是教师进行合理引导的工具,是引发下一个讨论的契机。教师就要时时留心,有意捕捉“战机”,营造“对话”的高潮。这样,才能避免“对话”流于形式,流于“平庸”。

(三)自我内心的对话

各种“对话”过程中,都包含学生、教师自我内心的对话。它是自我知识构建的过程,也是自我再创新的过程,更是形成能力的必要前提。因此,教师在对话过程中,就要充分地给学生自我思考的空间,并不是看似热闹的交流,就一定是非常有效的“对话”。

四、用“心”赏识学生,提升对话“品位”

如果“对话”的最后结果仅仅是形成一种师生之间唯一的标准答案,那么就失去了“对话”的真正意义。课堂中的“对话”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我体验、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虽然通过“对话”可能得不出什么结论,但却换来了学生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释放,这才是给予教育者最为丰厚的回报。因此,教师应用赏识的心,点燃“对话”中的闪光点,引发新的遐想。

用“心”去赏识“对话”中,看似平凡的见解,因为那是孕育天才的摇篮。

猜你喜欢
师生文本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背课文的小偷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背课文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