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背景下校本课程的建构与实施
——以“节庆礼仪”校本课程为例

2017-07-05 15:51戴守慧
江苏教育 2017年47期
关键词:礼仪校本德育

戴守慧

家校共育背景下校本课程的建构与实施
——以“节庆礼仪”校本课程为例

戴守慧

“节庆礼仪”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是家校合作共育的有效载体。我校“节庆礼仪”校本课程多在节日和庆典的氛围中开展,通过主题班会、情景模拟、实地考察、游戏竞赛等方法实施。开发和实施过程中需注意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内容的选择要联系生活、课程实施时要注重仪式感、课堂要走向社会和家长的深度参与等五个方面。

节庆礼仪;德育;校本课程;核心素养

2014年江苏省制定并下发了《关于在全省开展未成年人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意见》和《江苏省未成年人基本文明礼仪规范(试行)》等文件,强调要突出抓好未成年人的“八礼四仪”。2016年北京师范大学举行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审议,确立了以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为主要内容的六大学生核心素养。

德育工作是落实“八礼四仪”教育和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抓手,因此我校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和德育处对“节庆礼仪”德育校本课程进行了建构与实施,期望建设一门“以隆重的庆典仪式为线索,以丰富的节日活动为载体,以德育的育人任务为内容,以家校合作共育为手段”的德育综合课程,通过课程建设引领学生成长,促进德育创新,丰富学校文化。

一、“节庆礼仪”校本课程的理念

(一)知行合一,践行生活教育

我校地处栖霞区,是行知教育思想的发源地。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将生活作为教育内容,才不会使得教育的内容狭隘,才会广阔丰富。”“节庆礼仪”课程把学生生活中的节日与庆典仪式化,学生通过节日、庆典课程的组织与参与获得知识、传承习俗,是“教学做合一”的有效手段。

(二)家校共育,创新德育管理

常规的德育工作注重管理和说教,学生对德育的理解更多的是服从与敬畏。朱永新教授说:“仪式、节日和庆典是学校文化传统的活标本,也是学生生命中最值得关注的重要时刻。它使有意义的事情或者伟大的事物能够拥有一种伟大的时刻,获得神圣与庄严。”在节庆仪式体验中,教师、学生与家长被联结在一个共同体中,感受仪式对人的规范并凝聚成一股向上的力量,德育的育人目标可以在神圣与庄严的节庆仪式中被强化和确认。

(三)践行礼仪,提升学校内涵

“礼”是中国传统社会行为规范、典章制度和礼节仪式的总和。伯乐中学以“养智达贤”为学校核心理念,以“识才适性,各以类进”为校风,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倡导发现教育、适性教育、生态教育。“节庆礼仪”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承担历史文化传承责任的同时,差异性得到了尊重,无形中深化了校园文化的内涵。

二、“节庆礼仪”校本课程目标与内容

(一)课程目标

1.用庆典提升学生素养。通过节庆礼仪课程,把对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上的要求纳入课程实施,在庆典庄严隆重的氛围中,学生成为仪式中的一员,在潜移默化中规范自己的行为,提升人文素养。

2.用节日串联德育常态管理。通过“节庆礼仪”课程把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联系起来,赋予学校日常德育管理和活动特殊的意义,形成以节庆为主线的育人框架与体系。

3.用仪式搭建家校共育平台。通过“节庆礼仪”课程,家长在举家团圆、和谐共庆的节日氛围中见证孩子成长的重要时刻,成为学校德育课程的建设者与参与者。

4.用课程弘扬伯乐智贤文化。通过“节庆礼仪”课程,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学校的办学理念,在践行学校文化的同时又赋予学校文化新的内涵。

(二)课程体系

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邀请南京师范大学课程研究所专家、家长代表、班主任召开课程建设研讨会,最终形成了包含节日课程和庆典课程2个系列6大模块的学校节庆礼仪德育课程结构(见图 1)。

为了挖掘课程的德育外延和内涵,同时使课程的实施更有抓手,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在课程的总目标指导下学校德育管理部门分别给各个板块制定了相应的教育主题目标(见表1)。

(三)课程内容

在确立教育主题的基础上,各年级组以纵向的庆典课程为课程主线,横向串联相关的节日课程,构成1礼12节课程脉络。主要内容包含:

1.庆典课程。学生的成长需要仪式感,在庆典庄严隆重的氛围中,学生可以主动约束自己的行为,使自己成为仪式中的一员。依据庆典课程的主题每年为学生举办一次仪式感隆重的典礼,家长必须参与学生的典礼课程。庆典课程不仅是一次典礼的举办,还包含一系列与之配套的主题教育与仪式。

图1 节庆礼仪德育课程结构图

表1 节庆礼仪德育课程主题目标

2.传统节日课程。“传统节日是人们在长期的历史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划分日常生活时间段的特定人文符号,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展示与传承的文化空间,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信仰、情感态度、人伦道德、审美情趣、消费指向,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中华民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选择偏好的综合表达。”在学校设定的传统节日课程中,包含传统节日礼仪的探究、传统习俗的传承、亲子活动的设计等。

3.学校节日课程。学校每年都会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以节日的形式开展活动,可以增强活动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校节日主要安排学校的常规和特色活动,在一个月的周期中把活动内容节日化、系列化,同时把“八礼四仪”分别植入相应的节日板块,让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学习礼仪。

4.班级节日课程。每一个班级都有其特定的文化符号,班级节日的内容由班主任根据完美教室的缔造和班级工作的特点选择安排,包含班级文化建设(班名、班训、班徽、班歌等)、班级制度建设(班级公约、职责分工等)、班级环境建设等,通过各种班级节日的开展形成特色班级文化。

以七年级为例。七年级的庆典课程为入学礼,课程的主题为学习礼仪规范,做合格中学生。七年级组的12个节日及相关课程的教育活动都要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见表2)。

班级节日中各班根据自己班级文化开展独特的庆祝活动,有过集体生日的,有根据班级标志过主题节日的,主要安排在第二学期进行。

三、“节庆礼仪”校本课程实施的途径与策略

(一)课程实施的途径

课程的实施不是一个部门或一个人可以完成的,实施过程中各职能部门依据分工,协同开展课程的实施与推进(见图2)。

图2 节庆礼仪课程过程实施示意图

学校课程开发委员会负责课程框架的设计和课程评价的完善;德育处负责课程主题目标的确立和过程的监督管理,家长学生全程参与课程的实施,班主任主要负责班级层面课程内容的教学和课程方案的设计,涉及全校层面的课程方案则由相关主管部门负责设计。

(二)课程实施的方法

“节庆礼仪”课程实施的途径和方法很多,我校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主题班会法。通过主题班会的形式进行专题教育。例如,某班主任设计的端午主题班会课程目标为:了解端午节的风俗和礼仪,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组织活动的能力;家校合作共育,传承民族文化。届时邀请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主题班会,内容设置了有关端午礼仪的知识竞赛、端午礼仪舞台剧表演、亲子活动之学包粽子等。

表2 七年级节庆礼仪课程安排表

2.情境模拟法。初中生思想活跃,表现欲强。因此,班主任可以针对学生的身心特点,要求他们自编礼仪情景剧,然后在课堂上表演,这样学生既是学习者又是表演者。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礼仪知识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学到的礼仪知识转化为学生在生活中的行动,学以致用。

3.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可以有效提高课程的质量。例如,在法制公民课程开设时,学校法制校长组织学生到法庭旁听,了解法庭的礼仪、案件审理的程序,增强法制意识。

4.游戏竞赛法。通过竞赛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集体观念。学校每年开设形式多样的体育、艺术、科技、人文等方面的竞赛活动,展示学生的不同特长,提高学生参与课程的兴趣。

(三)课程实施的策略

1.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调查显示在我校以往的德育活动中,深度参与者局限在部分性格外向、组织能力强的学生身上。因此,学校规定在课程设计时要面向全体学生。例如,在体育节的竞赛项目设置上把原先很多个人竞赛项目改变成集体竞赛项目和亲子运动会,这样可以使更多的学生在活动中提升素养、收获成长。

2.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联系生活。节庆礼仪课程内容的确立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学校以学生平日的养成教育为基点,结合学生生活中应具备的各种礼仪常识,确定礼仪知识点,如“与同学相处的礼仪”“接待客人的礼仪”“参观游览礼仪”等,这些内容都是针对学生日常行为中存在的问题设计的,有利于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实践、感悟。

3.课程的实施过程要注重仪式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要求各个模块间形成体系的同时还要注重仪式的切入。以初三年级的毕业礼为例,在学生跨入初三的时候,班主任便邀请家长来校和学生一起进行生涯规划,举行目标上墙仪式;在一模考试前班主任再次组织家长和学生进一步明确目标,组织学生进行志学宣誓仪式;在中考前学校邀请家长到校共同为学生策划、举办壮行仪式;在中考之后,举行隆重的毕业典礼。在这一年的毕业礼课程中,班主任、家长、学生共同参与了多次正式的仪式,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得到进一步的升华,为家长和学生留下了深刻的伯乐印记。

4.教学的课堂要走向社会。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因此,德育课程虽然在校内实施,却具有强烈的社会性。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班主任要充分发掘校外课程资源用于课程教学。例如,在清明时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祭扫,这种实施效果远好于校内的课堂教学。

5.课程的开发设计家长要深度参与。在课程最初确定的时候,学校把节庆礼仪课程定义为以家校合作共育为手段的课程,因此学校需联系家长深度参与课程建设,他们既是课程的参与者,也是课程的建设者。

四、“节庆礼仪”校本课程的评价与分析

(一)课程实施评价

学校建立了学校、班主任、家长、学生的四维课程评价体系。德育部门对班主任课程实施中目标完成的情况以及课程内容的创新程度进行评价;学生、家长通过问卷对课程开发的意义及实施的效果进行评价;班主任对学生和家长在课程中的参与程度进行评价;学校对课程建设的整体效果进行评价,并适时对课程建设中的问题进行修正(见第61页图3)。

(二)课程实施的效果

1.学生对礼仪的认识得到强化。学生在各种节庆活动中学习礼仪,体验习俗,对各种场合的礼仪有了初步的认识,传统习俗得以传承。

2.学校与家庭教育的合力逐步形成。更多的家长主动参与学校的日常管理,使得家长对学校的认同度增加,亲子关系也有所改善。

3.德育管理体系初步建立。课程实施以来,各年级建立了德育课程表,德育处、班主任按照规划定期开展主题教育,德育课程的体系初步建立。

4.学校的内涵得到提升。通过课程实施,学生对学校的办学理念、校园文化、日常规范等有了更深的理解,主动践行学校理念的学生越来越多,学校的内涵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得到提升,学校因此被评为栖霞区“伯乐文化”特色学校。

图3 伯乐中学节庆礼仪课程评价体系示意图

(三)课程实施的不足

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关注和反思。课程的理论基础有待提升,学校课程顶层设计的理念依然值得推敲,班主任队伍中经验型班主任占多数,对德育课程理念的认知相对欠缺;课程实施的形式依然比较单一,社会资源开发不足,“请进来走出去”的机会较少;班主任的奖惩机制不完善,做好做差区别不大,导致部分班主任积极性不高,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处于应付状态,不能保证课程目标高效完成。

2016年度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指数排名榜权威发布

热烈祝贺《江苏教育》四度入选“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2017年4月,由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研究中心与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联合研制的重大学术评价成果 《2016年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指数排名》权威发布。《江苏教育》第4次入选“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这是《江苏教育》继年初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认定为“学术期刊”后的又一项殊荣。

《江苏教育》在“基础教育教学类综合性期刊排名”中排名第四。基础教育教学类期刊排名榜依据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旗下12种基础教育教学类期刊2016年全文转载的论文数据研制而成。2016年基础教育教学类期刊共转载论文2182篇,分布在193种原发报刊上。两大中心将综合指数排在前60名的基础教育教学类原发期刊分为综合性期刊和专业性期刊两类,并分别列表排名。2015~2016年,《江苏教育》共计133篇文章被“复印报刊资料”相关期刊全文转载,其中计入“基础教育教学类综合性期刊排名”的文章共计54篇。

自2001年起,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开始发布年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排名”,2011年首评“‘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两年一评,《江苏教育》以排名前四的成绩连续4次入选“重要转载来源期刊”。这一成果是对《江苏教育》坚持“以智者的眼光观照教育现象,以仁者的胸襟关怀教育民生”办刊理念,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追求专业性与学术性的办刊品质的充分肯定,也彰显了《江苏教育》在基础教育领域的重大影响与贡献。

G459

A

1005-6009(2017)47-0057-05

戴守慧,南京市伯乐中学(南京,210023)教师发展中心主任,高级教师。

猜你喜欢
礼仪校本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筷子礼仪
礼仪篇(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