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教化思想的当代价值

2017-07-05 22:22杨丽
山东青年 2017年3期
关键词:董仲舒当代价值

杨丽

摘 要:董仲舒教化思想充实了中华儒学的内涵,加强和巩固了汉代的统治,使儒家思想成为了几千年来封建专制的官方思想。但董仲舒的教化思想也存在各种弊端,其的教化思想对后来的教育也有一定的消极影响。作为后世的我们,要学会用客观的态度来看待古代教化思想对当代的影响,做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努力维护思想的自由与多样性。

关键词:董仲舒;教化思想;当代价值

相对于法治而言,教化相对于百姓来说更加温和,更能打动民心,笼络民心,从而达到稳定国家的作用,所谓“圣人之道不能独以威势成政,必有教化。”[1](P65)而中国古代的教化主要以儒家思想为主,儒家思想讲求的是以德服民,认为法治治标不治本,最早提出这一思想的便是儒家思想的开创者孔子,他希望以礼乐教化百姓,能“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2](卷122《酷吏列传》p3131)这一思想贯穿了中国古代社会几千年,对中国古代文明甚至是今天的民族精神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一、董仲舒教化思想提出的时代背景

(一)汉初社会状况

经济上,汉初,经过秦暴政和秦末的动乱,经济一度萎靡不振,与之相对应,人口也出现了锐减局面,据《汉书》记载,汉高祖刘邦出征路过曲逆县,询问御史该地人口状况时,得到的答案是:“始秦时三万余户,间者兵数起,多亡匿,今见五千户”[3](卷40《陈平传》p2045),曲逆县人口锐减的情况可谓是汉初社会的一个缩影。为了解决迫在眉睫的经济问题,巩固汉朝的政治统治基础,汉初统治者致力于恢复经济,推行轻徭薄赋,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以赢得民心,巩固统治。与政策实践相呼应,在思想层面采取了道家的黄老学说,重视无为而治,在崇尚黄老学说的同时,各种学派和思想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恢复和发展,并且在相对宽松的文化环境中,有学识的人才可以自由流动,使国家得以休养生息。

政治上,汉初统治者直接管辖的区域仅有12个郡县,绝大部分的地区都被各个诸侯国掌控,但随着版乱的被镇压,诸侯的势力逐渐被打压。随着几十年的休养生息政策的推行,到了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出现我国封建时代第一个鼎盛时期,但同时各个方面都存在着隐患:一是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仍然存在,主要是北方匈奴不断的挑衅滋事,其次是南方有许多少数民族还没有完全归顺西汉,民族矛盾存在隐患。二是各诸侯国威胁中央:虽然在汉景帝时期通过削藩和平叛收回了王国官吏的任免权,王国地方实力大大削弱。但是诸侯国毕竟还是存在,诸侯王一般都大量招致宾客为自己效力,培植自己政治上的死忠,对中央集权造成了一定的威胁。

(二)统治者主观心态变化

汉初建国时,统治者充分吸取了秦亡的教训,认为“今世废而不修(德教),亡以化民,民以故弃行谊而死财利,是以犯法而罪多。” [3](卷56《董仲舒传》p2516)于是,统治者不再遵循法家思想,进行严刑峻法的统治,改为放任自由的黄老思想,推崇无为而治,国家经济得到了充分的恢复。但是到了汉武帝时期,过于宽松的统治已经不适合逐渐强大起来的综合国力。汉初的思想家以其思想的前瞻性窥见了隐藏于歌舞升平背后的危机,告诫统治者还是要重视礼仪教化,以避免重蹈秦之辙,统治者必须要寻找一种合适于当下的统治制度,所以董仲舒思想的产生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势必会取得统治者的青睐。董仲舒汲取儒家、法家、道家、墨家、阴阳家等思想精华,弃其糟粕,总结出了全新的儒家思想,为他后来提出各种教化手段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董仲舒儒家教化思想的核心内涵

(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在位时期,社会呈现出平和安定的状态,国民经济逐渐得到恢复,人口迅速增长,社会财富大大增长,各方面都呈现出万象复苏的状态,当时整个国家经济形势一片大好,西汉王朝呈现一派盛世景象,西汉政权得到了老百姓的拥戴,为后来汉武帝的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

汉武帝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展现自己的雄才大略,要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个层面实现转轨和转型。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董仲舒谏言:若再放任多种思想共存,会导致不安定因素的产生,统治者总是改变治国方针也不行,会使下面的百姓无所适从,所以需要统一思想,以儒术独尊,学术统一了之后,国家的法度自然也可统一,同时也让汉武帝明确了政治更化的方向,找到了实现国家一统、强化思想控制的方法。从此新儒学从此成为封建王朝的正统思想。按照董仲舒的建议,汉武帝的政治教化得以在全国开展,从此,儒家教化理论有了实践的机会和推广的社会大舞台。

(二)设太学以养士

为了实现独尊儒术的目标,董仲舒提出了设太学以养士的建议,董仲舒还把太学视为教化的本源,在京师长安建立了太學,教授《诗》、《书》、《礼》、《易》、《春秋》等,用儒家经典培育官吏,吕思勉先生这样评价道:“古代学校本讲教化,非重学业,汉人犹有此见解。故武帝兴学之诏以崇乡里之化为言。”[3](P721)教育家毛礼锐也指出:“从严格意义上说,汉代的学校并没有形成一个真正的系统,却为后代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4](P189)

三、董仲舒教化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对当时及后世的积极影响

董仲舒新儒学所表达的精神几乎全面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华儿女血脉中不能抹去的印记。“文化之所以能够促进经济、政治的健康发展,原因在于:文化无论是作为一种观念形态,还是作为人类精神的物化形式,既是人们自己创造的,又无时无刻不对人的精神世界、生活方式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塑造人的灵魂。” [5](p325)董仲舒的儒学教化思想对促进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对于教育来说,儒学的影响更是巨大,从此以后,中国的教育一直延续儒学教育。“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延续至今。

建立太学对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做出了重大贡献,更是开创了全新的官吏选拔制度,将地方上的有识之士全部集中到中央来,杜绝了文人祸国的可能,最终起到稳定政权的目的。

太学的建立从大体上来说有两个作用,一是在汉初百废待兴的环境中,便于统治者选拔符合统治阶级的人才,使自己的主张和治国理念能够更好地实行,加强自身的皇帝独尊和中央集权;二是在形成以儒家思想为主的统治思想之后,更需要有人将这种思想传播和应用下去,这是太学生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他们几乎所有人在太学学习之后都会被赐予官位,会对所管辖的地区更好的传播这种教化思想,对百姓进行教化,维护整个政权的稳定。

(二)对当时及后世的消极影响

随着秦朝大一统时代的到来,各种思想被统一起来,而总结出来的统一的政治思想被统治者们大量的应用于教育体系中,这种教育和政治过分紧密的联系,使得教育沦为了统治者手中维护统治者利益的工具,统治者完全掌握了整个国家的教育方向。

文明和科技的发展是需要各种文化和思想的碰撞产生的,单一的思想虽说对短时期统治阶级稳定统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从长远来看,这无疑限定了之后几千年文人学士的视野,只崇尚儒学教育的中国古代教育制度,抹杀了无数渐渐萌发的萌芽思想,导致后来到明清时期,儒学已经僵化到了极限,程朱理学的提出,更是将儒学桎梏于朱熹所限定的区域,不允许有少许的僭越,八股取士的清代选官制度从根本上充分反应出了封建思想专制制度的衰落和无法掩饰的走向毁灭的迹象。所以,从西汉董仲舒提出的教化思想开始,到封建制度的废除,中国儒学教育所走的道路变得越来越窄,最终自己画地为牢,无法可解。

再次,董仲舒的教化思想对后来的教育也有一定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教育制度中的不公平和阶级观念,对于古代教育来说,绝大部分受教育的孩子都是中上层阶级的后代,他们一出生便有受教育的权利,而相较于贫民子弟,能够接受儒家教育的少数人们中,严明师法的理念被代代传承,虽说这个理念对后世尊师的道德素质形成有很大影响,但我们也要认识到它的消极一面,它宣扬封建等级、尊卑观念,让孩童在学堂时就清楚地認知到阶级的高低,达到维护统治阶级统治的目的。

通过对董仲舒教化思想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到,所有的思想都有它是和生存的环境,顺应时代的教化思想才能被统治者接受,所利用。但同样地,国家作为一种阶级统治的工具,领导者一定会以维护自身阶级利益为主,导致所实行的教化思想也会存在各种弊端,作为后世的我们,要学会用理智的态度来看待古代教化思想对当代的影响,做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努力维护思想的自由与多样性。

[参考文献]

[1]董仲舒.春秋繁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2]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3]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4]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5]吕思勉.秦汉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6]毛礼锐等.中国古代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作者单位:河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猜你喜欢
董仲舒当代价值
春秋决狱与法律解释——以董仲舒春秋决狱案例为中心的考察
《德音润泽:董仲舒名言品鉴》出版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问题研究述评
《董仲舒思想通解》出版
碍眼与碍心
春秋“王鲁”说刍议:以董仲舒为中心
浅谈长征精神的当代价值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