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铁
堵车,是让大城市上班族们头疼不已的一个问题。随着汽车价格的不断走低,私家车逐年增多,这一让人添堵不已的烦心事儿逐渐向中小型城市蔓延,幸而有“治堵神器”及时从天而降,它们都是什么交通工具呢?
目前已在大众面前露过脸的“治堵神器”,有云轨、空铁、巴铁这三种,它们与目前城市里最便捷、高效的交通工具地铁相比,造价均只有后者的五分之一,且工程难度比地铁更低、建设周期也更短,因此被称为“治堵三神器”。那么,它们中哪个更靠谱呢?
2016年10月13日,比亚迪公司历时5年,投资50亿元研发的跨座式单轨——“云轨”在深圳举行全球首发仪式,正式宣告进军万亿级轨道交通领域。
云轨的本名叫“跨座式单轨列车”,车头和车尾都是子弹头式的,中间连接三节车厢;由单根轨道来支撑、稳定和导向,车体骑跨在轨道梁运行的铁路之上,类似于空中小火车,时速可达到80公里;体量较小,车站可深入建筑。
云轨有五大优势:高架交通,桥墩纤细,可立于中央绿化带,不占用紧张的道路资源;无人驾驶,降低了运营人力成本;与其他交通方式互补,可满足高、平峰运行要求;票务系统可采用公交形式,能参与全市一卡通;备有新能源电池,若城市断电,其自备电池将可以带动列车继续行驶10公里,以保证乘客安全到达站台。
空铁,是悬挂在空中轨道上运行的一种轨道车辆,距今已有110年的历史,是一项成熟的技术。2016年9月10日,中国空铁在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正式下线,它标志着中国成为继德国、日本之后第三个掌握悬挂式空中列车技术的国家。
2016年9月30日上午,我国首列空铁在四川省成都双流成功挂线,它悬挂在空中的轨道之上,以锂电池来作为牵引动力,可以在离地5米的高空中平稳行驶,不影响地面运行的车流。因为还在试运行阶段,所以这列空铁的运行速度大概在每小时10公里左右,而投入运营后车速将达到每小时60公里。它运行平稳,窗外视野宽阔。
不同于国外的高压供电,中国自主研发的空铁动力来自新能源电池——由220块锂电池组成的超级电容包。目前这块电容包能够提供150度电力,可以支持列车行驶120公里到150公里。
谈到“治堵神器”,不得不提前段时间红极一时却又备受质疑的巴铁。
巴铁又叫立体快巴,是一种采用电力驱动的新型大运量公共交通工具,是我国自主原创发明的“神器”。巴铁车身分为四节,每节长12米,可谓公交巨无霸。车体设计长度为58~62米,宽7.8米,行驶时需横跨两条机动车道。巴铁车体分上下两层,上层可载客1200至1400人,下层镂空,镂空底层高度为2.1~2.2米,2米以下的小汽车可在巴铁“肚皮”底下自由通行。
巴铁
巴铁目前完成了概念化设计,正处于模型车制作验证及工业化设计阶段,按照巴铁项目时程安排,预计将在2017年5月完成工程样车的设计开发制造,进入车辆综合实验验证阶段。
云轨
云轨和空铁属于同一种轨道交通形式,云轨是跨座式单轨,空铁则是悬挂式单轨。也就是说,云轨是在空中轨道上方行驶,而空铁则是在空中轨道下方飞驰。
这两种轨道交通均属于中小运量轨道交通系统,投资少、周期短,智能环保、适用性强、占地面积小,譬如云轨轨道的支撑柱就很细,只需在大中城市的道路中心绿化带上打几个桩柱就行,与现行机动车互不相干,所以不存在与现行交通法规相冲突的问题。同时空中运行能带来一个独特的优势——可在某些大型小区中心建立便捷公交站。
然而不论是空铁还是云轨,由于它们都采用悬空方式,所以注定无法成为重载交通工具。拿云轨的200人载客量来说,它充其量也就是一辆放大了的铰接式公交车,是否能担负起大中城市干线交通的主要承载任务还有待观察。此外,高悬在空中、人员集中的交通工具都面临一个共同的难题:乘客遇险时的逃生问题。
再来看看巴铁。巴铁看上去像一个行走的龙门吊,分上下两层,上层可载客1200~1400人,下层可容2米以下的小汽车自由通行。由此看来,其似乎不仅在载客量方面让人放心,且与现行交通也互不冲突,然而真是这样的吗?
一位城市轨道交通专家认为:第一,巴铁与现行交通设施不匹配,如此高的车体,遇到立交桥怎么办?是否整条公路都要重建?第二,巴铁的运行对交通规则是个挑战,小车在大车肚子底下是没有办法改变行驶方向的,且当一辆巴铁需要转向的时候,所有的车辆都要停下给它让路,造成拥堵,此时巴铁的实际效率将大打折扣,更别提巴铁有着60米的车长,而城市公路不可能像铁路那样有大弧线式的弯道,因此其能否实现转向都是个问题。第三是重量巨大,1200名乘客,以每个人加行李重75公斤计算,再加上钢制车体本身重量,巴铁载客运营时总的最大重量超过100吨,相当于重载火车,几乎世界上所有的立交桥都无法承受它的重量。
因此,根据目前的测评看来,云轨、空铁的载量有限,而巴铁则与现行交通设施不太匹配。
目前,上述三种“治堵神器”中,只有云轨项目拿到了投资和单子,这意味着资本还是比较看好云轨的。
其实,无论是云轨、空铁还是巴铁,都代表了一种创新精神。新生事物必然有许多值得质疑的地方,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这三大“治堵神器”各自的“硬伤”都将被逐渐完善,为将来的城市生活带来更多便捷。
●大浪淘沙荐自《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