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畅
摘 要:美丽乡村建设是实现十八大奋斗目标,推动城乡协调发展的关键一环,而苏南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之一,乡村发展基础较好,特色鲜明,其美丽乡村建设模式的研究和推广对全国美丽乡村建设具有借鉴指导意义。本文根据苏南地区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和乡村建设现状,将苏南地区的美丽乡村建设归为田园农业型、工业带动型、休闲旅游型、文化传承性和生态环保型五种模式,并选取典型村落,分析不同模式的模式特点、发展措施和建设成果。
关键词:美丽乡村;建设模式;苏南地区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第一次提出了要建设美丽乡村的奋斗目标,并在当年完成了1100个美丽乡村创建工作。在当前城镇化背景下,美丽乡村既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和新农村建设的新载体,美丽乡村建设对整治空心村、乡重构村空间、改善人居环境、缩小城乡差距和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国内对美丽乡村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建设模式的确定和分析。叶青等认为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可以分为旅游开发模式、生态环保模式、历史传承模式和近期宜居模式四种。吴理财等根据调研所得的资料,以安吉模式、永嘉模式、高淳模式和江宁模式为例,分析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模式特色。姜彬等针对苏州当前的美丽乡村建设活动,提出了风貌原真型、产业发展型、文化重塑型三种不同的美丽乡村文化传承模式。袁飞根据苏州农村发展内、外源动力系统特征,将苏州美丽乡村建设分为五类,即农业生产型、工业带动型、休闲观光型、文化传承型和物业经济型。刘素芳等以河南省为例,总结出了三种美丽乡村建设的成功模式,即生态乡村模式、开发旅游模式和工业园区带动模式。
为引导全国美丽乡村建设科学有序进行,2014年2月,中国农业部发布中国“美丽乡村”十大创建模式。苏南地区以平原丘陵为主,乡镇经济较为发达,美丽乡村建设与全国其他区域存在一定差异,部分美丽乡村建设模式不符合蘇南地区美丽乡村建设的实际情况,因此本文以对苏南地区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京五市各种美丽乡村建设社区、村落为研究对象,借鉴各种建设模式,确定了五种苏南美丽乡村建设模式,为苏南地区其他村落和全国其他区域的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具有重要意义。
一、苏南地区美丽乡村建设模式确定
1.政府政策
顺应中国美丽乡村建的潮流,江苏省先后推出美丽乡村建设的指导标准、申报指标和省级示范名单,大力推进全省美丽乡村建设的项目落实和乡村改造提升,同时,苏南地区的各市县也积极响应号召,陆续推出美丽乡村建设实施纲要和行动指南,进一步评选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为基层美丽乡村建设提供生动范例和政策资金支持。
2.地理位置
苏南地区位于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中心,与上海、安徽、浙江相邻,是长三角地区发展的重要一环。苏南地区低山、丘陵、平原、江河、湖泊纵横交错。苏南地区铁路、公路网络完善,同时借助北依长江、东临东海的区位优势和区域内江河湖泊纵横交错的自然条件,开通大量航道,内河航运尤为发达,是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3.历史文化
苏南地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自古以来就是名闻天下的“鱼米之乡”、“人间天堂”,也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和吴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苏南地区拥有苏州古典园林、南京明孝陵和中国大运河(京杭大运河苏南段)3项世界文化遗产。千百年来,苏南民众以海纳百川的包容性、脚踏实地的务实性和吃苦耐劳的坚韧性,形成了丰厚的文化积淀和具有本地特色的人文精神。现如今,苏南地区拥有530多家科研机构,人才教育快速发展,成为推动经济转型的动力强劲。
4.城镇化和乡镇企业
苏南是中国城镇化发展程度较高的地区之一,其特点表现为以小城镇建设带动乡村发展。小城镇作为苏南地区城乡联络中的增长极,对乡村的空间发展和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带动作用。随着小城镇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不断扩大,产业逐渐向通达性良好的乡村地区扩散,带动了乡村发展,推动了乡村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20 世纪 80 年代起,苏南地区的乡镇企业突破了“城市——工业、乡村——农业”的传统分工格局,使农民通过从事非农产业工作增加了收入,进而使得村集体有资金投入到村庄环境设施建设上,提升了乡村建设水平,从而使苏南地区的乡村建设水平走在了中国前列。
综上所述,根据苏南地区的环境政策、区位文化和发展阶段,苏南地区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可以从理论上分为五类,即田园农业型、工业带动型、休闲旅游型、文化传承型和生态环保型。
二、不同村落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对应
1.外部环境
(1)区域自然环境。了解乡村所在区域的自然环境和资源状况,适当突出特色,同时提高该乡村与周边地区的融合度,避免突兀和过于“独树一帜”。
(2)区域社会现状。掌握乡村周边的市场分布、资源供求、交通状况、社会资金流向等情况,为乡村外向型经济和社会发展寻找外界物质流接口;摸清周边过剩产业、污染企业对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产生的压力和风险,采取合理措施隔离或规避风险。
(3)区域政策规划。根据区域规划和上位规划、政府政策变动和支持途径、政府投资能力和导向等限制条件和发展要求,为美丽乡村建设寻求规划依据、社会项目资金和政策支持;
2.内部因素
(1)经济发展因素。掌握村内的经济发展状况,包括乡村整体的收入水平、人均收入和收入增长速度,确定村内经济的主导产业,对乡村的整体经济实力和开发能力有一个大体定位。
(2)人文设施因素。了解村内管理模式和村民参与度、乡村的民风民俗及相关节日活动、人口数量和结构、道路水利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健身娱乐设施等公共服务设施。
(3)自然环境因素。了解村内的环境要素和资源条件,对不同产业的生产条件、污染排放和治理措施进行评估污染,分析村内的生态环境保护现状、绿化率和著名景点遗址等。
(4)村民主观因素。调查村民对乡村建设的满意度和期望和愿景,听取村民对本村美丽乡村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其目的是体现村民为主体,明确美丽乡村建设的需求和目标。
3.综合分析
依照对乡村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的分析,以村民的需求为主体,充分利用当地社会和经济的优势条件,遵循地方社会、经济和环境发展总体规划,全面考虑乡村的发展现状、文化特色,参考村民的发展意愿,对应上文提出的苏南地区美丽乡村建设的五种模式,确定乡村的发展方向和建设模式。
三、建设模式分析
1.田园农业型
田园农业型美丽乡建设主要依靠乡村自身得天独厚的土地资源、气候条件等,增加科技投入,发展高效农业、生态农业,实现乡村增产增收。在村庄建设方面,着重改善农业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和环境,满足农业生产的要求。苏南地区部分乡村具有良好的土地资源,典型的田园农业型美丽乡村包括常州金坛市薛埠镇上阮村、南京市六合区竹镇镇大泉村、无锡市锡山区东港镇山联村、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三山村、镇江市句容市后白镇等。
以常州市金坛市薛埠镇上阮村为例。上阮村地处丘陵山区,农用地结构是典型的“333”型,即1/3农田,1/3荒山,1/3自然林,土地分布七零八落,高低不平。在农村改革建设的浪潮中,上阮村根据本村自然优势,大力改善生产设施条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高效生态观光农业,合理布局林业、茶业、果品业、种植业、养殖业,开发绿色产品。建立产业园区,形成“四区、八园、一中心”的格局。目前,上阮村以“公司+基地+农户” [11]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位依托,大幅带动项目区的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打造出桃李梅花节、农业休闲园、农家乐、垂钓俱乐部等农业观光旅游项目,是田园农业型美丽乡村发展的成功范例。
2.产业带动型
苏南地区工业带动型美丽乡村发展主要是依靠龙头企业带动引领,借助城镇化和乡镇企业发展带来的产业转移,实现村企之间的反补互动和农民的非农就业,促进村庄建设发展。工业带动型美丽乡村建设突出的特点是整合土地资源,将村内不同用地类型进行合理布局,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提高村民生活的舒适度和乡村环境的美观程度。无锡市江阴市华士镇华西村、苏州市张家港市南丰镇永联村、镇江市丹阳市后巷镇前巷村等乡村是工业带动型美丽乡村建设模式的生动写照。
永联村隶属于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市南丰镇,位于张家港市东部。上世纪70年代,由于地势低洼,涝灾易发,永联村曾是张家港市经济最落后的村。改革开放以来,永联村集中全村集体的力量办轧钢厂,获得高额利润,不仅还清债务,摆脱了贫困,还跨入了全县十大富裕村的行列。目前,永联村全村总资产达40亿元,综合经济实力跨入全国行政村三甲行列。历经以工兴村、轧钢富村、并队扩村、炼钢强村等阶段,永联村已发展成为苏南地区经济实力最强的行政村之一。
3.休闲旅游型
休闲旅游型美丽乡村建设要以当地独特的山水田园特色资源依托,借助旅游景点的开发,充分挖掘自身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发展潜力,大力发展休闲观光产业和旅游服务业,实现村庄产业结构的提升。在村庄建设方面,要结合绿色生态和民俗文化优势,推进当地具体旅游项目的发展,完善相关的旅游配套设施,促进当地商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引导村内劳动力向第三产业有序转移。苏南地区借助休闲旅游得以顺利发展的美丽乡村主要有南京市高淳区桠溪镇蓝溪村、南京市江宁区横溪街道石塘村、苏州市常熟市支塘镇蒋巷村、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三山村等。
近年来,蓝溪村抓住“国际慢城”发展契机,以环境美、人文美、发展美、秩序美、风尚美的五美为要求,积极发展特色旅游业,增加了古水车、古磨石、茅草屋、、风景游玩、果品采摘等特色旅游内容,打造出了优美的生态环境和多元的产业结构,青山隐隐、竹林翠滴,多彩的田园风光与绚丽的人文景观相映成趣,美不胜收;同时,蓝溪村已建成千亩有机茶园和千亩早园竹,依托慢城品牌优势,打造 “山乡慢城”旅游发展村,村民人均收入大幅提高。
4.文化传承型
文化传承型美丽乡村主要依靠村庄的非物质文化和历史文化遗产,发展创意文化产业和文化旅游业。对历史村落的保护,应该因地制宜编制旅游规划,保护整治建筑、街巷空间等。同时着重研究传统的民俗民意、地方戏、特色小吃等,适当创新使其融入现代生活,实现文化传承和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苏南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通过古村落和传统技艺的保护,发展古村落休闲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带动农民增收和村庄建设。苏南地区较为典型的文化传承型乡村包括苏州市太仓市城厢镇东林村、无锡市江阴市顾山镇红豆村和苏州市昆山市张浦镇姜杭村。
姜杭村依姜里潭而建,形如太极,被称为‘太极水村。 姜里潭边还坐落着一座拥有800多年历史的东岳庙,村内保留着凤凰墩、响铃桥、老庙义渡等历史遗迹。2011年,姜里遗址考古发现从下往上分别为马家浜、崧泽、良渚文化的遗址文化堆积。在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姜杭村结合本村地理环境、历史文化资源及乡村旅游规划布局,建设生态驳岸和太极文化广场等项目,努力打造具有道教文化特色的中国太极水村,探索开发江南历史文化休闲旅游景区。
5.生态环保型
生态环保型美丽乡村建设模式是将乡村作为一个集农业、人类和自然生态系统相结合的系统来考虑的,在生态文明的前提下实现 生产、生活和生态的协调一致,加快农业经济、粗放经济向工业经济、集约经济转变,具有丰富的内涵和较高的层次性。生态环保型美丽乡村的建设离不开基础设施的配套扶持,其重点在于农民生活生产性基础设施和乡村社会发展设施的建设。生态环保型美丽乡村的建设可以借鉴无锡市宜兴市湖?镇张阳村、常州市武进区雪堰镇雅浦村和镇江市扬中市新坝镇新治村等乡村。
雅浦村位于风景秀丽的太湖之滨,东依无锡马山,南临太湖,西接宜兴,地理优势得天独厚。雅浦村以村庄环境整治为抓手,按照绿化、净化、美化、亮化、硬化的要求,积极开展农村面源污染控制项目,高标准规划建设了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全面实现了农村“十个村村有”。雅浦村大力推进生态创建,全力改造休闲垂钓公园,被全国生态文化协会命名为全国生态文化村,获国家级生态村殊荣。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苏南地区地理位置、历史文化和乡村建设现状等的分析,总结出了苏南美丽乡村建设五种模式,即田园农业型、工业带动型、休闲旅游型、文化传承性和生态环保型。在确定美丽乡村建设模式时,各村庄应理性分析外部环境和自身内部因素,综合考量,选择适合村庄发展的模式及途径,打造具有自身品牌特色、真正富裕宜居的美丽乡村。
参考文献:
[1]刘彦随,周 扬.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挑战与对策[J].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2015,32(2):97-105.
[2]叶青,陈齐特.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及实施路径[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30-32.
[3]吴理财,吴孔凡.美丽乡村建设四种模式及比较[N].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09):01-04.
[4]姜彬, 侯爱敏, 包婷婷. 苏州美丽乡村建设中文化传承模式研究[J]. 现代城市研究, 2016(5):80-85.
[5]袁飞.苏州市美丽乡村建设模式研究[C].苏州:苏州科技学院,2014:10-13.
[6]刘素芳, 任海洋. 新农村发展中美丽乡村建设的模式及做法——以河南省为例[J]. 农业经济, 2016(1):63-65.
[7]许吉仁,邵国权,董霁红.江苏省乡村发展模式的构想[J].北方园艺,2014,(02):196-201.
[8]农业部发布美丽乡村创建“十大模式”[J]. 当代畜牧,2014(12):45.
[9]郑向群,陈明.我國美丽乡村建设的理论框架与模式设计[J].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2015,32(2):106-115.
[10]郑爱民,冯粉娣.美丽上阮 如画如歌——金坛市薛埠镇上阮村打造美丽乡村纪事[J].江苏农村经济 ,2014(03):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