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本刊记者 董 茜 图 |游 宇
博物馆的商业视角
Museums in a Business Perspective
◇ 文 |本刊记者 董 茜 图 |游 宇
这是一家馆藏物品7000多件,涵盖古化石、青铜器、陶瓷器、书画、古籍善本、拓片、杂件等多个类别的重庆民间博物馆,也是目前重庆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博物馆不收门票,每年的运营费却高达200多万元。自2011年开馆至今,年年亏损。这就是宝林博物馆。
既然是民办,为何不挣钱的博物馆一做就是6年?馆长陈寅每每遇到这样的问题,都会这样回答,“一定不能用经济来衡量收藏。”换句话说,但凡想要以做博物馆来发财的人,最终都会“栽得深”。
与很多博物馆不同,这里更像是一座私人定制式的博物馆。不少去过宝林博物馆的参观者,都会给这座民办博物馆留下这样的评价。何为私人定制,只要你有空去逛上一圈就会有深刻的体会。
进入博物馆,保安只需查验一下身份证即可。整栋七层楼的博物馆,几乎没有一个工作人员来干涉你的参观。硕大的博物馆,似乎为你一人独有。游客坐着电梯一层层往上,参观之前,自己打开展厅电灯,一下子就像开启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一般,过去的老物件一样样队列式排开,等待你那双好奇的眼睛。
一楼到七楼,从汉砖瓦当到瓷器青铜,不被打扰地游走和欣赏,可以让你在短时间内融入那悠久的历史长河之中。这种感受也许就是宝林博物馆开创者陈寅的本意。大门口的“宝林博物馆”招牌旁,一句“时光走、知趣在”,把博物馆蕴含的深意一言概之。
博物馆前的乌木林立,大气而庄重。细数博物馆里价值不菲的藏品,和那些国家一二级文物,以及展厅玻璃罩里唐人写经《大般涅槃梵行品》,悠然自得地静躺其中。整栋宝林博物馆所带来的神秘,兴许比这里任何一件藏品更引人遐思。
年近四十的陈寅显得轻松而俏皮。不用记者多问,他便知道众人对这座博物馆最大的疑惑,即他的家底。“从爷爷辈到我,一家三代没有一个是研究历史搞文化的。但偏偏我们就弄出个博物馆来。”看似打趣的回答,陈寅把建设博物馆的动机,归结于一家三代对收藏的热爱。
“爷爷是个商人,爸爸是个军人,而我也是个商人。可以说我们家庭里,出得最多的就是军人。包括我的奶奶,也是名红军。但自爷爷辈收藏而来的各种藏品,到爸爸到处淘来各种老东西,这些东西需要靠我来传承。如何传承?我认为首先是要把他们收藏好,保护好。在这个过程中,与其把他们放在环境干燥的库房里,还不如把它们拿出来做公益,展出给大家看。”陈寅如是讲述开博物馆的初衷。
与其他民营博物馆一样,他也认同开设博物馆是一种情怀。“很多人好奇,说是我们家有很多钱,才能收到这么多好东西。恰恰错了,我们一家三代这么多年来,都在做一件事情。”陈寅说,他们一直在用别人买金戒指、买包包的钱,收购喜爱的老物件。
也许这些老物件在当时并不值钱,但现在看来,它们也确实开始显现出价值。陈寅带我们来到博物馆旁的红酒会所里,一扇硕大的库房大门,就像是银行的金库密码防爆门,只是漆上了红漆。“在我5岁的时候,父亲看上了乡下一对石俑。这对石俑虽是宋代的老物件,但在那时却并不值什么钱。”陈寅还记得,那时父亲用家里原本打算买电视的钱买下了这对石俑,才有了现在陈列厅里那对保存完好穿着宋代服饰的石头家伙。
从汉砖瓦当到瓷器青铜,
不被打扰地游走和欣赏,
可以让你在短时间内融入那悠久的历史长河之中。
陈寅的爷爷曾是宁夏商会的会长,以至于那时能接触很多旧时没落贵族。“一些清代的宫廷牙雕,就是那时这些贵族当作玩物相互馈赠的小东西。”陈寅说起博物馆如此众多的藏品和品类,总会提及家族的收藏习惯。看似一次次不经意的收藏,最后都汇成了品类繁多、并且相当接地气的藏品。这其中也包括了他的父亲,走南闯北的时间一长,遗落民间的老物件,哪怕是一口锈迹斑斑的战国铁釜,也逃不过老爷子的眼睛。
“我不抽烟,不喝酒,也不打牌。自己最大的花费,就在收藏上。”陈寅继续着这种收藏习惯,而最大的不同在于,他收藏的东西,就是那些看似不值钱,却沉积着厚重历史的物件。为了迎接5月18日的国际博物馆日,宝林博物馆正在紧张布展。这是一场关于民国判案史料的特展,其中展出的众多判案文件史料,来历极具戏剧性。“这是我从废纸厂收来的。”陈寅记得,收这些纸质文件之前,废纸厂是准备将这些泛黄的纸张投入焚烧炉中。他把这些东西从废纸厂抢回来,当时别人还不理解,为什么要抢这些即将变成一堆灰烬的废纸。
“在这里边,记载的是那个时期的一个社会侧面,里边记载的是曾经鲜活发生的故事。”陈寅一边邀我们仔细阅读这些纸张中记载的文字,一边自嘲,“我知道很多人好奇。好奇这么大的一个博物馆要运营,自己还要到处跑去淘东西回来。到底是为个啥?难道真的就是为了收藏的情怀?”说到这里,他呵呵地笑起来,右手“啪”的一声,打在了翘起的二郎腿上,提高了嗓门,“说对了,就是一种情怀。”
“很多时候,朋友开玩笑说我是个文化人。我都要纠正一下,我是个商人,是挂了一个馆长名的商人。”陈寅不避讳别人谈及博物馆的资金问题,他很清楚,每年为了博物馆的正常运行,至少要投入200万元。这不是个小数目,对于自己商人的身份而言,如果博物馆有盈利,当然是最好的结果。陈寅也寻找过许多能盈利的途径,包括文创产业。“我曾经也想过用文创来带活效益,但3年的尝试,到如今依然没有见到起色。”陈寅如是说。
2013年,宝林博物馆引入文创产业,小到一个笔记本,大到一些仿古家具。从研发到经营,陈寅将博物馆开放成一个孵化平台,同时成为文化系统的第一批文创产业园区。但从收益而言,陈寅坦言,要从文创找到经营收益和起色显然不行。“大家看到的,也许是一个文创产品的标价,一个本子二三十元。但在这个本子前端,有研发,有人工花费,有后期渠道宣传推广等。这个标价除去前期和后期成本,又能有多少呢?”3年的实验,让陈寅明白了一个道理,做博物馆本就定位于公益,如果想以博物馆来挣钱,多半只有死路一条。
显然,做博物馆还是要懂得回归本源。“要做民间博物馆,必须得有另一个挣钱的实体企业作为支撑。你看那些能做得长久一点的民间博物馆,谁不是后方有一个做企业的老板?”陈寅认为,这种模式才符合商业逻辑。也许很多人要说,民间博物馆就是老板们玩票的成果,可以这样说,玩票不好吗,玩票能做公益,何乐而不为?通过这样的玩票,把历史的遗留物品进行更好的保存,将历史通过文物系统的挖掘,作为国有博物馆的一个补充,有何不好?
回归博物馆的本质,并不是不思进取的简单展出。在陈寅的逻辑里,回归本质,就是如何把博物馆做得风生水起,吸引更多的人来参观,了解历史。“这与收益无关。”陈寅一再强调。
为了让博物馆回归本质,宝林博物馆又开始了一系列新的尝试。在七楼的青铜展厅,开辟有专门的区域,引入“读书会”,在这里开办一场场读书讲座。在五楼的唐卡展厅,开辟专门的会客厅,让人们在这里聊天喝茶的同时,有兴趣的还可以欣赏一下唐卡。还有四楼的青少年艺术展厅,在这里欣赏石刻拓片的同时,孩子们还可以自己动手制作扇面。博物馆每一个角落,开辟的专门区域,目前引入的企业达到7家。其中最关键的是,不收取一分钱,企业可以拎包入驻,即便无法运营,也可以提包走人。
“我们做这些不是为了效益,而是为了让博物馆具备更多的代入感。在做文化相关的活动时,身边立马能接触到关于历史文化的实物与故事。”陈寅用手比划着博物馆大厅的这块空地,这里即将改建成一个小型剧场。利用大厅上方穹顶的聚音效果,希望定期有一些戏剧演出活动。对入驻企业的惟一要求,就是每年举办的活动必须在7场以上。以便让更多的文化活动与博物馆融在一起,产生品牌效应。
博物馆行政部新来的一位小女生,一边筹备着陈寅给博物馆带来的新规划,一边开玩笑地说:“陈馆长是很任性的。”这种看似任性的举动,却让陈寅来了劲。“既然是民营博物馆,我就是这个小王国里的国王。这里将实现我很多小想法,虽然这些想法短期见不到收益,但也可能在未来给博物馆带来意想不到的发展。”
正是本着玩的心态,陈寅想玩出些新花样来。“你可能想不到,国外的博物馆,已经玩成什么样子了。”陈寅说起电影《爱丽丝梦游仙境》。这部电影的版权,正是从大英博物馆里买来的。《爱丽丝梦游仙境》的原本著作,就收藏在大英博物馆。作为藏品本身的附加价值,进一步挖掘和开发,这种玩法就值得借鉴。
陈寅还记得一次去文物局开会的事情。当时相关部门负责人问民间博物馆负责人在发展上有哪些困难。“我当时就说了一句,没得困难。”陈寅笑着说,光靠政府的补助是救不了博物馆的。用平静的心去做博物馆,才是自我的救赎。
跟着陈寅一圈闲逛之后,走出博物馆的大门,陈寅悄悄地说了一个愿望。“我希望我的博物馆能长久存在下去,最好能上一百年。哪怕最后破破烂烂也好。”正在此时,陈寅背后再一次显露出博物馆招牌上的那行小字——
时光走,知趣在。