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结合康复技术对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分析

2017-07-05 15:02胡翀妮王曙辉
中国医学创新 2017年16期
关键词:偏瘫针灸

胡翀妮 王曙辉

【摘要】 目的:分析针灸结合康复技术对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在2014年10月-2016年10月治疗的86例脑梗死偏瘫上肢功能障碍患者为分析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分析组,每组43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单一的康复技术治疗,分析组采用针灸结合康复技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上肢运功能情况及神经功能缺损和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能力。结果: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后的FMA评分、MBI评分以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优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组治疗后的各项评分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脑梗死偏瘫上肢功能障碍患者可采用针灸结合康复技术治疗,因其具有恢复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优势,且尽可能将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维持在正常水平,有较高的临床运用意义。

【关键词】 针灸; 康复技术; 偏瘫; 上肢运动功能

Effect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Combined with Rehabilitation Technique on Upper Limb Motor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Hemiplegia/HU Chong-ni,WANG Shu-hui.//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7,14(16):035-038

【Abstract】 Objective:To discuss the effect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combined with rehabilitation on upper limb motor function in hemiplegic patients.Method:From October 2014 to October 2016,86 patients with hemiplegia and upper limb dysfunction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All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analysis group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43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single rehabilitation technique,the analysis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combined with rehabilitation techniques.The upper limb motor function,neurological deficits condition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then analysed and discussed them.Result:After treatment,the FMA score,MBI score and neurological deficit score of two groups were better than those before treatment,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the FMA score,MBI score and neurological deficit score of the analysis group were all bett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combined with rehabilitation therapy can be used to restore the upper limb motor function of hemiplegia patient,and improve their daily living activities ability,also can maintain the neurological deficit score of patient at normal level maximally,which has high clinical value.

【Key words】 Acupuncture; Rehabilitation technique; Hemiplegia; Upper limb motor function

First-authors addres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of Futian District in Shenzhen City,Shenzhen 5180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7.16.010

腦梗死属于心脑血管疾病之一,在临床上有较高发生率,也被称为脑梗死或缺血性脑卒中,其发病机制是因脑部血管出现供血不足,导致脑缺血和缺氧,引起局部脑组织坏死、软化的现象[1]。脑梗死的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半身不遂、语言功能障碍和智力功能障碍等[2]。脑梗死部位的临床分类为:腔隙性梗死、中等面积梗死和大面积梗死,其中腔隙性梗死的梗死面积在1.5 mm以下,常见的临床症状主要有头晕、头痛、四肢无乏力和吞咽功能异常等,少有偏瘫和偏身感觉下降的现象[3]。出现中等面积梗死的患者常见临床症状有急性头痛、反胃、恶心及头晕,部分患者也会出现偏瘫或偏身感觉异常等;出现大面积梗死的患者具有起病急和发病快的特征,其发生偏盲、偏瘫或偏身感觉异常等现象的几率较高,严重时直接引起四肢瘫和脑疝等。本院采用针灸结合康复技术对脑梗死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进行治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在2014年10月-2016年10月治疗的86例脑梗死偏瘫上肢功能障碍患者为分析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分析组,每组43例。所有患者均与《中国脑血管疾病防治指南》中提到的脑梗死诊断标准相吻合,且头颅CT(MRI技术)检查确认为初发颈内动脉系统性脑梗死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对照组男24例,女19例;年龄39~78岁,平均(59.4±5.6)岁;病程最少2~9 d,平均(4.9±3.3)d;按照患者病变部位分类如下:脑叶12例,基底节22例,多发性梗死和脑干梗死9例。分析组男43例,女22例,年龄41~79岁,平均(61.8±4.3)岁;病程3~10 d,平均为(5.2±3.1)d;按照患者病变部位分类如下:脑叶12例,基底节患者18例,多发性梗死和脑干梗死13例。两组患者的年龄和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1)无神志不清和生命体征异常现象;(2)有积极配合治疗意识,谨遵医嘱;(3)重要器官无严重并发症。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患者单独采用康复技术治疗,具体操作内容为:(1)运动康复:患者运功功能受限,长时间未运动可能出现局部坏死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可利用适当运动来尽可能降低神经肌肉功能损伤程度,通过神经肌肉促进技术来恢复肌肉的收缩力和肌张力,协助患者对患处进行被动运动和一些简单运动,如床上运动、起坐和步行训练、站位稳定等;坚持以上运动有助于患者恢复生活自理能力,改善患者的运动控制能力,坚持一天完成康复运动2次/d,30 min/次;运动次数和运动时间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2)语言康复;一些患者可能会失去语言能力,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应先观察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偏瘫严重程度,根据观察结果制定个性化语言康复训练,常见的语言训练主要有发音和听力训练等,起初训练内容比较简单,随后逐渐加深难度,尽量帮助患者恢复语言能力和脑部记忆[4]。

1.2.2 分析组 患者采用针灸结合康复技术治疗,针灸治疗为头体针分期治疗。Brunstrom分期为Ⅰ~Ⅱ期和发病时间为1~4周的患者为软瘫期,针对这一时期的患者需选用头穴和阴经体穴:找到患肢的风池穴、极泉穴、尺泽穴、内关穴和鱼际穴等,针刺完毕后通过正确手法将针感向远端放射,同时连接G6805电针仪,在间断波的条件下留针30 min;将病灶位置侧顶颞前线作为头穴,针刺法选择三段接刀刺法,手法为快速捻转平补平泻法1 min,留针30 min,在留针过程中行针5次;将以上治疗步骤保持1次/d,连续操作10次作为一个疗程。Brunstrom分期为Ⅱ~Ⅲ期和发病时间为1~3个月的患者为痉挛期,针对这一时期的患者需选用头穴和阳经体穴:找到患侧的合谷、消泺、风池、肩髃、手五里、外关、、曲池和中渚等穴位,针刺完毕后连接G6805电针仪,在间断波的条件下留针30 min;头穴选择病灶位置侧顶颞前线,针刺法选择三段接刀刺法,手法为快速捻转平补平泻法1 min,留针时间为30 min,整个留针过程行针5次,1次/d,将10 d设为一个疗程,共治三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上肢运功功能情况、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其中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通过改良式FugI-Meyer(FMA)运动功能评分法评价,评价内容为瘫痪肢体和腕手功能。患者治疗前以及治疗后6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通过Barthel指数(MBI)评价[5]。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采取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评价。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肢运动功能情况比较 治疗前两组F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FMA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组治疗后的FM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MB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分析组治疗后的MBI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别为(18.4±4.2)分和(7.1±3.2)分;分析組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别为(18.1±3.4)分和(4.1±1.1)分。两组患者治疗前神经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神经功能均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组患者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脑梗死患者存在的上肢功能障碍是如今脑卒中治疗过程中关注的热点之一。本院通过观察脑梗死发生后病情发展呈现出来阴阳偏盛偏衰现象,选择两种有效针刺法来进行调理,目的在于恢复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6]。脑梗死患者发生初期主要有肌力、肌张力下降的症状,这时患者活动能力受到限制,只可进行极少活动,肢体表现为瘫软无力[7]。当患者处于软瘫期时,尚未出现神志不清,身命体征稳定,神经体征在2 d内未进一步加重,则可实施针灸康复训练,采用针刺法活跃上肢阴经穴附近神经。文献[8]提到,患者软瘫期的发病机制主要是因三角肌群和内侧肱二头肌等肌群缺乏肌力;极泉穴和尺泽穴内部的肌群和神经分别为肱二头肌等肌群和腋神经,内关穴内部的肌群和神经分别为前臂旋前肌和正中神经,而鱼际穴位于拇长伸肌腱中。因此针刺这些穴位的作用在于刺激肱二头肌和拇长伸肌腱等肌群,帮助肌群尽快恢复肌张力,减少软瘫期发作时间。患者发病后,会产生一系列联合反应和共同运动,肌张力快速上升,患者随之从软瘫期演变为痉挛期,导致上肢屈曲。上肢伸肌功能表现缓慢,则前侧和内侧作为阴,反之后侧和外侧作为阳,故而有了痉挛期为阴急阳缓之说,通常根据泻阴补阳的原理进行治疗。在患侧上肢找到以下阳经穴:肩髃穴、消泺穴、曲池穴、臂臑穴、手三里穴、外关穴、合谷穴及中渚穴,选择拮抗肌部分的阳经穴目的在于刺激拮抗肌(便是伸肌),避免上肢屈肌痉挛张力异常,有助于中枢双向调节功能,协助共同运动演变为分离运动,重组健康的运动模式[9]。在针刺完毕后加以使用电针仪的作用在于激发兴奋麻痹神经群,使之出现被动收缩运动,增加活动量。一旦运动神经受到刺激,便会影响到传入神经,再通过脊髓传入神经中枢,从而重建肢体到大脑感觉的易化通路,持续往大脑传递信号,提早完成神经系统功能重建。针刺头穴和风池穴的作用在于恢复人体大脑皮层电活动和血循环功能,恢复大脑组织供血功能,帮助脑缺血半暗带区消肿,有助于细胞修复,减少脑缺血病灶数量,使脑组织功能尽快恢复正常,为重组新的肢体运功传导通路做铺垫。而这不代表患者已恢复健康,需给予合理的运动模式输入来恢复正常的运动功能,这时可选择康复技术治疗患者,在避免肩手综合征发生的同时调整错误的运动模式,帮助随意运动功能恢复。目前,大多数医学学者认为中枢神经系统受到一定伤害后,具有可恢复性。该说法是通过脑的可塑性理论知识进行探讨的,因大脑具有良好的适应功能,可通过结构和功能对自身进行修复,从而适应改变。而康复训练的整个过程就是利用重新学习来得到功能修复的效果。由此可见,在治疗过程中进行康复训练是不可缺少的环节。因一些生理方面因素,在上肢受到伤害后,整体恢复速度较下肢慢,对患者带来的伤害不容小觑,因此本院在本研究中将统一对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进行研究分析。有相关研究显示,刺激患者头部穴位,可通过该容积导体中存在的某种“场”或者“针场”,给予大脑皮层有效的生物电效应,从而刺激大脑皮质;这个过程的目的在于提高大脑皮层神经细胞兴奋作用,帮助可逆神经苏醒,或使某些被抑制的神经细胞恢复正常功能,并将一些处于低氧超极化状态的缺血性半暗带部分神经元激活,尽快恢复神经功能情况。有关研究结果显示,采用针灸结合康复技术可有效改善偏瘫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具有较高的临床疗效。为验证该说法,本院分析了针灸结合康复技术对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分析结果显示对照组和分析组治疗后均有明显改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分析组治疗后的各项评分与对照组治疗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相关学者研究结果相吻合[10]。

综上所述,对脑梗死偏瘫上肢功能障碍患者而言采用针灸结合康复技术治疗,有恢复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优势,且可将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维持在正常水平,有较高的临床运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张贤明.针灸结合康复技术治疗中风后偏瘫的疗效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z1):135-136.

[2]许丽娜,田国萍.针灸结合康复技术治疗中风后偏瘫的研究进展[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4,23(1):31-32.

[3]马志伟.针灸结合康复技术治疗中风后偏瘫的疗效观察[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20):168-169.

[4]金永勋.针灸结合康复技术治疗中风后偏瘫的疗效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8(19):152-153.

[5]秦思,朱天民.针刺结合康复技术治疗脑卒中肢体偏瘫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5,30(3):310-312.

[6]梁海棠,曾旋,李范强.推拿结合康复技术治疗肩周炎的临床观察[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8):194-195.

[7]韦继流,邓良军.针刺结合康复技术治疗中风偏瘫42例[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6,25(20):87-88.

[8]胡秀丽.针刺结合现代康复技术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临床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4(15):145-146.

[9]肜祎,宋箱,陶江涛.中医针灸结合中药热敷治疗颈肩腰腿疼痛的短期疗效[J].中医临床研究,2015,7(19):35-37.

[10]肖衍虎,郭莉萍,康伟,等.康复运动联合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效果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28):139-141.

(收稿日期:2017-03-30) (本文编辑:周亚杰)

猜你喜欢
偏瘫针灸
颈椎病采用针灸治疗的效果分析
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在脑梗塞伴肢体偏瘫患者护理中对ADL评分及生活质量的效果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宁神汤结合针灸治疗更年期失眠的效果探究
针刺联合中药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效果
针灸推拿结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预后的改善效果分析
针灸
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