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金锋+宫利影
在这个全民创业的年代,互联网农业的提出无疑给创业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那么互联网思维这一高度抽象的概念加上土的掉渣的传统农业,犹如穷屌丝邂逅白富美的剧情究竟会如何发展?互联网农业到底是什么呢?
一、什么是互联网农业
李克强总理是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并将其确立为国家战略。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支持电商、物流商贸、金融等企业参与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顿时互联网农业如雨后春笋,如马云的定制农业、褚时健的励志橙、王健林延庆的菜园、京东总裁的强东大米等等。就在这些电商大佬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同时,市场上也出现了对互联网农业横眉冷对的批判声,一时间互联网农业众说纷纭。
通俗来讲,互联网农业是将互联网技术运用到传统农业开发过程中,使农业的产、供、销体系紧密结合,从而使农业的生产效率、品质、效益等得到明显改善。具体来说互联网农业是将知识、资本与科技紧密结合一套完善的体系,这一体系包含产业融资、营销渠道、物流配送系统、技术支持系统。该系统小到种子育苗、栽培、灌溉、施肥、收割、加工、储藏的具体工艺,大到产业开发,品牌塑造。总之互联网农业不是简单的农产品+网络营销的生硬二元结构,而是通过对市场、用户、產品以及产业价值链的重构,把人类带入一个以开放、平等、生态环保为特征的信息化农业时代,同时互联网农业的提出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箭三雕之策。
二、“农商1号”给传统农业带来的机遇
一般而言,互联网农业有三种模式:一是互联网技术深刻运用的智能农业模式,二是互联网营销综合运用的电商模式,三是互联网与农业深度融合的产业链模式,这三种模式呈现梯次推进的状态。
1.农商1号简介
弱的环节。互联网农业参与主体之一是广大的农民,他们多数并不具备上网条件和能力,对看不见人和物的网购充满疑虑,同时契约精神的缺乏更是让这一难题雪上加霜。因此无论是互联网农业的信息平台、配送体系、技术体系均少不了新一代职业农民的支持。
新农人严重缺乏的原因可以从三个层面进行分析,首先社会层面。当前社会弥漫一种以务农为耻的传统习气,直接导致互联网农业的人才需求与供给严重不均衡的局面;其次、高校人才培养方面。高校人才培养仍以传统理论研究为主,专业设置偏工科技商科,从而造成互联网农业人才后继乏力。最后,社会保障部门的再就业培训引导不力,甚至缺乏市场敏感性,随处可见的培训仍然是市场早已饱和的计算机、会计培训等等。
2.初步建设相配套的互联网农业信息平台
互联网农业的支撑平台主要有信息平台、物流平台、营销平台、技术服务平台、投融资平台等。在互联网信息平台建设的过程中,笔者认为互联网的硬件推广、物流配送体系及技术服务平台的建设是重中之重。
首先,互联网硬件的推广。无论是信息平台、物流平台、营销平台、技术服务平台、投融资平台均依托互联网,因此必须着力加速互联网农业的“硬件”配置。比如光纤进村入户,千村万乡服务站、特色产业推广会的建设等都应该提上日程。
其次,物流配送体系的建设。在说物流配送体系之前,我们来重温物流课堂的一个经典案例。某个炎热的夏天,有个倒霉的配送员接了一单配送任务,需要把以下商品安全地送到客户家里,分别是:一份三文鱼、一只鸡、一箱鸡蛋、一箱水蜜桃、一袋青菜、一桶油、一袋米、一盒南翔小笼包。还好这道难题是原菜管家CEO于田先生给出的假设,我们在分析案例是可以一笑而过。但是如果互联网农业果真能得到长足发展,这样案例就将会变成让人头疼的现实。快递止步于乡镇,这是阿里巴巴的一大遗憾,也是未来的一大盈利空间,但在这一盈利空间成为事实之前,需要的大量的投入和建设。因此物流配送系统的建设直接决定未来互联网农业的发展潜力。这些无不考验着政府发展互联网农业的智慧和信心。
这就要求在新一轮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基础设施建设应该有整体规划统筹考虑,对所需的仓储、配送、信息发布、公共服务设施要有前瞻性的设计。同时要完善农业网络体系,为农业从业者提供信息获得渠道;要加强农业网络体系建设的宣传力度,提高网络信息的安全性使各个农业从业者能够主动参与平台建设,积极发布农业发展相关信息。
最后,技术服务平台的建设。互联网农业的优势之一就是能够联合众多的农户,形成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提高对市场的敏感度,更好的参与市场博弈。这里的技术不仅仅有种养殖技术,还有市场开发、营销策划、技术创新、投资策划等等。这里简单介绍以色列的OCS制度。OCS是首席科学家办公室(The Officeof the Chief Scientist)的英文简称,机构人员编制为100人左右,下设多个委员会,分别由各领域权威的科学家和技术专家组成,首席科学家人选由农业和农村发展部部长提名,任期一般为4他们通常是在科技研发与应用推广技术创新,风险投资等领域的领军人物和成功人士,其中有不少是富豪,他们必须放弃自己非常赚钱的事业在此岗位上全职工作,虽然政府提供的薪水并不高,但社会尊重与荣誉巨大,因此,每一位被提名的人选都把在首席科学家岗位上履职视为自己人生和职业生涯的最高成就。
3.建立完善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共享机制及风险机制
互联网农业直接拉近了农户与市场的距离,剔除了中间商的盘剥,但也势必打破原有的利益机制,由此会面临与传统渠道冲突,如何实现这两者融合和互补,新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共享机制如何划分,尤其是农户的利益如何保证,这些都是摆在互联网农业开发过程中的拦路虎。
其次、农资作为季节性集中使用的大宗商品,具有很强的区域性、周期性、时效性,又很容易受到气候因素的影响,加之我国的小户经营体制一时又改变,缺乏市场敏感性,难以与大市场有效对接,农产品经常发生滞卖现象和“多收三五斗”式的丰收悖论。因此在伴随着自然风险和经营风险的双重压力下,如何建立完善风险机制也成为了互联网农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的限制性因素。在此笔者简单介绍德国的农业保险的做法及可借鉴之处。首先,历史悠久。德国早在18世纪就开办了专门针对农作物的保险,并从法律层面给予支持。其次、承保面大,开办险种多,从早期的重大自然灾害的冰雹险发展到后期涵盖一切农作物保险,如棉花、亚麻、玉米、烟草、豆类燕麦、柑橘等多种农作物保险。再次,政策灵活,社会参与积极性高。为鼓励参保,相关重点行业采用参保减免税赋的做法。最后,农业保险的用分摊,一般实行由农场主和政府各按一定比例共同承的方式。这种方法既能使保险公司获得社会平均利润,不至于加重农场主的负担,起到了保障和促进农业生产稳定与发展的作用。而我国的农业保险发展时间短,保险的涵盖面小,社会参与程度低,参保意识不强,政策支持不力等等,如果不能解决互联网农业的后顾之忧,互联网农业的发展将无从谈起。
四、疯狂后的沉思
互联网农业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长期发展战略,不会因为新闻媒体的爆炒就能立即腾飞,也不是依靠国家队的资本下乡或者将农业披上互联网鲜亮的外衣就能成功,毕竟到目前为止互联网农业仍然找不到一个成熟的盈利模式,疯狂之后更多的应该是沉着冷静及脚踏实干。
参考文献:
[1]魏延安.“互联网+农业”的弯道超车.江西农业,2014(16).
[2]付云.互联网对农业的五大改造[J].经理人,2014(236).
[3]邓章源.互联网农业发展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15(07).
[4]柏振忠.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建设与完善的路径分析[J].科学管理研究,2012(10).
作者简介:汪金锋,云南工商学院,硕士研究生,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