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中华民族受日本法西斯入侵的危难时刻,左翼音乐运动及泉属地区抗日救亡运动形成、发展与高潮中涌现革命音乐先驱的事迹和他们的作品至今仍然在国人心中流传,更成为不能忘却的经典。
关键词:左翼音乐运动 泉属地区 抗日救亡
中图分类号:J64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10-0034-03
20世纪30年代,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的“左翼音乐运动”,在中共泉州地方组织领导下的泉属人民抗日救亡运动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37年10月,日本侵略军攻占金门县,1938年5月,厦门岛沦陷。随之泉州已成为抗日前线。在此期间,泉州各县城乡各阶层在中共地方組织的领导下,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先后组织各种抗日救亡团体①,开展各种抗日活动,团结教育唤醒民众。在中共地方组织的领导下,泉州地区所属城乡各界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高潮。当时的抗日救亡运动盛况可以说已达到如火如荼,泉州人民抗日呼声遍布城乡僻壤②。
抗战初期的抗日团体有如:抗敌后援会、泉州文化青年抗敌后援会、泉州文化青年抗敌服务团、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妇女抗敌后援队(妇抗队)、剧团、歌咏队等等。这些抗日救亡团体中事实都有中共泉州地方组织分派党员实施工作领导。如晋江县抗敌后援会、泉州文化青年抗敌后援会、泉州文化青年抗敌服务团,厦门沦陷后由厦门来到泉州的厦门青年战时服务团(即厦青团)、晋江抗敌直属宣传队、晋江学生抗敌服务团、以及较有影响的晋江安海二区抗战剧团(即二抗剧团);南安县“抗敌后援分会”的组织团体遍布南安诗山、码头、丰州等各行各界;惠安县在“抗敌后援会”成立后,还成立了救亡劝募队30个,抗日救亡宣传声势浩大,中共党组织在其中掌握相当部分领导工作,1939年5月,“惠安抗敌剧社”成立,演出了多场抗日歌剧,抗日救亡宣传愈发兴盛,永春县也一样,在后援会成立后,还成立“永春教育界劝募抗战救国捐献委员会”,医师工会也召开救护队成立大会;在安溪,中共党组织深入到县里妇女慰劳队、妇女识字学校;在龙门地区,组织知识青年办“半斋读书会”等宣传党的抗日救亡主张,组织巡回剧团演出;在德化县各教育机构、中学甚至小学,就地组织抗日救亡宣传组织、团体,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支援抗日前线③。
抗战初期泉属地区抗日救亡运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抗日救国的民族统一战线主张在民众中得以认可与支持,与当时中共泉州地方组织的正确领导以及本地许多音乐工作者、剧作家积极投身运动是分不开的。
“七七事变”后,中共中央发出“共产党员应实际上成为各地救亡运动与救亡组织之发起人、宣传者、组织者”的号召。中共泉州地方组织也正是这样贯彻执行了中央的指示。抗战爆发初期,“左翼音乐运动”兴起与发展,造就了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第一支自觉接受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革命音乐队伍,这支队伍在革命歌曲创作和群众歌咏运动的发动组织方面,创造了丰硕的成果和成功的经验。这成果与经验在党的正确引导下,给全中国抗日救亡运动注入了强有力的文化精神支撑。中共泉州地方组织领导下的泉州地区所属各民间抗日救亡团体也因此在民众中发挥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左翼音乐运动,集中了一批音乐界的有识之士,他们自觉的在党的领导下,投入到拯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中。党通过有意识组织活动与引导,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一批进步影片的放映,诸如《渔光曲》《桃李劫》《大路》《新女性》《洪水》《复活》等活报剧、舞台剧的演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当国内民众抗日呼声日益高涨之时,这批左翼音乐工作者们在以聂耳、吕黎等为首组成的团体组成了“业余合唱团”,这些成员政治上意志坚定,专业水平一流。他们不但置身抗日救亡运动之中,且许多还直接领导、联系一些群众性的歌咏组织,实际上已成为当时推动群众性救亡歌咏运动发展的核心力量。在党和左翼音乐工作者的引导支持下,上海这个大都市群众歌咏活动乃至上海的革命音乐运动,推动了全中国的抗日救亡运动,尤其是当左翼音乐家创作推广了一大批进步影片配乐、抗日救亡歌曲,几乎全国各地都有各种类型的抗日救亡歌咏组织团体在传唱救亡歌曲,宣传抗日救亡的思想主张。民间流传,文艺刊物、电台、电影、歌咏会等,无不激荡着让人热血沸腾的抗日救国、民族解放的旋律与歌声④。这批进步音乐家们的作为,印证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先进引领作用,印证了优秀传统文化在一个民族的灵魂深处,他的作用永远是不可低估的。印证了作为民族的有良知的进步音乐家、音乐工作者的历史担当。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地处东南沿海的著名侨乡泉州,以其深厚的文化文明底蕴,在中共泉州地方组织直接领导下,迅速接受拥抱党领导下左翼音乐运动送来的抗日救亡运动利器。当时的厦青团来到泉州后,即与中共泉州中心县委接上关系,在泉州开展抗日救亡活动,他们与一批文艺工作者组织起“晋江抗敌歌咏研究社”,选编了抗日歌咏乐曲,并指导泉州各抗日救亡歌咏团、歌咏队开展抗日救亡歌咏团、歌咏队开展抗日救亡、歌咏活动,而后还成立晋江县歌咏教导团⑤。当时泉州城乡流传的抗日宣传音乐、剧作品等大都来自左翼音乐运动产生流传作品。为抗日救亡举办的歌咏大会,《黄河大合唱》《在太行山上》《游击队歌》《大刀进行曲》等都成了必唱曲目⑥。而且其中许多是经过了本地音乐工作者将其改为闽南语抑或本地方言剧种,如南音、高甲调、梨园调来进行演唱的,从而达到快速、面广的传唱效果。并迅速推动泉属各地的抗日救亡运动宣传工作,也使当时的泉州城乡产生了一大批年轻爱国抗日的乡土音乐工作者,他们在侨乡抗日救亡运动中发挥常人无法发挥的作用。1938年4月16日,晋江抗敌分会召集各界举行抗敌歌咏宣传大巡行,由泉州中山公园出发经沿途城郊至晋江县石狮、青阳安海等,声势浩大,参加者达六千多人⑦。1939年9月20日,晋江各界纪念“九一八”八周年,举行歌咏大巡行,参加人数五百余人,由泉州中山公园集合出发,沿途高唱抗战歌曲,口号声、歌声响彻大街小巷,市民无不为之振奋⑧。促使整个救亡运动掀起一个又一个高潮。
左翼音乐运动的影响,并不仅宥于在泉州抗日救亡运动中的宣传作用,而还在于这场中华民族团结一心奋勇抵御外敌的救亡运动中,闽南侨乡妇女运动随之水涨船高。众所周知,侨乡女性素以温良贤淑著称,但在这场全民抗敌入侵的伟大运动中,泉州妇女与全中国人民一起,走出家门,投身历史洪流,参与民族解放,独立自主的英勇搏击。
泉属各地的救亡活动中,歌咏活動是最为普及、最深入民众心里的。无论城乡或边远山区,歌咏活动除了大、中、小学的学生们走上大街,下到乡村运用方言传唱、教授抗日救国的歌曲,演出抗日救亡剧目之外,许许多多的年轻知识女性、家庭妇女,纷纷走出家门,在中共地方组织领导筹办下各种妇女学校,平民夜校诞生,最有影响的是泉州妇女补习学校。由一些党员身份的知识女性组织起来,边学习文化知识,讲授革命道理与党的抗日主张,边组织妇女团体以歌咏、弹唱、演剧的形式,向广大侨乡的人民群众进行抗日宣传,向广大民众传播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救国方针大略。甚至于永春山乡地处内地,在抗日救亡运动大潮中,时时处处都在高唱《松花江上》《打回老家去》《义勇军进行曲》等高亢的救亡歌曲,在演出的剧目中亦都是《放下你的鞭子》《凤凰城》《风暴》《红心草》等抗战剧目。她们从左翼音乐运动的作品中汲取了文化营养,再与本地乡土音乐结合,形成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抗日音乐文艺作品。
以各妇抗队为主的队员用话剧、歌咏、漫画等形式,深入沿海渔村,山区农村宣传,教唱抗战歌曲,号召群众查抵日货、严惩汉奸,在惠安县还组织大批女青年参加军事培训,随时准备奔赴前线,杀敌保国。因此,虽然在国共合作期间,仍使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深入到家家户户,众多城乡女性在抗日救亡运动中觉醒、觉悟,有相当一部分青年女性,女学生经过救亡运动的锻炼真正走上革命道路并奔赴抗日战争的前线或奔赴革命圣地延安,且最终成为坚定的共产党人。可以说,如火如荼的抗日救亡运动时期,也是泉州妇女运动史上发展最值得论述的一段历史,是泉州妇女解放史上成就非凡的一个时期。
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距今已整整八十周年。抚今追昔,泉州地区抗日救亡运动形成、发展与高潮,期间的历史概貌依然清晰。当年抗日最前线的泉州阵地,抗日救亡的宣传台棚历历在目,抗战歌声好男儿报国在今朝,泉州人民抗日图存、激情救国的画面并未模糊。此引习近平同志说的,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
注释:
①③中共泉州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共泉州地方史主要事件》,福建人民出版社刊,第135-140。
②中共泉州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共泉州地方史(1927-1949)》第六章第二节《中央文献出版社》刊。
④侯泽民:《中国音乐发展史之左翼音乐运动的历史功绩》,《儿童发展研究》,2011年第3期。
⑤⑥⑦⑧泉州市妇联《妇女运动史资料1992内刊》汇编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