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战毅 捕捉生活的艺术

2017-07-05 15:44高苗
时代人物 2017年2期
关键词:戏曲艺术生活

高苗

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台上这边板胡声响,启唇便是入心入情、入戏入神,目光所及之处,座无虚席、群情鼎沸,他是《苏秦激友》中的张仪,《火焰驹》里的黄璋,也是《谷雨》中的关山,《玉堂春》里的王景龙、刘秉义……从艺三十多年来,王战毅塑造了众多的戏剧人物形象,能文能武坦荡从容,以百戏之长,融化在不同角色人物性格的创造之中。走下台来,他又是热爱生活的真性情,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郎。

热爱生活是一种源动力

做演员,不一定要在这个行业里做得有多好,但一定要会生活,把自己的生活安排的丰富多彩,我们讲返璞归真,讲不忘初心,很多时候也是对自然状态的一种向往。在王战毅这里,生活就是被用来热爱的,诚如大道至简,活得简单方才乐在其中。“我总觉得干啥事情就把啥做好”,功在身上、戏在脸上、神在眼上,演一出戏就要真真切切地投身到角色中去,不光是唱腔、人物的举止动作也要拿捏得当,根据剧情的特定环境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

王战毅很是享受这其中的点滴细节,茶余饭后,五花八门的兴趣爱好更是充实,表演的激情和火花也就源源不断了。除了日常的挥笔泼墨,王战毅的背包里总是随身带着口琴,有时候是笛子,兴致来了就拿出来乐呵呵地秀一段。他养花养鱼养狗,搞收藏也爱话剧,和朋友们聚起来了也会唱唱流行歌曲,前阵子还在电视上做了几期美食节目,朋友们看了都调侃他是七十二般能耐。用他的话说,要享受生活,做生活的艺术家,切换到现实世界里,就是对一切都有兴趣,对一切都好奇的赤子之心。

“‘杂家不是一个贬义词,它是褒义的”,书画、收藏、武术、戏曲,很多元素杂糅在一起,都成了他的知识储备,好演员都是拼境界,境界从哪里来,全靠文化的积淀,需要一点一滴的积累。都说王战毅是“苏派艺术”的传人,除了能够活现三意社老社长苏育民老师的传世佳作,在戏曲道路的探索中,他也是勤勤恳恳博采众长。

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就要耐心地观察和模仿,这是无意间学习的过程,也是积累和积淀的问题。受多才多艺的父亲影响,王战毅从小就别具天赋,三四岁就开始唱花脸,当时在户县也是颇具才气的小红人,1985年考到西安市艺术学校,易俗社有名的女小生王芷华是他的启蒙老师,当时给他排的第一出戏就是《虎口缘》,为了“猿啼鹤唳山谷响”中手指山谷的动作,他自己对着镜子练到半夜,还请同学为他指点,在班上年纪最小却以勤奋聪慧深受老师们的喜爱。成了正式演员后,他更是广交名家刻苦学习,得到了姚峰、张健、孟小云、赵景勃、王福宏、苏彩霞、齐海棠等等名师大腕的亲授,自个儿琢磨研究、融会贯通之后再活学活用到表演的过程中去。用行话来说,王战毅已经是戏剧演员中的“戏布袋”了,所以无论是主角配角、文生武生、正面或反面,历史剧还是现代戏,他都能演绎精湛。

发掘突破乐在其中

潜力是无限的,有时候真是人家说的那种,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做不到的,其實只要你下功夫做,你就一定可以做到。王战毅活跃于各种表演形式,不知疲倦地从中汲取养分,去年他参演了话剧《白鹿原》的排练,除去了华服道具,对演员的表演功力无疑是一次更大的考验,话剧他不走心不行,说一句话要情到意到,情绪真实而富有感染力。由于工作原因,虽然没能参加全国巡演,但这样的表演经历,对王战毅而言意义非凡。

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是一座需要爆发的沉寂的火山,身为从艺者,就应该让更多人感受到艺术本身以及它所具有的冲击力。虽然经历了断代和其他音乐形式的冲击,秦腔已经不是文化娱乐中的主流,但随着大众审美的提高,当戏曲文化同舞台艺术相融合,灯光、音乐、布景、妆容焕然一新,传统的秦腔艺术也开始涌现出新的生命活力。

在戏曲文化进校园的过程中,现场表演就受到了大家意想不到的热烈欢迎,看着台下沉浸其中的年轻人,王战毅感慨万千,艺术就是有这样的魅力,也许是一句唱腔,也许是一个话题,一旦和你的内心发生共鸣,情绪是由不得人的。

我们总是在讨论人生的意义,其实就是要乐在其中,不熬煎。一个人一天只有24小时,工作、生活、兴趣爱好,满满当当地排下来,没有充沛的精力是不可能的。“咱是老陕,就爱咥那一碗面”,王战毅笑得爽朗,咥面最过瘾最实在,也是他的能量之源,而这些如同打了鸡血般的日子,无不透露出他对生活的一种热情,对时间的一种珍惜。

人活着哪能说一直都是顺意的,有今天的不顺才能感受到明天又顺了,起起伏伏都是自然,搞艺术呢,就是要让人们感觉到快乐,一辈子就几十年,简简单单,但求能吃会玩享生活,就是高高兴兴吼一嗓子,“一定要开心!你愁啥呢嘛!”

猜你喜欢
戏曲艺术生活
中外大学生体验非遗戏曲文化
戏曲从哪里来
传统戏曲
纸的艺术
漫生活?阅快乐
生活感悟
河南省将戏曲纳入大中小学课程
无厘头生活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