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中强
中图分类号:F243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7)06-000-01
摘 要 现代教育发展形势下,企业职工逐渐趋于年轻化、高学历,青年员工很快成长为企业的核心力量。不过,企业时常因为管理体制、薪资福利、生活成本等原因流失部分青年员工,近年来青年员工离职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怎样解决这一问题,成为企业面临的一项重要工作。对此,笔者基于工作嵌入理念,对青年员工离职原则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 工作嵌入 青年员工 离职 原因分析
据统计,青年员工离职与工作态度与离职难易有关。工作态度主要针对工作效率与企业承诺;离职难易主要为发展机会。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一些专家学者逐渐发现,青年员工离职原因包含其他因素,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工作嵌入理念分析
该理论的出现主要基于员工离职除了工作自身不满意因素之外,可能由于组织因素影响。工作嵌入理论将员工离职原因分为两种:第一,组织原因、第二,主体原因。另一方面,该理论中包含了多种存在关系,例如:家庭、人际交往、个人等内容。尽管工作不是十分满意,但个人与组织关系越密切,其匹配程度也随之提升,工作嵌入度越大。
二、工作嵌入理论的青年员工离职原因分析
(一)组织关系
组织发展中,个人与管理层关系、团队管理、职工年龄等是其最明显的特征。个人与管理层关系内,管理人员的认可决定着青年员工薪资待遇和职位发展,但青年职工也是企业中经济最不稳定的群体、对今后职位有较高理想,并期望得到认可。如果管理层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忽视青年职工工作,容易导致员工对今后事业发展模糊进而造成离职。
另一方面,员工与团队关系也是对企业工作认可的直接条件,左右着员工是否离职。特别是对刚走进社会不久的大学生,企业老员工的关心与照顾能够让青年员工获得安全感,进而能够提升工作效率,为团队征得荣誉,找到归属感。
(二)组织分配
据调查统计:每名大学生换3--5个工作后,才能够大概掌握与之相适合的行业,但是当代大学生在找工作时将能力进步、行业发展、薪资福利等作为关键要素,而没有进行职位衡量、企业环境、价值实现匹配。另一方面,当代青年员工在面对职位规划、发展方向上没有清晰的目标规划,一直在不断的适应、调整,进而出现尽管现阶段工作与个人较为匹配,但在其过程中产生主观意识与个人出现偏差,组织分配度缩减。主要因为青年员工自身价值和组织安排相矛盾;缺少职业规划与企业环境等考量。
(三)企业牺牲
青年职工在离职过程中,代表着他们失去了与企业相应的联系,例如:个人利益、物质需求、福利等,员工感受到利益失去说明着企业牺牲。当代青年员工个性特点显著,具有较强的自主意识,能够充分认识到自身专业水平对企业的重要性,并投入于专业与期望中,但并不是现有企业。青年员工在选择企业过程中,会提前了解有关行业发展,然后根据企业发展与自身需求和能力选择企业,进而实现职业目标。在其感受到企业已经无法满足要求或是能力得不到发展后,将选择离职。另一方面,青年职工有着一定的专业知识与技术,在岗位中有着自己的想法与意识,不同企业工作性质相近。所以,盡管转换岗位也能够尽快投入到新的工作中。
三、工作嵌入理论青年员工方法研究
(一)注重青年员工与企业关系
企业需要注重青年员工与企业关系,主动关心员工工作状态、生活困难等,给予相应的职业规划指导,帮助员工明确发展方向,找到自身目标与价值,进而能够在工作中主动调整。在团队关系维护中,主动与青年员工交流,让其感受到浓浓的温馨氛围、感受到团队的力量,进而在工作中增加成就感、凝聚力,更好的进行成员配合。
(二)重视青年员工和组织分配
企业在招聘时,一般会利用网络信息平台或是招聘会等形式选择与企业要求相符的员工,讲求职工与企业理念相吻合原则。企业在员工考核、面试过程中,需要注重应聘人员特点与能力匹配,基于企业文化发展、经营发展进行招聘,能够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同时构建与企业发展相吻合的团队。
(三)实行内部人员流动
企业单位为增强职工凝聚力或是留住职工,可以通过升职加薪、文化活动等形式,使职工感受到企业的人性化与难得意识。另一方面,针对青年职工不稳定因素,企业可以为职工在企业内部进行工作转换,进而让职工感受不同职位,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有助于青年员工自我价值的实现。
四、结语
综合分析,青年员工离职原因受多方面影响,并且青年员工离职逐渐呈上升趋势。针对这一问题,还需要企业做好调配、注重青年员工与组织关系,实现和谐发展,为员工提供充足的发展空间,进而在留住员工的同时吸引更多人才。
参考文献:
[1] 肖杨.基于工作嵌入理论的“80后”知识型员工离职倾向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03).
[2] 肖杨.“80后”知识型员工离职管理探究——基于工作嵌入理论[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2).
[3] 夏晴,李红艳.基于工作嵌入理论的新生代员工离职管理研究[J].科技与经济,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