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编辑部
能效楼宇 智享未来
——施耐德电气面向楼宇市场的EcoStruxure™构筑楼宇市场新格局
文/本刊编辑部
近日,施耐德电气于上海发布了面向楼宇市场的EcoStruxureTM(即 EcoStruxure™ for Building)。面向楼宇市场的EcoStruxure在互联互通的产品、边缘控制、应用、分析与服务3个层面全面创新,并将基于此平台的EcoStruxure Power和EcoStruxure Building架构无缝集成,形成独特的强弱电一体化解决方案。
为进一步了解施耐德电气在楼宇能效领域的发展情况,本刊记者特采访了施耐德电气全球能效楼宇业务执行副总裁Laurent Bataille,施耐德电气中国能效及楼宇业务负责人、高级副总裁谢佶隽,以及施耐德电气能效及楼宇事业部能效中心总监孙靖,请他们对相关业务领域进行了详细介绍。
记者中国目前已成为施耐德电气全球发展的第二大市场,请问建筑节能板块在施耐德电气的业务布局中占据了多大比重?
毫无疑问,中国对施耐德电气来说已经是第二大市场。其中低压配电一直是施耐德电气的优势项目,在国内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而在弱电领域,施耐德电气发布的面向楼宇市场的EcoStruxure在各个层级都有不同的创新,这使得我们可以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另一方面,我们将配电和弱电这两部分连接在一起,形成了施耐德电气独特的优势,并借此架起桥梁,相信在中国市场会取得非常大的业务增长。
楼宇业务在施耐德电气有着很高的战略地位,同时,能效楼宇是我们的数字化支柱以及差异化所在。我们看到了整个中国市场巨大的潜力,同时也看到了建筑能效管理能够给公司带来的更大价值,因此,我们在这块领域持续加大投入,在EcoStruxure的技术架构上不断推进创新。
记者建筑能效管理主要应用于新建建筑与既有建筑改造两个方面,请分别介绍一下施耐德电气在这两方面的项目实施情况。
在已有建筑市场中,我们可提供很多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如Building Advisor,能够借由多种人工智能手段对建筑内的运行状况进行分析。2016年底我们交付的清华大学苏世民学院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项目交付以后,我们后期经过全季节的高级调试,一步一步地实现了全系统的优化,达到了理想的能效管理水平。
目前,在国内的智能化平台建设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问题,例如,部分客户更倾向于搭建私有性质的平台,而不会选择将所有的数据在1个平台上共享,由此造成了参照的数据量不够大,导致决策的依据缺乏说服力。
对于新建建筑,虽然在建设初期有很多智能化手段对建成后的建筑能耗进行模拟,但生成的结果只是个理论值,实际结果往往会存在一定误差。针对这种情况,施耐德电气在最初平台搭建时便可通过点位的设置及系统的联通,给未来的改进提供一种可能性。这种设置多用于动态节能中,与实际居住者的使用习惯有关。
记者施耐德电气计划在2017年实现数字化领导者的转型举措,其中软件将成为转型节点,请详细介绍一下这方面的工作。
施耐德电气的硬件产品已经非常成熟,在安全可靠的网络等环境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软件投入。近几年,通过收购多家知名软件公司,构建了多层面的软件平台。面向楼宇市场的EcoStruxure主要以两个平台为核心:第一是楼宇控制系统,这是1个已被市场应用多年的、成熟的系统,可应用于楼宇、数据中心、IT系统等领域,其特点为开放性强,可接入多种不同的系统;另1个为能源管理系统,在电力行业应用已经日趋成熟。Building advisor是基于EcoStruxure第3层构架开发而来的楼宇智能系统,可通过人工智能来判断建筑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施耐德电气虽然采用了较多的国外软件与应用,但在中国使用的时候会非常注重数据的安全性。在推动中国的数字化建设时,我们会在本地加强与数据相关的一些存储、处理等手段,保证数据安全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
另外,我们认为市场竞争的规则就是快鱼吃慢鱼,对于新开辟的市场,一定要确保速度,在一定时期内使业务量快速上规模,这样才能建立起一定的领先优势。比如传统的硬件市场可能会存在十几个或几十个不同的玩家,但到了数字化时代,就已经所剩无几。因此,当我们有了好的产品,又有了本地化保护措施,整个团队便以速度进取,从而获得成功。
记者在EcoStruxure的介绍中曾多次出现“物联网”“IoT”等关键词,请问物联网在EcoStruxure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具有什么样的开发价值?
从IoT发展历程来看,工业2.0解决的是传感等问题,3.0解决了互联互通,4.0讲的更多的是交叉分析与大数据的应用。所以我认为,IoT未来真正的价值在于大数据的应用。当我们查询物联网的相关内容时,会发现其结构与我们的EcoStruxure相似,上面1层解决的是运行,而真正的价值在于第3层的分析,而且这些分析往往现在是基于人工智能的分析。
IoT还有另外1个价值,即对于大部分的客户来说,可以远程、集中地托管大量的资产。这样,可以通过远程由高素质的专业人员来运维,从而使效率得到明显的提升,避免了每一个现场都配备专门的人员,逐一解决每个现场相应的问题,同时,也可实现不同现场之间的比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