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土地新政”看大城市如何突破“供地瓶颈”

2017-07-06 18:28柳东
中国房地产·综合版 2017年6期
关键词:供地大城市供应

柳东

近期,住建部和国土部联合发文,要求在2017年6月底前,各大城市要编制宅地供应中期(2017-2021年)规划和三年(2017-2019年)滚动计划,并向社会公布;按照“五类”(显著增加、增加、持平、适当减少、减少直至暂停)调控目标,督导供地计划编制和实施;商品住房在售库存12-6个月的,要增加供地,6个月以下的,不仅要显著增加供地,还要加快供地节奏。同时,房价上涨压力大的城市,建立项目行政审批快速通道,对拖延上市,捂盘惜售的要严处。

此次两部门祭出的“土地新政”,意图有两个:一是彻底改变过去住宅供地计划过于“弹性”,导致完不成计划已经成为常态的局面;二是改变过去大城市“小打小闹”“挤牙膏”式的供地,实现供地“放量”,彻底改变市场对于中长期内楼市供求的预期。这是土地领域供給侧改革的核心内容,也是楼市长效机制的重点。

一、大城市土地出让亟待“放量”

近期,广州集中投放9宗土地,在大城市中算是大规模供地了,但也无法避免创造全市和区域“单价地王”的结局,近日北京大兴供地也触及到了地价“高限”。问题是,逼仄的空间内,北京等大城市供地弹性很低,即便多投放几宗住宅用地,也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不啻为杯水车薪。而且,在现有的经济金融框架下,供地还会引发众多开发商“抢食”,诞生“地王”或高价地后,还面临着被上层问责的风险。因此,如何做到 “放量”才是供地政策亟待突破的地方。

对此,一方面,两部委文件明确要求,各大城市要编制宅地供应中期规划和三年滚动计划,让短期和中期供地衔接起来,引导市场预期。另一方面,文件提出,“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参与工业厂房改造,完善配套设施后改造成租赁住房”,也就是所谓的“工改住(租)”。此前,国家仅允许“商改住(租)”,但“工改住(租)”的口子非常严实。现在,这个口子打开了。北京等热点城市,就业吸附强的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早已超过了70%,低效的工业用地有必要转做住宅。

另一个能够实现住宅供地“放量”的口子,就是集体建设用地。2016年6月底,国土部发布《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调整方案》,明确调低了2020年前京津沪的耕地保有量,京津沪保有量分别从21.47万公顷、43.73万公顷和24.93万公顷,调低至11.07万公顷、33.40万公顷和18.80万公顷,平均调减23.3%,北京调减幅度近50%。因此,未来将有大量的耕地转变为集体建设用地,为商品住房用地预投放的蓄水池提前蓄满了水,就待开闸放水了。

二、未来大城市土地供应政策的几个变化

两部门“土地新政”及北京市土地供应“放量”,折射出未来大城市供地制度的几个变化,一是通过制定短期及中长期宅地供应计划,并将短期和中长期供地衔接起来,让供地信息清晰透明,扭转市场长期以来形成的坚不可破的预期,即楼市调控仅仅在短期有效果。二是热点城市的住宅供地计划,将从原来的纯粹弹性指标,甚至是可完成也可完不成的“规划指标”“数字游戏”变成了“刚性指标”。三是短期和中长期宅地供应计划要向社会披露,接受全社会监督。避免过去经常出现的“说而不批、批而不供”,导致土地供应规划的公信力不足,助长后期恐慌性购房。四是探索适时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工改住(租)等”,实现供地“放量”。

三、加快推进广义库存向住宅供应转化

目前,根据广发证券的监测,全国已开工未预售的库存面积为31.6亿平方米,库存消化周期近30个月,属于高库存阶段。供求关系最紧张的京沪深,假设施工面积的20%经批准预售销售出去,剩余施工面积就是累积的已开工未售部分,目前这部分达到京沪深年度商品住房销售面积的3-5倍。2012年以来,尽管土地购置、新开工面积整体负增长,特别是新开工在2014-2015年连续2年负增长(这在过去从未发生),但施工面积却一直呈现正增长,销售面积增长更快,意味着开发商手上的土地储备在消耗。开发商储备土地约为其年度销售的3-6倍,这也证明了这一点。因此,即便源头上的土地供给不足,伤及开工和供应,但可以通过加快预售审批,平衡短期供求,甚至调整预售门槛。另外,已批未建库存也是潜在供应。

此外,土地购置仅仅是供地的一个口径,政府以土地换配套、土地作价出资或入股、旧城改造、企业利用自有土地建设等,虽然很多未纳入土地购置,但也是供地的范畴。直接增加土地,从编制计划到储备土地,再到土地平整和出让,再到开发和配套,周期很长。而且,越是热点的城市,开发强度和生态限制越大,新地供应弹性越低。存量腾地,则面临调整区域规划,土地转功能(如“商改住”“工改住”),增加公共配套等障碍,教育和医疗配套还要单独落地。这就是近年来一线城市供地计划完成率不足50%,各大城市土地“批而未供”屡见不鲜的原因。

四、从土地供给到房屋供给的瓶颈亟待疏通

笔者认为,中短期内,疏通从土地供给到房屋供给的瓶颈,乃缓解供求紧张预期的关键。开发商和企业“捂地捂盘”“坐地升值”已成常态:楼市繁荣时则“少量多批”,故意制造紧张预期;楼市回落时则“囤地囤房冬眠”,一则房地产存货成本很低,二则未来回暖时收益可观。这是当前用地投放后,亟待解决的“最后一公里”问题。近年来,闲置土地收回效果不佳、捂盘惜售一直未得到治理,恶化了供应效率低下的局面。

另外,近期“类住宅”火爆说明,土地供应的结构要调整,效率要改善:一方面,大城市第三产业对经济增加值的贡献早已超过了60%,低效闲置的工商业用地投放要减少,住宅类用地投放要增加;另一方面,“类住宅”尽管也是供应,但其没有公共配套,与工商业规划混沌,住房供应效率很低,浪费土地资源。总之,相比新增土地为潜在住房供应的池子中“蓄水”,将池子中既有的水释放出去,更有必要,效率也更高,特别是大城市新增供地弹性很小的情况下。当然,由于2014-2016年土地购置下降,为了防止潜在住房供应池子中的水“干涸”,缓解中长期内供求紧张预期,热点城市也需要增加新地供应,但要加强督导,让供地计划变成刚性指标。

猜你喜欢
供地大城市供应
如何缓解大城市病?
超250 亿!广州第二批集中供地来了!土拍规则有变
一、二线大城市石材市场正在加速萎缩
第三批集中供地陆续挂牌,出让条件优化下市场会回温吗?
广州增城第三批供地曝光!涉及新塘、朱村、中新……
569亿!广州第二批集中供地成功出让23宗,国企成主力军!
氮肥供应充足 春耕生产有保障
春节畜产品供应面较为宽松
今冬明春化肥供应有保障
大城市里的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