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探究性学习的策略

2017-07-05 18:46童丽萍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17年5期
关键词:课文探究语文

童丽萍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学习呢?我结合实践谈以下策略以求教于大方。

一、创设问题情境策略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思维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重点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只有创设问题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进行探究学习。

1.设置“问疑”环节,鼓励学生提问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问才能进一步去探索、去创造。

如在教学《山谷中的谜底》一文时,我巧妙地安排了“问疑”这一环节。

师:大家看了这个课题,有什么疑问吗?

生:看题目,感觉像个谜语。我知道谜语都有谜面和谜底,那山谷中的谜面是什么,谜底又是什么呢?

…………

学生能在学习的开始就提出问题,本身就是一种探索和研究,而本文的教学不正是围绕着这两个问题展开的吗?这一“问疑”环节,把教学的主动权交到了学生之手,尊重了学生,体现了学生为本的思想。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正是他们探索真理的开始。

2.抓住训练点,提炼富有价值的“专题”

研读课文时,教师能抓住文章主线、重点难点、关键处、矛盾处、疑点处、平淡处等等,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师生合作确立少而精的富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无疑会给学生深入探究创设良好的氛围,提供优越的条件。

如在教学《狼和鹿》一文时,我引导学生:“假如你是生活在凯巴伯森林中的动物,你打算做一只狼还是鹿?”学生听了一下子炸开了锅,这一看似与课文无关的问题引起了轩然大波。整个课堂教学中,学生在阅读课文时进行了狼和鹿生存的比较探究,在表达自己的想法的时候,无不围绕课文所要表达的主题……这个“牵一发而动全文”的研读“专题”,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在师生交互的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尊重学生研究、发现、感悟的成果,引导学生在反复读书过程中进行交流、探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自信、创新的学习品质。从实际效果看,学生的研究十分精彩,感受也颇深。

二、选择性策略

“会选择”是现代人应具备的一大基本素质,教学生学会选择是素质教育的一项目标。语文课堂教学应当在更多的环节上,变教师的“指令性”为学生的“选择性”,变那种在统一要求下的被动应付为主动发展,使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在学习中积极地探索、研究。

1.在朗读训练中选择

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朗读中引进选择机制,有利于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提高读书的质量。

①选择朗读内容。我们许多老师在朗读训练中发现,有的同学很会模仿,善于朗读人物的对话部分,有的同学善于朗读抒情性的语言,还有一些同学能读好议论性的语言。对于人物对话,有的善于读反面人物的话,有的则能读好正面人物的话。朗读训练中,教师应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角色或段落来重点阅读。

②选择朗读方式。同样的语句,每个人的感受不尽相同,就是同一个人,随着理解的深入,感受也会发生变化,而这些可以让学生通过朗读来表达。如在朗读的方式上,小学生特别喜欢分角色进行朗读,尤其是一些人物对话。让学生选择分角色的朗读,学生更容易进入文本角色,体会人物情感。再如一些总分段式,可以让学生分工合作读,总的部分齐读,分的部分个别读,这样也能在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总分段式的构段特点。

2.在合作学习中选择

合作学习是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手段。如何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如教学《九寨沟》一课。我引导学生对话:“走进九寨沟,你想欣赏哪儿的景象?请大家分组选择参观内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看谁能担任你们团的小导游。”有的学生说喜欢九寨沟的湖泊,想带大家去看看;有的说喜欢动物经常出没的密林,想让大家见识一下……课堂成了学生间表达与交流的乐园,你的感受、他的感受、我的感受在这里相互碰撞、相互补充和相互融合。学生在对话中学会倾听、学会接受、学会欣赏,实现了知识、能力和情感的交流。

教学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内容是自己选的,学习方式是自己决定的,合作伙伴是自己挑的。在这样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无拘无束,学得积极,每个学生都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体现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过程。

3.在切磋讨论中选择

讨论交流是探究学习的一种主要活動形式。在课堂讨论过程中引进选择机制为学生的思维、表达提供了更为宽广的空间。

如我在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时,抛出了这样一个话题:天游峰的扫路人累不累?大家再细读课文,寻找能证明自己观点的论据。运用课文中的语言,联系生活实际,来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生:文中说“我抬眼望了望在暮色中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这么多级阶梯游客们都累得不得了,老人不是神人,他应该也会累的。

生:我同意,再看书上说“……老人伸出七个手指”,说明老人已经有七十岁了,七十岁的老人做这么重的活儿,怎能不累呢?

生:我不同意,我认为老人不累。文中的“我”问:“如今游客多,你老工作挺累吧?”老人却轻轻松松,自然悠闲地说:“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可见,尽管阶梯很多,但他扫一程,歇一程,所以并不累。不光不累还把好山好水看一程,把扫路的过程当作是一种享受。

生:对对,文中紧接那句话后面老人又说:“按说,我早该退休了。可我实在离不开这里:喝的是雪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而且还有花鸟作伴,我能舍得走吗?”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老人不累,到了退休的年龄还舍不得离开这个工作。

生:不管怎样,老人的身体肯定是累的。

生:可老人的心里一点儿也不觉得累。

…………

在这里,我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十分宽松的环境。学生汇报读懂的知识,可以是书内的,也可以是书外的。这样让学生依据自己的知识结构、能力基础和学习习惯,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选择适合自己的汇报方式,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和问题,而教师则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诱导,从学生学习的需求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激发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积极参与的兴趣。课堂气氛轻松,民主,学生发言踊跃,学生在交流中又能互相启发,互相补充、纠正,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参与学习活动,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

4.在巩固练习中选择

提倡布置“菜单式”作业。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语文水平设计多层面作业,给不同层次的学生选做,这样既能解决“优等生吃不饱”的问题,也能解决后进生“吃不了”的问题,有利于促进有差异的发展。如在教学《长征》这一课后可设计这样的作业。

自选题:

(1)收集,吟诵毛主席在长征路上所写的诗句;

(2)学唱长征组歌;

(3)根据诗意画长征路上某一场景;

(4)讲长征的故事;

(5)把长征组歌排练成舞蹈;

(6)写读后感。

…………

学生自己选择的作业,学生乐于做,完成质量高,探究过程亦在其中。

三、生成性策略

研究性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研读教学过程要轻事先预设,重现场生成。要根据课堂中研读的实际进展,充分考虑研读教学中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师生多向的交互性、研究发现的多样性来构建动态的教学过程。学生的质疑问难、诵读感悟、研究发现、交流讨论、实践应用,教师的反馈调控等都是教学过程现场生成的基点。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设的要求,促进学生的自由发展。

在教学古诗《游园不值》过程中,学生交流诗意:满院子的春景是关不住的,因为有一枝红杏已伸出墙外来。其他学生听了,立即窃窃私语,似乎有了异议。

我立即鼓励道:“还有什么其他想法?说来听听,并讲讲你的理由。”

生:我认为这里应该解释成“一枝红杏已生长出墙外来”,因为植物用“生长”来描述,杏树是植物,所以这里的“出”应解释成“生长出”。

生:我认为应该用拟人化来解释“出”,作者在外敲了很长时间的门,都没有人来开,杏树也许想看看是谁在敲门,所以探出脑袋来看看,“出”应解释成“探出”。

生:我还是觉得用“伸出”好,因为院子里到处都是春色,红杏被挤得都快喘不过起来了,所以它伸出墙外透透气。

生:他们的解释都不准确,“伸出”和“探出”都只说明杏花露出一点点头,只有“生长出”才能把杏树的勃勃生机描写出来。

听了学生们的讨论,我兴奋极了,开心地说道:“听了同学们这么精彩的发言,老师真的很高兴。大家不仅仅局限于一个答案,而是很踊跃,很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习上就要有这种精神。希望所有同学都能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来。”

几句激励的话激起了学生热情的火焰,发言者心里更是甜滋滋的。

四、拓展性策略

叶老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我们要转变传统的学习观念,树立大语文教学观,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让学生“跳出课本读课本”。由课文向原著延伸,由课文向评论延伸,由课文向作者延伸,由课文向同题作品延伸,由课文向同类作品延伸,把学习的触角伸向生活、伸向社会……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学生广泛获取语文知识,主动地去感知社会与生活,使他们的语文素养在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中得到提升和发展。

我在执教《三顾茅庐》一课时,让学生朗读课文最后一段后提问。学生提出了很多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如刘备有没有打胜仗?打了哪些胜仗?刘备打了胜仗以后是怎样看待诸葛亮的?此时,我相机引导学生:“我们怎样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呢?”并利用课件出示诸葛亮《出师表》中的一段话,以此引导学生去阅读《三国演义》。这样结合教材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把学生从课内引向课外,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有效地落实了“大语文”教学,激发了学生深入探究的兴趣。

探究学习既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又是一种学习理念。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開展探究学习,还有待于我们广大的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我们的语文教师不断去探究。

猜你喜欢
课文探究语文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背课文的小偷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