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共同发力遏制校园欺凌

2017-07-05 12:43彭伟锋
甘肃教育 2017年11期
关键词:发力育人校园

彭伟锋

近日,中国应急管理学会校园安全专业委员会在中南大学举办“社会风险与校园治理”高端论坛,集中讨论了中国社会风险演化及其防控、校园安全治理现状与发展方向等内容。当天,发布了《中国校园欺凌调查报告》,指出语言欺凌是校园欺凌的主要形式之一。按照校园欺凌的方式进行分类,语言欺凌行为发生率明显高于关系、身体以及网络欺凌行为,占23.3%。对于校园欺凌,大家都有了充分的认知,可是要说到语言欺凌,就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有些人总是认为只有拳头欺凌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欺凌,且对于校园欺凌的治理,监管部门也是更在意拳头欺凌。其实,治理“语言欺凌”也需要“亮出拳头”,不能任由其野蛮生长。有一种校园欺凌叫“动口不动手”,需要我们加以重视。

校园欺凌的事发地虽然多在学校,但诱因可能在校外,在家庭和社会。所以,惩治、防范校园欺凌,需要政府、社会、家庭和学校多方联动,共同发力,绝非学校一方之责任。

通过调查显示,出现欺凌事件很大程度上在于家庭教育出了问题。而家庭教育的问题则可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家庭教育的缺失——主要表现为父爱和母爱的缺失(一般来说,孤儿、单亲儿童和留守儿童在品德塑造和人格形成方面比较容易出轨);二是家庭教育的错误(不明智的父爱和母爱会使儿童畸形发展)。

家庭教育缺失的解决途径可以说有时已经超出了家庭所能给予的范围,因为对孤儿、单亲儿童和留守儿童来说,不是家庭不想给予爱,而是给予不了。这就需要学校、社会和政府在这方面多想办法,尽量给孩子提供家庭般的温暖,保证孩子成长所需要的养料:如,解决随迁子女的就读问题;用制度保障留守儿童父母一方必须随子女共同生活等。这其实更加凸显了多方联动,共同发力的重要性。

改变家庭教育的不明智问题更是需要智慧,这就需要“家长教育学”,需要教育专家、学校、社会和政府在这方面多做努力,多进行家长培训,把科学的家教艺术传授给广大家长,并使之得到普及。

远离欺凌,还需要净化社会环境,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社会环境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往往都是潜移默化的,而且这种作用不容忽视。很多欺凌者就是在不知不觉中受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心理发生了扭曲,人格发生了错位,从而做出了一些令人难以想象、难以接受的不良行为,甚至欺凌行为。

所以,要实现“环境育人”,发挥社会环境在孩子成长中的积极作用,就必须净化社会环境(包括网络环境),努力营造良好、健康、向上的社会氛围。而这实际上又是需要通过一定社会文化的宣传、教化才能实现的。

另外,对欺凌说不,更需要政府和国家从制度、法律层面予以规范。恃强凌弱本来就是人性当中最为灰色、最为丑陋的行为之一。而当这种霸凌行为发生在儿童身上,发生在校园当中的时候,就愈加能够凸显出其危害性。拒绝霸凌,有时也不是一句简单的教育就能解决的事。有鉴于此,对欺凌、霸凌说不,就不能仅仅局限于教育的视野中,还需要有“刚性”的制度、法律来做进一步的规范、保障。

当然,學校作为专门的育人机构,在教育问题上更应该发挥其专业的教育功能,要通过管理育人、道德育人、文化育人并辅以专门的心理咨询和辅导,来剔除欺凌滋生的土壤,使得欺凌行为无机可乘、无缝可钻。退一步讲,即使欺凌事件发生了,学校也须有担当意识,万万不可采取息事宁人的作法来推脱责任,这样无异于助纣为虐,会助长欺凌者的嚣张气焰。学校须在权责范围之内对“施凌者”及其家长进行批评教育甚至惩罚,对“受凌者”进行心理援助和安抚,帮助其摆脱阴影,走出困境。

猜你喜欢
发力育人校园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人大发力 让“执行难”不再难
这12件事,十九大将全面发力
瞄准“房子不是用来炒的”发力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