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胡静
深入实施“八大重点工程”着力构建幸福美丽理县
——专访理县县长王世伟
文/本刊记者 胡静
理县,位于青藏高原东缘,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南部。这里是典型的高山峡谷区,既有米亚罗、毕棚沟等风景秀丽的自然生态景观,又有桃坪羌寨、甘堡藏寨等多元人文景观,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然而,多年来,也正是由于地貌复杂、高差悬殊、交通不便等原因,理县发展相对滞后。
2020年我国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这也是“十三五”的重要任务。今年,四川计划16个贫困县摘帽,理县是其中之一。而2016年底理县的贫困发生率在6.1%,还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今年要降到0.4%,任务十分艰巨。
在这场脱贫攻坚战中,理县最难啃的“硬骨头”是什么?理县如何化解劣势,因地制宜协调发展?理县在发展中如何突破瓶颈,探索出特色发展路径?与全国一起走向小康? 且听理县县长王世伟解析理县的小康之路。
理县县长王世伟畅谈脱贫攻坚 摄影/毛艳梅
理县县长王世伟是一位80后县
“理县是典型的高山峡谷地区,这种地形的劣势是生存空间很有限。全县在册耕地面积仅3.7万亩,所以理县不能走规模化发展道路,而是要发展绿色经济。”一落座,王世伟就向本刊记者直言了理县的劣势和发展方向。
王世伟告诉记者,理县既有资源禀赋好和发展环境优等优势,又有发展基础薄弱和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可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十三五”是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我们将始终坚持“五大发展理念”,紧扣全面小康目标,以深入实施“八大重点工程”(奔康攻坚、全域旅游提升、绿色农业增效、生态环境保护、综合交通建设、乡风文明创建、法治理县建设、党建先锋引领)为抓手,全力推动川西北生态经济示范区先行地、全域旅游发展示范地、绿色生态产品供给区和民族团结进步福地“三地一区”建设,着力构建幸福美丽理县。
从农业来讲,在土地增长不大的前提下,必须在提质增效上下功夫,全力打好特色牌、有机牌、绿色牌,积极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构建绿色生态产品供给区,提升单位土地附加值。理县高差悬殊,海拔从1400到5900米,县城海拔1888米。理县根据海拔高度的变化,在不同区域进行不同物种的种养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现在,县城以上以蔬菜种植和圈养家禽、牲畜为主,县城以下以水果种植和放养牦牛为主。以前,农户基本以种植玉米、土豆为主,一年亩产收入不足千元。现在很多人种上了甜樱桃、青红脆李等经济作物,其中甜樱桃一年亩产收入达两三万元,最高的达20万元;青红脆李种植三年长,从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到县长,王世伟角色转变很大。在理县这场艰巨的脱贫攻坚战中,这位年轻的学者型县长担纲重任。以后亩产收入就能达五至八千元,五年以后能达一两万元;有机蔬菜,比如白菜,能种两季,年亩产收入达七八千元。
以前,由于沟深寨远,很多农产品生产出来卖不出去。近年来,理县农村电子商务迅猛发展,成了农户们推广、销售农产品的好渠道。2015年理县入选全国首批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如今,理县全域电商平台初步形成,累计孵化企业网商40个、个人网商200个,电子商务交易总额达到4.07亿元。理县正继续深入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工作,开辟更加便捷的“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渠道,促进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工业是理县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理县坚持生态与经济齐抓共举,清洁能源、食品加工、循环工业“三位一体”的工业体系构架成型。其中,水电开发占理县工业总产值的80%。
发展全域旅游,是推动理县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理县风光旖旎、文化厚重,旅游资源丰富,距离省会成都市2个多小时车程是最大的优势,尤其是汶马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后,理县区位优势将更加明显。立足优势资源,理县将全力创建毕棚沟、桃坪羌寨甘堡藏寨两个5A级景区作为龙头引领,全力打造古尔沟温泉小镇、米亚罗自然风景区、孟屯河谷三个4A级景区为支撑,以西山浮云牧场、南沟浮云森林等一批乡村旅游微景点为基础,全力打造全域旅游发展示范地,力争旅游人次2017年突破500万、2021年突破1000万,以全域旅游的大繁荣带动各行各业大发展。
理县在脱贫攻坚战中最难啃的“硬骨头”是什么?“居住在深沟远寨的群众,由于生产资料缺乏、出行不便而导致贫困,这部分群众贫困程度较深,脱贫较困难。其中,最困难的是因学因病因残致贫群众的脱贫问题。”王世伟告诉记者,2017年,全县预计有600户2243人(省州定脱贫人口2080人)要脱贫,因学因病因残致贫占比超过55%,是脱贫攻坚的难点,也是最难啃的“硬骨头”。理县将盯住重点,破解难点,综合施策、真抓实干,全力以赴完成“县摘帽、村退出、户脱贫目标”。
针对因学致贫的情况:理县率先在全州实行十五年义务教育,全面落实“两免一补”“三减一助”、助学贷款等中央省州教育资助资金,用好用活博阳教育基金等社会帮扶资金,最大限度减轻上学负担,确保适龄青少年“零辍学”。坚持“守护家园、传承文化”的定位,深化教育改革,做优学前教育,做强小学初中教育,做特高中教育,提升教育质量。大力开展职业教育,实行旅游服务、酒店管理、藏羌文化传承等订单式委培培养,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提高就业能力。
针对因病致贫的情况:健全“基本医疗服务、全民健康管理、医疗应急救援”三大体系,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加快建设健康理县,提升全民医疗服务质量。实行全民免费体检,提供针对性、个性化服务,做到早预防、早治疗,最大限度减少大病的发生率和对家庭造成的经济负担。深化与成都军区总医院的对口帮扶,开通远程诊疗系统,建立应急服务圈,提升突发疾病救援能力。落实“十免四补助”医疗扶持,建立健全新农合、大病保险、民政医疗救助相互衔接、共同保障的重大疾病救助体系,让因病致贫、返贫的群众得到及时救治、尽早康复。
针对因残致贫的情况:抓好政策兜底,认真落实扶贫线、低保线“两线合一”政策,加大医疗救助力度,健全保障标准和救助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物价水平相适应的动态调整机制,切实保障困难群众衣食无忧,不断增强获得感和幸福感。
脱贫攻坚,既要物质脱贫也要精神脱贫。作为藏羌文化走廊核心区、多元文化交汇点的理县,在文化活性传承及文化扶贫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王世伟告诉记者,近年来,理县加强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按照“不漏村居、不漏种类、不漏项目”原则,对全县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持续性调查和整理,并分类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累计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3个(羌年、博巴森根、川西藏族山歌),省级非遗项目5个(羌族口弦、碉楼营造技艺、夬儒节、羌族释比戏、羊皮鼓舞),州级非遗项目36个,县级非遗项目41个,各级代表性传承人共60人。
“同时,我们注重将传统文化资源向经济资源转化,积极打造理县蒲溪羌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培育文化旅游新亮点。积极开发羌绣、藏织、演艺等文化产业,让藏羌群众在文化传承中实现增收致富。”
近年来,理县坚持文旅互动,以民族、民俗特色文化为内涵,以旅游资源为载体,通过举办四川省乡村文化旅游节、米亚罗红叶温泉节等特色节庆活动,以鲜活的形态,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呈现在广大群众及游客的眼前,既推动了文化传承弘扬,更是为特色民族文化产业链的逐步形成奠定了良好基础。
“我们坚持扶贫先扶智,扶智先扶文,大力实施以藏羌文化保护传承为重点的软实力提升工程,积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可持续发展。”王世伟告诉记者,理县文化扶贫主要有以下三项措施。
把持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作为文化扶贫的基础。健全乡村文化服务设施,全面免费开放文化体育设施,全面改扩建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建设乡镇综合文化站,逐步构建了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了文化服务的全民共享。
把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作为文化扶贫的核心。大力实施乡风文明创建工程,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爱国爱党、爱村爱家”和“孝善吉祥谷、和美新理县”活动为载体,扎实推进文化软实力提升,引导贫困群众摒弃“等、靠、要”的思想。积极营造“全民阅读”社会氛围,并依托已建成81个村、7个社区农家书屋,引导群众学习改进生产方式和发展思路,为群众脱贫提供了智力保障。
把培育壮大文化产业作为文化扶贫的关键。大力提倡对传统文化进行“生产性保护”,特别是依托旅游市场,鼓励本土优秀文化资源采取“传承人+协会”“公司+农户”等模式,从小作坊式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以保护带动发展,以发展促进保护。扶持、培育民间演艺队伍,发挥米亚罗红叶温泉节等文化品牌和节庆活动效应,通过政府购买文化服务方式,在持续增强文化的核心竞争力的同时促进群众增收。深化县文旅公司改革,广泛吸纳公务人员、事业人员、贫困群众等作为正式演艺人员,借助闲置的演艺资源开展文艺展演,传承藏羌文化,增加群众收入。
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在理县,旅游发展正如火如荼。“目前全县旅游接待床位达2.2万张,其中2万张是老百姓的民宿。”王世伟告诉记者,“理县的旅游扶贫有两个层面:一是通过大旅游带动整体经济发展来扶贫;二是通过发展全域旅游让老百姓通过民宿经营、农产品销售等方式直接参与,直接受益。”
在“十三五”规划中,理县明确了立足优势资源,发展全域旅游的思路,以全域旅游理念优化配置经济社会发展资源,把消费的潜力、创新的活力和发展的动力叠加起来,发挥旅游业的综合带动作用。
坚持规划先行。以《旅游十三五规划》《旅游目的地规划》为引领,优化旅游产业布局,以米亚罗红叶景区、古尔沟温泉小镇、毕棚沟、桃坪羌寨、甘堡藏寨等景区为核心,依托旅游驿站、浮云牧场、浮云森林等一批“微景点”,辐射带动全域乡村旅游发展,构建全域、全时、多元的旅游发展格局。
拓展旅游业态。在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的基本要素基础上,积极探索“商、养、学、闲、情、奇”等拓展要素。要把传统产品升级和丰富新产品新业态摆在突出的位置,大力开发温泉旅游、滑雪旅游、山地旅游、生态旅游等休闲度假产品,满足游客多层次、多样化消费需求。推动旅游产品结构由观光为主,向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复合发展转变。
深化旅游扶贫。坚持把“旅游+扶贫”模式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推动三次产业相融互动、互为支撑、同步发展,实现产业助脱贫、就业帮脱贫。打造一批民族特色浓郁、功能布局合理的藏羌民居村落,形成“藏羌风情、瓜果飘香、宜居宜游”的百里乡村旅游带。强化农旅结合,推动车厘子、青红脆李、腌腊制品等农产品变成旅游商品,促进群众增收。深化工旅结合,引导鼓励高原绿谷、米老头等企业围绕旅游做文章,开发沙棘饮品、青稞啤酒、牦牛核桃奶等具有理县特色的旅游产品。通过产业联动,推动就业创业,助推脱贫攻坚。
加强基础建设。围绕隧道群景观、照明、绿化美化、加油购物等服务设施及导向标识等方面,策划、包装、争取一批国道提升项目,并加大生态修复,打造最美317旅游国道。开通县城至景区直通车,推广使用CNG、电等绿色能源,倡导绿色旅游。同时,启动智慧旅游平台建设,提升景区管理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
推进区域合作。推动区域旅游一体化,实现区域旅游要素的合理配置和整体联动。以理小(理县—小金)路、理黑(理县—黑水)路项目实施、打通阿坝州旅游内环线为契机,加强与州内兄弟县市在旅游产品和线路打造、旅游宣传营销、旅游市场监管等方面合作,形成联系更加紧密的目的地旅游区域;启动上孟至米亚罗国营牧场等县域内环线建设,推动景区联动,扩大旅游聚集效应,增强区域旅游竞争力。(责任编辑/凌云 设计/毛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