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升俊,郑利平,杨兰,朱旭
(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南宁 530031)
广西壮族代谢综合征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及其基因多态性分析
马升俊,郑利平,杨兰,朱旭
(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南宁 530031)
目的 观察广西壮族代谢综合征(MS)患者血清脂联素(APN)水平及其基因多态性。方法 将100例广西壮族MS患者作为观察组,100例广西壮族健康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两组血清APN,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观察两组APN基因位点+45 T/G、+276 G/T的多态性。结果 观察组、对照组血清APN水平分别为(79.67±7.91)、(104.42±10.67)mg/L,两组相比P<0.05。观察组APN+45位点TT、TG、GG基因型分别为16、38、46例,对照组分别为20、59、21例,两组GG基因型比例比较P<0.01。观察组ANP+276位点GG、GT、TT基因型分别为61、30、9例,对照组分别为91、8、1例,两组GT、TT基因型比例比较P均<0.01。观察组APN+45位点TT、TG、GG基因型患者血清APN水平分别为(81.49±9.42)、(76.17±8.29)、(75.68±8.91)mg/L,TT与TG、GG基因型相比P均<0.05。观察组APN+276位点GG、GT、TT基因型患者血清APN水平分别为(80.73±9.58)、(75.49±8.83)、(75.21±8.39)mg/L,GG与GT、TT基因型相比P均<0.05。结论 广西壮族MS患者血清APN水平低;APN+45 G等位基因、APN+276 T等位基因可能是广西壮族MS患者的易感基因。
代谢综合征;脂联素;基因多态性;广西壮族
代谢综合征(MS)是多种代谢成分异常聚集的一种病理状态,是一组以腹型肥胖、脂代谢紊乱、糖耐量减低及血压升高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大量流行病学资料表明,MS与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发病率密切相关,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1]。脂联素(APN)是由脂肪细胞特异性分泌的活性因子,具有抗炎、抗动脉粥样硬化、抗血小板聚集等生物学作用[2]。近年来基因扫描发现APN所在基因区域与2型糖尿病和MS有关,且基因多态性具有地区、种族特异性[3]。本研究观察了广西壮族MS患者血清APN水平,并分析其基因多态性。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将2013年2~10月在广西马山县人民医院和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的100例壮族MS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男52例、女48例,年龄46~75岁、平均53.1岁。另选择壮族健康者10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55例、女45例,年龄50~71岁、平均53.9岁。所有研究对象均来自广西地区,三代中未有与外族通婚的壮族家族,且均为第三代;无遗传性疾病家族史及其他相关疾病如肝炎、肾病综合征、肾功能不全等急、慢性疾病史。MS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4]。观察组与对照组年龄、性别具有可比性。观察组、对照组BMI分别为(26.35±2.62)、(22.18±2.32)kg/m2,FPG分别为(5.67±2.01)、(4.38±0.68)mmol/L,收缩压分别为(137.5±16.5)、(114.5±15.7)mmHg,舒张压分别为(82.4±12.5)、(72.1±8.2)mmHg,TG分别为(2.85±0.61)、(1.13±0.52)mmol/L,TC分别为(5.51±1.69)、(4.27±1.12)mmol/L,LDL-C分别为(3.32±1.51)、(1.79±0.89)mmol/L,HDL-C分别为(1.29±0.42)、(1.62±0.54)mmol/L,两组相比P均<0.05。所有研究对象知情同意,彼此无血缘关系。本研究经马山县人民医院和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血清APN检测 使用真空负压采血技术,分别采集两组空腹静脉血3 mL于干燥试管中,静置30 min后,低速(3 000 r/min)离心10 min分离血清。使用RT-6000酶标仪(深圳雷杜公司)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两组血清APN,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
1.3 APN基因多态性观察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采集2 mL静脉血于EDTA-K2抗凝管中,充分混匀后,取200 μL抗凝全血,使用DNA抽提试剂(北京天根生化科技有限公司),按照试剂盒说明书提取DNA,用微量紫外分光光度仪(美国赛默飞世尔公司)检查DNA的纯度和浓度,取吸光度(A260 nm/A280 nm)值为1.8~2.0的样本置-20 ℃冰箱保存。根据GenBank中APN基因的序列号(224589815),用Primer Premier 5.0软件设计引物。APN+45和APN+276两个基因位点的上游引物序列分别为5′-CTTGGTGAGGAAAGGAGAC-3′,下游引物序列分别为5′-GAGGAATCAGAATATGAATG-3′,退火温度为55 ℃,产物片段大小为745 bp。用ABI-9700扩增仪(美国ABI公司)进行扩增,PCR总反应体系包括PCR混合反应液8 μL(含2 mmol/L dNTP 3 μL、PCR缓冲液5 μL)、5 U/μL Taq酶 0.5 μL、无菌水37.5 μL、DNA模版2 μL和10 pmol/L的上、下游引物各1 μL,共50 μL。经过94 ℃预变性5 min;94 ℃ 1 min,55 ℃ 45 s,72 ℃ 1 min,共35个循环;最后72 ℃延伸7 min。取PCR扩展产物20 μL、限制性内切酶1 μL,酶切缓冲液3 μL,无菌水6 μL,37 ℃酶切1 h。酶切后产物5 μL在2%琼脂糖凝胶上点样,经电泳仪(北京六一仪器厂)用电压100 V,电泳30 min后,在凝胶图像分析仪(珠海黑马生物公司)下观察电泳结果并摄像保存。APN+45位点的PCR产物经BspHⅠ 内切酶酶切电泳后,GG基因型为745 bp单片段,GT基因型为745、291、454 bp的3个片段,TT基因型为291、454 bp的2个片段。APN+276位点的PCR产物经BsmⅠ内切酶酶切电泳后,TT基因型为745 bp单片段,TG基因型为745、225、520 bp的3个片段,GG基因型为225、520 bp的2个片段。
2.1 两组血清APN水平比较 观察组、对照组血清APN水平分别为(79.67±7.91)、(104.42±10.67)mg/L,两组相比P<0.05。
2.2 两组APN+45、+276基因位点多态性比较 两组APN+45和APN+276基因多态性经H-W平衡检验,P均>0.05。两组APN+45、+276基因位点多态性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APN+45、+276基因位点多态性比较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1。
2.3 观察组APN+45、+276位点不同基因型血清APN水平比较 观察组APN+45位点TT、TG、GG基因型患者血清APN水平分别为(81.49±9.42)、(76.17±8.29)、(75.68±8.91)mg/L,TT与TG、GG基因型相比P均<0.05。观察组APN+276位点GG、GT、TT基因型患者血清APN水平分别为(80.73±9.58)、(75.49±8.83)、(75.21±8.39)mg/L,GG与GT、TT基因型相比P均<0.05。
MS是一组以中心肥胖、脂代谢紊乱、胰岛素抵抗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随着社会经济和生活方式的改变,MS的患病率逐年上升,据统计中国MS患病率为14%~18%,在糖尿病患者为60%~80%[5]。MS的危害极大,其发生心血管疾病的概率为正常人的2倍[6]。因此,早期发现及预防MS非常重要。APN是脂肪细胞因子家族成员中一种重要的特异蛋白质,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如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血糖和甘油三酯、调节血管活性物质的生成、参与免疫反应、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等。目前认为APN水平下降是导致MS的一种新的发病因素[7]。本研究发现,观察组血清APN水平较对照组降低,这与之前研究[8,9]结果相似,证实了血清中低APN水平可能与MS的发生密切相关,APN是拮抗MS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APN基因位于人染色体3q27区域,该区域有3个外显子和2个内含子,具有丰富的多态性[10]。此区域也是2型糖尿病、MS、冠心病的易感基因区域[11~13]。但APN基因多态性存在种族和地区差异,以致国内外研究结果不一致,甚至对同一种族不同地区人群的研究也会有相互矛盾的结果产生[14]。本研究结果发现,观察组APN+45位点的GG基因型频率较对照组高,且G等位基因在壮族MS患者中较多见,说明APN+45 G基因可能是广西壮族MS患者的易感基因。进一步分析APN+45位点的多态性与血清APN水平相关性时发现,携带G等位基因的患者血清APN水平低,提示携带APN+45 G等位基因的个体所致的低水平APN可能是MS的一个危险因素,这与国内外有关研究[8,15]相似。目前关于APN内含子3第276位点G/T变异的研究结果不一致,部分研究[16]表明APN+276位点G/T变异与肥胖个体的低APN水平相关,而另一些研究[15]表明该变异位点与MS不相关。本研究结果发现,观察组APN+276的GT、TT基因型频率高于对照组,携带T等位基因的患者血清APN水平低,提示APN+276 T等位基因可能是广西壮族MS患者的易感基因。
综上所述,广西壮族MS患者血清APN水平低;APN+45位点携带G等位基因患者血清APN水平低,APN+276位点携带T等位基因患者血清APN水平低。APN+45 G等位基因、APN+276 T等位基因可能是广西壮族MS患者的易感基因。
[1] Carr DB, Utzschneider KM, Hull RL, et al. Intra-abdominal fat is a major determinant of the national cholesterol education program adult treatment panel criteria for the metabolic syndrome[J]. Diabetes, 2004,53(8):2087-2094.
[2] 刘运端.脂联素及其基因多态性与某地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5,12(11):1567-1569.
[3] 修良昌,张杨,林美华,等.脂联素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的关联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4,41(7):1262-1264.
[4]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制订联合委员会.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12,19(18):5-15.
[5] 徐成斌.代谢综合征(2)[J].中国医刊,2005,40(3):130-133.
[6] 朱晓巍,吴文君,卜瑞芳,等.代谢综合征患者脂联素基因多态性分析[J].山东医药,2010,50(49):10-12.
[7] 邓拥军,柯宗明.血清脂联素水平、胰岛素抵抗与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1,29(1):49-50.
[8] Kizer JR, Barzilay JI, Kuller LH, et al. Adiponectin and risk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 older men and women[J]. J Clin Endocrinol Metab, 2008,93(9):3357-3364.
[9] 韩延柏,汪宏莉,刘宇,等.血清脂联素水平与代谢综合征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11,27(11):1476-1477.
[10] Flynn C, Bakris GL. Interaction between adiponectin and aldosterone[J]. Cardiorenal Med, 2011,1(2):96-101.
[11] 孙琳,廖羽,叶琳,等.FADS1/FADS2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发病的关联性分析[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38(1):115-118.
[12] 何慧婧,卫大英,王淳秀,等.四川凉山汉族2型糖尿病与脂联素基因多态性[J].中国公共卫生,2012,28(3):302-304.
[13] 王遂军,贾伟平,包玉倩,等.脂联素基因多态性与代谢综合征相关性研究[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2,26(7):659-661.
[14] 徐丽,凌文华.脂联素基因多态性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2005,25(z1):1-3.
[15] 卜瑞芳,吴文君,华嘉临,等.联素基因多态性和血清联素水平与老年人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21):4112-4114.
[16] 薛磊,李丹丹,庞妩燕.代谢综合征患者脂联素基因多态性与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J].山东医药,2014,54(33):78-79.
·作者·编者·读者·
《山东医药》关于医学名词与统计学符号的应用说明
医学名词要以1989年及以后由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医学名词》和相关科学的名词为准,暂未公布者仍以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英汉医学词汇》为准。中文药物名称应使用1995年药典(法定药物)或卫生部药典委员会编辑的《药名词汇》(非法定药物)中的名称,英文药物名称则采用国际非专利药名,不用商品名。
广西壮放自治区南宁市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20123135)。
郑利平(E-mail: lipingzheng88@163.com)
10.3969/j.issn.1002-266X.2017.22.034
R589
B
1002-266X(2017)22-0091-03
2016-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