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序微
(广西桂林市体操学校,广西 桂林 541001)
摘 要:蹦床运动员下肢力量的训练,是在对蹦床运动的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进行的。体育教师要不断探索,并形成一系列关于蹦床运动员的训练方法,增强运动员的实力,以培养更多的体育人才,促进我国蹦床运动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体育教学;蹦床运动员;下肢力量训练;实验研究
中图分类号:G8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8-0031-01
在蹦床运动中,加强关于力量和美感的训练以及关于动作的难易程度和创新性是比赛取胜的关键因素。因此,在蹦床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要注重蹦床运动员下肢力量的训练,这是促进蹦床运动各种动作顺利完成和保持美感的关键。同时,在蹦床运动的发展過程中,保持动作完成的稳定性则需要运动员不断进行力量训练,并在力量的训练中保持竞争优势和进行动作稳定完成基础上的创新。
一、蹦床运动的发展
蹦床运动在欧洲较早作为竞技项目出现。1997年,蹦床运动传入中国,并于次年成为全国范围内的比赛项目。蹦床运动作为一项新增的运动项目,被视为和跳水、体操等运动项目相同的项目群。近年来,随着奥运会项目的不断完善,蹦床运动成为奥运会竞技项目中的一项新增项目,得到了广泛的重视。我国的蹦床运动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将最初简单化的蹦床运动的训练不断进行优化和丰富,使蹦床运动成为能够进行系统化和全面性训练的运动项目。在蹦床运动的教学和训练过程中,运用各项训练方式对蹦床运动员进行运动技术方面、运动员心理以及运动员意志等方面的训练,对运动员的身体机能进行改善和提高,能帮助运动员在竞赛过程中将训练而获得的运动技能充分发挥。从近年来蹦床运动的比赛可以看出,蹦床运动不断体现出运动员的综合竞技能力,以及在比赛过程中不断进行的动作美感的增加和创新。虽然我国蹦床运动员在蹦床运动的动作质量方面有很大的进步,但是在难度动作的完成以及完成过程中的稳定性方面还不尽如人意。同时,我国蹦床运动员在运动的完成过程中对于旋、腾、翻等难度相对较大动作的完成的控制上也不稳定,因此,加强运动员稳定性的训练是至关重要的。在运动训练的过程中,不断加强运动员下肢力量训练的强度,是促进运动员稳定性的重要训练部分。很多高强度动作的完成需要下肢力量的支撑,因此,蹦床运动对蹦床运动员下肢力量的要求是非常高的。
二、教学中要加强蹦床运动员下肢力量训练
首先,在蹦床运动员的训练中,常见的是静力性练习法和组合练习法相互结合。采用静力性练习法和组合练习法的过程中,主要是提高快速力量和力量耐力的力度和促进人体的肌肉收缩相结合的训练方式。而在肌肉力量训练的过程中想要达到最佳的训练效果,就需要最大限度地训练肌肉的力量。通常进行大负荷的肌肉力量训练时,肌肉的负荷量越大,对于肌肉的大脑传感神经系统的冲击就越大,并且能不断增强肌肉的兴奋程度,提高运动员的肌肉力量。同时,通过对全身进行大负荷力量的训练,不仅可以达到对肌肉进行训练的效果,也可以增加对关节灵活度的训练。
其次,蹦床运动员还会运用等动训练法和组合练习法的方式进行力量训练。在训练的过程中,蹦床运动员主要依靠身体对外部负荷的刺激做出生理反应,而身体对这些反应产生的动作变化中具有一定的恒定性。在蹦床运动中,运动员在完成蹦床运动的相关动作时往往会受到重力的阻力,所以需要针对重力的阻力问题进行专业的训练。因此,运动员要注重锻炼肌肉的协调能力和肌群的协调力度。当运动员应对重力的力量得到提升,运动员的蹦床表现力就会得到提升。在下肢力量的训练过程中,当运动员的动作达到连续一致时,除了需要增加对抗重力的时间,还要不断增强对肌肉力量的持续训练,并进行具有针对性的练习。
最后,蹦床运动员的训练还可以通过动力性收缩练习与组合练习法相结合的训练方式。进行动力性的收缩练习,能够使蹦床运动员的肌肉力量、肌肉速度得到有效提高。最初的训练中有小负荷为主的训练,在训练过程中增加运动员的负荷程度,能增强他们肌肉的力量和速度。而在进行蹦床运动和动作连贯性完成的过程中,则需要运动员的肌肉耐力的持久性。运动员只有充分完成一整套的动作,才能使蹦床运动具有美感和艺术感。在蹦床运动中要完成翻转等高难度动作,需要运动员对肌肉进行动力性收缩练习,以增强运动员的下肢力量和协调性。
三、结束语
总之,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加强蹦床运动员下肢力量的训练。同时,在蹦床运动的训练中,教师不仅要让运动员进行力量的训练,还要在保持力量训练的基础上进行蹦床运动的整体连贯性的训练,以保持运动的竞技性。教师只有通过对运动员的下肢力量进行训练,才能使运动员在蹦床运动的动作表现和蹦床高度中将肌肉力量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创新是时代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蹦床运动中也是如此。因此,教师在蹦床运动中将难度动作进行创新是竞技比赛的一大优势,而肌肉力量则是这些创新的重要支撑。
参考文献:
[1]田汜明,张健,席繁宏,等.蹦床运动员下肢力量训练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14(01).
[2]郑晓鋆.暗示教学法在蹦床训练中的运用[J].当代体育科技,2016(04).
[3]高希彬,王秋灵.我国蹦床运动可持续发展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