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发深度学习,落实核心素养

2017-07-06 13:59谢虎成
今日教育 2017年6期
关键词:苏轼深度评价

谢虎成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已为很多教育工作者所接受,但如果没有旨在促进深度学习发生的学科教学的配套改革来实施,是无法落实到位的。长期的一线教学和管理经历,让我深知机械式学习、浅表化学习是导致学生厌学的根本,学生认识了书本上的死知识是得不到长远的深层次发展的,而围绕着分数转的应试教学更是忽略了学习的生命意義,导致学生缺乏道德现实感,高分低能、知行分离。

“深度教学”改革站在知识的教育学立场重新审视知识的教育学意义,揭示知识的符号表征、逻辑形式和意义系统,提倡通过课程的过程性规约来实现知识的教育价值,正好契合了核心素养培养的内在要求。本文梳理这一教学实践的经验与做法如下。

“深度教学”引发的多样深度学习

学生的深度学习不可能自动地发生,需要老师的精心设计与引导。

目标导向性的学习,做一个学习的明白人。应试教育学习知识就是为了考试,知识本身有什么意义和价值,考完之后还有什么用处,教师很少关心,学生很少思考,这样得来的学习动机不强烈、不持久,自然无法把学生引入深度学习的境界。深度教学要求教师把知识背后的学科思想、学科方法、学科价值及与人发展的意义挖掘出来,明确地告诉学生,学生在“意义感”的驱动下进入深刻的意义追求,从而进入深度学习的境界。

例如,高一语文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的教学,我们设计了三对人物关系的分析:第一对是小乔对周瑜的衬托,这是基本人物分析。第二对,苏轼为什么会“遥想公瑾当年?”“周瑜是苏轼伤疤的挑针还是疗伤的良药?”这种分析拓展了课堂的边界,加大了理解的深度。但无论是苏轼、周瑜,还是《念奴娇·赤壁怀古》,仍然没有与学生“相遇”,没有回应到学生身上。第三对,“本文对你有什么启发?苏轼、周瑜对你的人生有什么启示?” 这一问题讨论最为激烈,苏轼的才华、境遇、人生态度触动了学生内心深处的某些东西,“人生当如周瑜建功立业”“我辈当学苏轼宠辱不惊、开朗豁达”等不同的观点相互碰撞,苏轼、周瑜再也不是两个与学生毫不相干的历史人物,或为榜样,或为镜子,学生从追求知识的理解进位到思考人生的价值与意义、追求精神的生长。

事实上学生对于深度学习的期待远高于教师的判断,他们对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和大运动量的重复训练深恶痛绝。深度学习让他们做一个学习的明白人。

系统化学习,形成对知识的深度理解。“互联网+”时代学生获得信息的途径多样化、快捷化,移动学习、泛在学习无处不在,这种碎片化学习获得的知识往往零碎、浅表,是形不成能力和素养的。对此,学校开发了微课学习方式,将某一教学点涉及的背景知识、例证知识、基本概念、难点知识系统融合,将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网络学习开放式和快捷性的优点,利用多种平台推送,学生可以课前预习、可以自习课选择性学习、可以课后二次学习,并将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通过网络平台收集起来,而课堂时间集中对这些问题进行辨析、讨论,教师着重于引导学生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内在联系,形成对知识的深度理解。

例如,配合《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我们开发了一系列微资源:

学生从小学到高中接触苏轼的作品不少,但孤立的学习获得的只是片断的知识和片面的理解。基于当下学生碎片化阅读的特点,学校将与苏轼有关的知识制成微课、微视频、微资料,利用网络平台推送,帮助学生梳理苏轼不同时期的作品,把苏轼和苏轼的作品放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研究。系统化和情境化的学习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也让学生理解了苏轼这个人。从苏轼身上挖掘的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优良品质成为他们精神生长的养料。

完整性学习,公共知识转变成个人理解。深度教学不仅要求学生完整地理解知识的符号表征、逻辑和意义,而且要求学生经历完整的学习过程,理解知识的逻辑结构、逻辑方法和逻辑过程。完整性学习首先是过程的完整性。让学生亲身经历真实的发现、探究和问题解决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任何知识都是可征询、可讨论、可探究的对象,既有个体学习的冥思苦索,又有协作学习的分工、讨论、共享、交流、辩论;既有个人冥思苦索后的顿悟,又有讨论后的生成与共识。由此,公共知识就转变成了个人理解,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创造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表达与沟通能力、合作与领导能力都得到同步的增长。经历完整的学习过程,学生才能获得多种能力。

例如,对于科学课程,一学期至少有一次完整的探究学习经历,亲身经历猜想、假设、推理、实验与数据收集、论证等方法获得完整的科学体验,获得科学结论背后的学科方法、学科思维、学科思想。为了让学生经历完整而真实的学习过程,我们进行了两方面的改革:一方面将现行教材进行了再处理,比如我们精心选取物理、化学、生物学科中的一些经典知识编写了《像科学家一样做科学》的教材,模仿科学家进行完整的探究性学习;另一方面,我们选取社会和自然生活中的真实问题进行项目学习,比如我们开发的《岭南美食工作坊》校本教材,有岭南美食的文化介绍,有食品营养成分的鉴定和分析,有有害物质的检验与排除,有岭南美食的制作,有成品的包装与推介等。仅“食品营养成分的鉴定和分析”一节,就包括基于生活经验的成分预测、基于化学知识的实验探究、基于证据的结果分析、基于生物学知识的营养分析等多个学习过程,学生经历了猜想、推理、实验、科学解释、科学论证等完整的学习过程,在手脑并用中领会着其中的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

实践性学习,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方式。新课标实施以来,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学生的能力培养明显加强。但多数学校所加强的仍然是与考试有关的读写能力,与考试关联不大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沟通与交流能力仍然不被重视。仅仅从书本上获得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拓展学科的途径和空间,积极探索项目学习、跨学科主题学习和真实情境的实践活动。

例如,学校设计了假期“三个一”校本课程:做一周家长,学习如何统筹、管理、规划、协调;做一周义工,体验社会责任;完成一次旅行,发现一个社会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实践性学习并不针对某一特定知识,而是要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方式,或者获得面对真实问题的独特体验,或者获得知识发生的原初情境,知识的应用情境,通过反思、感悟,体验知识对人发生的影响,产生情感的变化。

“深度教学”的“小”改革,通过改变教师的“教”来改变学生的“学”

教与学原本就是不可分割的,着眼于学而又立足于教的改革才是有效的改革,“深度教学”就是通过改变教师的“教”来改变学生的“学”。

小幅度理解。以往的教学改革往往是大规模的理论轰炸之后接着是大幅度的整齐划一的实验跟进,表面上轰轰烈烈,实际并未深入人心。教师的工作方式是一种典型的实践型思维模式,即只有当某种理论或观点在他所教的学科之中找到注脚,他才可能真心认同并实践之。所以在组织教师系统学习深度教学理论之后,学校帮助各学科精选出课堂教学中可以实践“深度教学”的点,一个一个去实践。

如语文学科选取了通过改进“课堂导入”来引发深度学习的点,研究出“背景导入、经验导入、情境式导入、故事性导入、悬疑式导入、图片导入、音乐导入、诗歌导入、以旧带新导入”等多种导入方式。对于那些年代久远的课文用“背景导入”,对于与学生生活相近的内容用“经验导入”,对于纯文字的课文用图片或视频导入等,有效地引发学生的深度学习。有了“课堂导入”这一“点”的成功,语文教师对于深度教学改革更有兴趣,更有信心。

小步子改进。完美无缺的公开课当然令人着迷,但师生大量的时间投入和课前准备令人却步。我们从“能改变的点滴做起”,每节课改变一两点,不求面面俱到,但求总有创新,使实验课与常态课浑然天成,不做作、不表演,却总有深度。运用深度教学的观点、抓住深度教学的要点,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基础、不同的教师风格选择不同的教學方法,不搞统一的模式,老师们反而把“深度教学”的理论运用自如。

小作坊实验。不同的教师对新信息的敏感性差异很大,各学科选择敏感性强、创新性好的少数教师组成核心团队,以小作坊的方式进行深度教学的实验,保证了实验的质量。这些教师的课堂一天一天地变化,越来越受学生欢迎,效果也越来越好,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教师加入其中。

这不经意的“小”改革,克服了改革的阻力,积累了教师的实践智慧,积沙成塔,教学方式悄然发生了改变,带来的是意想不到的大变化。

多角度评价保障师生实践深度教学

制约教学改革的最大因素莫过于教学评价。以考试分数为唯一评价指标,或者过于看重考试分数,一旦考试分数受到影响,哪怕是暂时的,教师也会因害怕而退出实验,学校会因功利而叫停实验。实施深度教学必须多角度评价教学。

行为性评价。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看行为习惯、处事原则和处事过程,通过观察和记录学生的行为进行实证式的评价。学生的行为不仅能反映其能力(特别是交往与沟通能力),而且反映出其品行,而品行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今教育最容易忽视的部分。

发展性评价。急功近利是教育最大的敌人,好的教育必定会给学生的长远发展留下巨大的潜力和空间。我们探索出学生成长评价模型,看学生高中三年各方面的发展(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来描述。深度教学对于提高考试成绩也是有效的,但效不在当下。即使是考试成绩,我们也不以一章一节的“月考”“期中考”来评价老师,而是给老师留出空间,让老师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幸福感评价。学生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精神成长的过程,所以学生因学习带来的精神面貌的变化,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满意度、学校生活的满意度都是不可忽视的学习变量,我们制作了多种问卷,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让幸福感也成为评价指标。

深度教学实验改变着学校的教学品质。学生学习的目的、态度、兴趣慢慢发生了变化,从原来“被逼着学”变成了“主动学”;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喜欢沉思了,喜欢辩论了,喜欢动手了;精、气、神发生了变化,笑容和自信写在脸上了。

猜你喜欢
苏轼深度评价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从善如流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