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仁其其格
摘 要:传统的教学已经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在被动地学习,养成依赖的思想。因此有必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善,在教学的过程中提出一些问题,增强学生课堂的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不断拓宽知识面,从而更好地促进高中化学教学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高中化学 问题式 教学模式 构建
问题式教学模式是相对于过去的教学模式而言的,这种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广泛参与到课堂中去,更加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化学是一门注重学生能力的学科,因此采用问题式教学对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及能力的培养都有很大帮助。
一、问题式教学的内涵
所谓问题性教学法,就是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线索,并把这线索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学教材、理解问题和讨论问题,之后教师再让学生进行分析和回答问题,最后教师再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讲解,运用简单的做法正确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方法操作起来比较简单,具有较好的实践效果。其步骤主要有:一是提出问题,用疑问来引导学生进行导读,教师在上课之前要对教学内容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和把握,提出课堂上应该解决的问题,创设出学生学习的良好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是理解和讨论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教材,目标比较明确,效果比较显著。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高中的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所欠缺,如果教师不能有计划地提供教学内容,就不能有效地学习新的知识,对于学生自学能力和探索精神的培养不利。三是教师进行充分解疑,总结收尾,这个阶段主要是以教师的讲解为主,为了更能充分地解决问题,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可以增加一些课外的内容,丰富课堂的信息,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这种教学方法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有很大的帮助,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水平。
二、问题式教学在高中化学学习中的作用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这个学科让学生充满神秘,学生对这门课程有一定的兴趣,但是每次所学知识和考试联系起来会让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大下降。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学习化学知识,在化学的教学中采用问题式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在高中化学的教学中具有很大的优势,下面将其加以详细的阐述。
1.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学生对未知的事物总是充满强烈的好奇心,所以当学生对化学知识中的某个内容产生疑问时,他们将会想尽一切办法寻找问题的答案,而问题式教学正好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精心设计的一些问题,就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增强学生求知的欲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主学习的能力。
2.培养学习思考问题的能力。化学学习的过程中有大量的思维活动,教师在课堂上布置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和回答,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另外,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还能锻炼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又可以促进学生思考能力的发展。
3.增强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思考问题的过程就是对知识进行理解和消化的过程,过去“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理解知识点存在很大的弊端,许多学生对所学知识点都是似懂非懂,而采用问题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在思考问题答案时就加深了对知识点理解和掌握,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
三、构建问题式教学的方法
1.通过设置相应情境提出问题。高中化学教师应该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创设一个恰当的生活问题情境,促使学生用更加积极的态度去探索化学知识。如果一味地讲解化学理论往往会让学生产生厌烦的心理。如果让学生从实际问题或者是社会上一些热点、焦点问题上着手,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化学问题,那么学生就会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信心。例如在教学“原电池”时,笔者创设了这样一个生活情景:钉在木头上的钉子为什么在与外界接触的部分容易生锈?类似这样的问题特别容易引发学生对该知识点的兴趣和爱好。
2.通过假设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分析问题。教师在提出相应的问题之后,就要进行探究学习的过程。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这个过程能否提出正確合理的假设,将直接影响解决问题的成败。因此教师要组织引导学生提取和分析问题的信息,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这个过程能够提高学生综合分析材料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假设、设定实验方案,让学生从中获得经验和教训,使学生自己的思维过程更加合理化。
3.通过变式教学方式来提出问题。化学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一方面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另外也要拓展学生的思维,不断探索新的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同时能够让学生学会知识的转移,掌握化学学习的方法。
四、创设问题情景,实施探究式学习
创设问题情景的实质在于揭示事物的矛盾引起主体内心的冲突,从而求得问题的解决和思维的优化。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求教师要根据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向学生呈现的问题必须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本能地产生一种想知道“怎么回事”的冲动。另一方面,展示的这种问题情境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发展水平,是学生“跳一跳”即可摘得着的东西。这一阶段关键是教师要特别注意让所有学生都清楚要探究的是什么问题,要利用一切教学手段来展示这一问题,让所有的学生去思考、研究和探索。但由于一堂课时间有限,考虑到学生的情况,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学过的化学知,以日常生活和社会中的素材为背景提出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创设问题情景常用的有以下几种方法:一是通过化学实验创设探究情景。化学实验以其生动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二是通过日常生活实例创设探究情景。化学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教师应该精于设计,巧于结合,利用学生已有的生产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竟,激发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去解释日常生活中现象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化学的现实意义。以便培养其在解决问题时思维的实践性。三是通过新旧知识的迁移创设探究情景。知识是密切联系的,新旧知识都有一定的逻辑结构,教师在讲授新知识前,首先要找到知识间前后的逻辑关系,然后以此作为生长点设计问题。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来创设学习新知识的问题情景,可以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在“苯酚”的教学中,为了探究苯酚的性质,教师可先让学生复习有关醇的知识然后再设问:羟基与烃几直接相连的化合物是醇,那么羟基和苯环直接相连的化合物是否还是醇?如果不是的话,那么羟基与苯环直接相连的化合物属于什么类别的化合物?其官能团与醇类相同吗?其性质如何?与醇类有何区别?然后组织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假设,以探究苯酚的性质。这样一系列紧密联系问题会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学生会认真地去做实验,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进而的出结论。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又使学生的探索能力得到了发展。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下,化学实验教学增强演示实验的探索性,增设边讲边做实验,多采用探究法教学;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和实验设计、评价能力;使学生成为了实验教学的主体,巩固了实验教学效果,促进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吴云华.情感领域下的教学目标建构[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1,(4).
[2]周欣凯.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有效性课堂探究[J].新课堂,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