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的实施

2017-07-06 09:48王平�お�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2017年6期
关键词:导入训练初中物理

王平�お�

[摘要]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而且还可将艰涩、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更加生动、直观,有助于学生学以致用,文章结合教学实践探讨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

[关键词]生活化;初中物理;导入;训练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17005201

物理是一门与生活联系非常密切的学科,教材中的概念、规律都是从大量的生活事件与生活现象中提炼、总结出来的。生活化教学是指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将具体的教材内容和鲜活的生活实例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在分析生活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物理知识,提升物理素养。那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开展生活化教学呢?值得广大教师分析探讨。

一、课堂导入生活化

新课导入环节是物理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也是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环节。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普遍对自己熟悉事物中蕴含的科学知识很感兴趣。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努力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联系在一起,并挖掘出生活现象中蕴含的物理知识,从而以独特的形式展示给学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解开生活奥秘的好奇心,进而使他们都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比如,在学习沪教版初中物理《光的折射》时,就可用生活化的情境导入新课。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提前准备一个贴满卡通图案的铅笔放进一个装有纯净水的透明玻璃杯中,然后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对铅笔进行观察,并提问“角度不同,看到的铅笔一样吗?为什么同一支铅笔会有不同的呈现形式呢?”启发学生对出现不同现象的原因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并趁机导入新课,以便及时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铅笔的不同呈现形式转移到新课的學习上,从而为新课教学奠定基础。

二、课堂教学中的生活化

传统的初中物理教学将教材理论知识作为主要教学内容,而这些知识往往过于艰涩与抽象,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导致教学实效处于较低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为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积极性,教师应全面了解学生的知识背景、物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等情况,将学生兴趣作为组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尽可能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结合在一起设计教学方案,从而将原本抽象的物理知识变得更为形象直观,进而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使学生在回顾与分析自己熟悉的生活事件中获得丰富的物理知识。

比如,在学习沪教版初中物理《物态变化中的放热过程》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家中烧开水的过程,并让学生讲述水烧开后会发生怎样的现象。然后,教师提出“水在烧开的状态下,为什么会冒出白雾?”等一系列问题,启发学生分析思考其中蕴含的物理知识。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可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与思维能力,有助于教学效率的提升。

三、课后训练中的生活化

课后训练是学生巩固与拓展物理知识、透彻理解物理概念的重要途径,而且也是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有效形式。因此,教师应充分重视课后训练,并积极为学生布置一些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训练任务,使得学生在完成训练题目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对物理理论知识的理解,并逐渐提升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比如,在学习完沪教版初中物理《学会使用天平与量筒》后,教师就可为学生布置一些课后实践训练任务,让学生学习用天平测量一根香蕉、一个水杯等物品的重量;用量筒测量1公斤水与一公斤大米的体积,以便让学生熟练掌握天平与量筒的使用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有的物体重量很大,而体积却很小?重量与体积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从而为新课《物质的密度》的学习奠定基础。教学实践表明,在课堂训练中,学生可真切感知学习物理的价值与魅力,大大提高他们学习与应用物理知识的热情

[参考文献]

[1]施秀英.生活化情境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J].西部素质教育,2015(5):52-53.

[2]赵元.生活化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时代,2013(22):118.

[3]郑耀文.初中物理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方法的融入探讨[J].中华少年,2016(23):125-126.

(特约编辑南宾)

猜你喜欢
导入训练初中物理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切入生活,构建魅力初中物理课堂
微课对提升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性的作用分析
让文言文教学迸发思维的火花
日媒:日自卫队将以“训练”为名“出兵”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